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池县草原的利用及建设问题

盐池县草原的利用及建设问题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盐池是著名裘皮羊品种——滩羊的集中产区。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草原的保护建设问题列入重要日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一些措施尚未落实,在草原的利用和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盐池县草原的利用及建设问题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是原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县,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7100平方公里(105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约92万亩,占9.2%;林地约26.4万亩,占2.6%,草原面积约870万亩,占87%。全县15个公社,一个镇,总人口12万。在自然地带上,具有明显的干旱与半干旱、干草原与半荒漠草原之间的过渡性特点。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和广阔前景,又有旱作农业的一般条件和潜力。历史上就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半农半牧区。《史记》记载,过去这里“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水草丰茂”,“以畜牧为业者多于地耕种”。目前,盐池是著名裘皮羊品种——滩羊的集中产区。

建国以来,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很快,羊只最高年末存栏曾达66.6万只,大家畜发展到3.5万头。除了满足全县人民对肉类、皮毛及畜力上的需要外,从1949~1979年的三十年中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羊105.5万只,年均3.5万只,羊毛、羊绒20万担,年均68万斤,各种皮226万张,年均7.5万张以上,二毛裘皮40.6万张,年均1.35万张。农业生产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产量低而不稳,平均亩产53斤。在农业总产值中,三十年平均农牧业产值分别占43.6%和44.55%。

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说明,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在本县经济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草原,保护和培植多年生植被,更好地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对本县的农牧业生产以至经济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是,多少年来,由于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甚至不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盲目从事撩荒种植和自由放牧。这种在小农经济下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至今仍在沿用。年复一年,农田越种越广,草原越垦越荒,植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干旱、风沙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结果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借助天然植被的自然肥力,开垦草原,每隔三至五年就开始撩荒;二是利用多雨年份大种“撞田”;三是广种薄收,以较大的耕种面积来达到一定的粮食总产。从而造成了“农田吃草原,风沙吃农田”的恶性循环。其次是无计划的自由放牧,加之片面地追求牧畜存栏数,而忽视畜产品数量,使草原采食践踏过度,也往往成为草原沙化的先导。还有滥挖甘草和乱打沙蒿、白刺、柠条等活动,都是加剧草原沙化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全县50年代每年挖甘草不过60万斤,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每年采挖200万~300万斤,近年来则增加到550多万斤,而每挖60斤甘草将毁坏一亩草原,全县每年破坏草原在9万亩左右。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上级领导不从实际出发,强迫本县执行“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推行“粮、油、肉一起要”的错误政策,更助长加剧了上述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致使全县农牧业生产濒于崩溃边缘。

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带来了以下五个严重后果:

1.草原大面积沙化。全县沙化面积1961年为282万亩,1976年扩大到53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3%,年均以17.2万亩的速度发展着,速度是十分惊人的。沙化的危害,人们曾形象地概括为:“地上不长草,风吹沙乱跑,庄稼被打死,牲畜吃不饱。”

2.草原植被退化。植被类型逆行演替,其共同特征:一是植物生活型由中生向早生、再向沙生植物演变;二是植被结构变化,覆盖度、密度下降,优良的豆科、禾本科牧草减少,营养价值相应降低;三是产草量下降,1977年各类草场产草量比1961年平均降低49.4%,细草场变为粗、细草场,并向粗草场发展。

3.气候恶化。年降水量由五六十年代的350毫米左右,到70年代下降到250毫米左右;沙暴日由60年代的年均12.2次增加到21.2次;年均起沙风多达323次。正如群众说的:“盐池一年一场风,年初直刮到年终。”

4.农牧业生产遭到破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变幅很大。1975年粮食总产只有1360万斤,比1949年还低130多万斤;羊只1976年下降为31.2万只,比1952年还少8万只。羊只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冬春缺草而造成的乏弱死亡。1976年最多死羊15万只,死亡率高达30%。同时羊只质量普遍下降。

5.人民生活困难。全县从1970~1976年粮食购销相抵,每年国家还回销1000万斤;发放救济款650多万元,人均70元;社员人均收入由过去的60多元,到1975年下降为31元。

上述事实充分说明,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上必须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办事,做到合理适度,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与惩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已经和正在经受自然的惩罚,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粉碎“四人帮”后,区党委从当地自然条件的实际出发,批准本县执行“以牧为主(发展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农林牧结合,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草原的保护建设问题列入重要日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一些措施尚未落实,在草原的利用和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抓好这一工作,保护自然环境,搞好生态平衡,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方针,做到“管治结合,以管促治”,“防治结台,以防为主”,具体应抓好以下措施:

1.固定草原使用权。明确划分草原界限,将草原使用权固定到村,居住分散的可包到庄头或户,建立责任制,实行“管、建、用”结合,即谁管理,谁建设,谁使用。

2.大力种树种草。在抓好国家和集体种树种草的同时,鼓励个人种树种草,国家在经济上可给适当补助;对所有适宜种树种草的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可按群众意愿承包给个人经营,使用权长期不变。

3.实行草原划管封育,搞好“草库伦”建设,改自由放牧为划区轮牧。

4.固定农田,废除撩荒耕作制,严禁开荒,要用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保证其实行。

5.有计划地采挖甘草。县委、县政府最近做出“三年内禁止采挖甘草”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不仅对保护草原,而且对合理利用甘草资源,都将起到重要作用,要狠抓落实。

6.严禁乱打沙蒿、白刺、柠条。鼓励社员种植薪炭林,积极做好沼气、太阳能、风能的示范推广工作,从根本上解次群众燃料问题。

7.实行以草定畜。根据草原载畜能力,合理确定羊畜存栏数,克服片面追求羊畜存栏头数的错误做法;大力推行羊只“三高一快”,即羊只总增值高、质量高、商品率高、畜群周转快,以减轻草原负荷量,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为了保证上述措施的落实,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泛开展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不断提高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各级领导要把合理利用草原,保护自然资源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来抓,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新经验,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此文发表于自治区党校杂志1985年10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