首页 理论教育 得月楼的侨乡风情

得月楼的侨乡风情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得月楼是金门侨乡的标志性建筑,就坐落在水头侨乡。台湾所说的“外省人”,就是从大陆各地移入台湾的人。得月楼便是其中的代表。得月楼之名,取义于宋人苏麟的诗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得月楼围着高高的围墙。不过,得月楼的最为特殊之处,在于大门之侧,有一座四方形的“枪楼”。得月楼如此漂亮,显然会引起海盗注意,不能不防。这所侨乡小学,是由于金门华侨高度重视子女教育而兴建的。
得月楼的侨乡风情_大陆脚游台湾·宝岛各地

金门人常说,没有去过得月楼,就等于没有到过金门。

得月楼究竟是什么样的楼呢?

驱车前往金门本岛的西南角,那一带叫做水头。广为人知的水头码头,是“小三通”码头。从厦门乘船前往金门,就到达水头码头。从金门本岛(大金门)前往烈屿(小金门),也是从水头码头乘船。水头那一带,是金门的侨乡。得月楼是金门侨乡的标志性建筑,就坐落在水头侨乡。

进入水头侨乡,明显地感到屋宇轩昂,道路宽敞,给人以进入高档别墅区的感觉。这里的房屋所以高档,是因为这里是金门华侨聚居之处。

金门与台湾有着极大的不同:台湾是一个移入的社会,金门则是一个移出的社会。台湾所说的“外省人”,就是从大陆各地移入台湾的人。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上百万“外省人”移入台湾。金门人却是大量移出,移到世界各地,成为侨民。1949年前,金门人大批前往南洋打工、经商,他们的足迹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北婆罗洲、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据统计,金门的旅外乡亲高达74万多人,其中海外华侨占50多万人,几乎近十倍于现在金门县人口总数,所以金门县是典型的“侨乡之县”。旅游业、高粱酒和侨汇,是如今金门的三大收入。

事业有成的金门华侨,往往在水头一带建造豪华住宅,以求“光宗耀祖”。正因为这样,也就形成了水头侨乡。

带有炮楼的金门水门侨乡民居

水头的侨宅,大都是红砖、红瓦,闽南式“厝宅”。闽南人习惯于称家为“厝”,家宅也就叫“厝宅”;祖家叫“祖厝”;家里人叫“厝内人”;房东叫“厝主”;乔迁新居叫“入厝”等等。闽南式“厝宅”讲求格局对称,也相当重视左尊右卑、前低后高等原则。这里的“厝宅”,“一厝”是指一堂两房四厢,中室为堂,旁室为房,堂前为阶,阶下为天井,东西为厢房(俗称榉头)。一家之中,大抵长辈居左、幼辈居右。厨房大都在左厢,贮藏室在右,庭院则点缀花卉景致。“二厝”、“三厝”则是指屋为两进、三进,更加宽敞、豪华。

在水头侨乡的闽南式“厝宅”之中,也有许多“厝宅”的建筑风格明显不同,一派南洋风格。那是因为久居南洋的金门华侨按照南洋风格在故乡建“厝宅”。得月楼便是其中的代表。

得月楼建于1931年,是印度尼西亚的金门华侨黄辉煌汇寄13000余元的银元建造的。得月楼之名,取义于宋人苏麟的诗句“近水楼台先得月”。

得月楼围着高高的围墙。走进大门之后,看见一幢用花岗岩砌成的两层洋楼,与红砖、红瓦的闽南式“厝宅”明显不同。不过,得月楼的最为特殊之处,在于大门之侧,有一座四方形的“枪楼”。这“枪楼”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高11米,墙厚40厘米。“枪楼”高处有铸铁制作的瞭望窗,还有好几个圆形的枪孔。这座“枪楼”是当年金门的最高建筑。

黄辉煌在“厝宅”里建造“枪楼”,是因为当时金门的海盗猖獗,尤其是有钱人家,更是海盗抢劫的首选目标。得月楼如此漂亮,显然会引起海盗注意,不能不防。

在黄辉煌的“厝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正对大门的客厅,看上去像模像样。其实那是一个“假厝”,真正的客厅在另一侧。设置假的客厅,是考虑到万一海盗闯进来,首先会进入“假厝”搜查。这时在真正的客厅里的主人可以有时间逃脱。黄辉煌在“厝宅”之下建造了地道,以备紧急时逃跑。

细细参观得月楼,使我有机会领略金门侨乡的历史文化

在金门水头侨乡,还有一处建筑也很值得鉴赏,那就是离得月楼不远的“金水国民小学”。在这所小学大门口已经落满“历史灰尘”、写着“金水国民小学”的门楼上方,有着两个长翅膀的小天使正在飞翔的浮雕,就表明这是一所建筑风格不同于众的学校。如今,这所小学已经被金门县列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不再作为学校使用,而是成为“出洋客的故事”展览所在地,供游客参观。

用金门人的话来说,“金水国民小学”属于“番仔厝”,亦即洋楼的意思。准确地说,这是一座阿拉伯风格的西式建筑。步入学校,我看见学校是用红砖砌成的。尤其特殊的是,学校里的圆形立柱,也是用红砖砌成的。红砖通常只能砌方柱,这种圆弧形的红砖是特制的。立柱砌成圆形,为考虑到没有锐角,不会碰伤小学生。

“金水国民小学”的布局呈回字形,中间的“口”是礼堂,两侧为教室,后面的一排房子是教师宿舍。学校典雅而宁静,令我记起电影《早春二月》里那江南小镇上萧涧秋执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学。

这所侨乡小学,是由于金门华侨高度重视子女教育而兴建的。最初,在1921年,水头华侨黄氏在自己的家庙里办起小学。由于学生逐年增多,家庙显得太小,于是在1927年由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黄嘉平担任募款主席,向金门水头在外华侨募款。就在得月楼落成的翌年——1932年,建筑别具一格的金水小学建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所学校一度被日军作为野战医院。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所小学被命名为“金水国民小学”。

我漫步在“金水国民小学”,眼下在这里展出的“出洋客的故事”,图文并茂介绍了金门华侨的奋斗历史。当时,大部分金门人闯荡南洋时,往往是只身飘洋过海,年老父母留在金门,妻子也留在金门事奉翁姑。这些妇女每日倚门盼夫归,而丈夫久久不能归,借用一首古词《长相思》抒发侨乡妇女内心的痛苦:

长相思,
闺怨深,
夫戍边关绝书音。
倚栏杆,
泪满襟,
帷中只影单。
香梦无处寻,
对镜怜瘦影,
最苦闺中心。

其实,丈夫在国外也异常艰辛,把血汗换来的钱汇回金门水头。当时那里没有银行,汇款是由“存德药房”转交的。

有的丈夫客死异国,有的在国外发财之后另娶新欢,只有那些发了财又思念老家的人携款回到金门,在水头兴建“新厝”,妻子才能有了安定的晚年。

水头侨乡,记载着金门的历史。正因为这样,“没有去过得月楼,就等于没有到过金门”,这话十分中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