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兄弟》真实反映农民工状况

《兄弟》真实反映农民工状况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报》以“兄弟”为题,刊发系列调查报道,聚焦农民工生存与发展问题,全力为农民工兄弟维权,凸显了工人报刊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劳动报》“为劳动者鼓与呼”的读者定位与报道风格。

专家点评:《兄弟》真实反映农民工状况

《劳动报》从2011年1月4日起,推出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系列调查——《兄弟》,真实反映广大农民工在上海的工作与生活、困难与期待、理想与希望、幸福与哀伤,对这一不可忽视的群体进行一次全景式的描绘,全力为农民工维权,社会反响良好,特色鲜明。

一是擘画精细,起点高,立意高。系列调查由6篇构成,隔日刊出一篇,每篇八个版面,瞄准沪上农民工工作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特殊群体进行重点描写,反映上海社会各界和工会组织对农民工的关爱。6篇报道分别为《蜗居都市》、《梦想人生》、《新生一代》、《打工岁月》、《维权之路》和《温情关爱》,选题很有现实针对性。在调查广度上将大众关心的“新生代农民工”涵盖在内,而在调查深度上更是进一步探究了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和感情世界。《劳动报》投入精兵强将,连续刊发系列调查,意在唤起全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和关爱,让农民工真正分享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二是叙议结合,富有感情,导向正确,掌握有度。《蜗居都市》深入探访农民工主要居住地上海郊区的建筑工棚、集体公寓和群租房。在沪西南杨家桥,记者被4平方米的蜗居生活所震撼,更惊叹于斗室里“承载的现实与梦想”。这地方“高度自治,没有带头大哥”。清洁工老吴俨然是杨家桥房地产界“最可靠的中介”,他义务为农民工在当地找住处,他想“一统(当地)房市”,这一“传说”美丽动人。对40多人“挤进”三室两厅的现象,其实农民工最反对群租,因为“鸽棚”暗藏诸多隐患,他们寄希望于公共租赁房。这些内容均系现场目击,细节感人,乐观温馨。《梦想人生》直击农民工精神生活:蜗居的孤岛世界里,农民工与上海人一样到上海电大读大专,一样听苏打绿、跳夜场舞、到折扣店HAPPY,“同样有歌声、有色彩,有生机和憧憬”,没有卑微和寂寞。奋力突围只为圆“城市梦”,吃苦打拼才可能成为“人上人”,方言麟、刘瑞山等农民工“他们心怀精英梦,打拼奋斗着”。报道故事生动,细节真实,数据详实,既不回避农民工面临的困难与困惑,又不沉闷消极。农民工对解决住房、教育、维权、工作诸多问题的坚毅与自信,很好地反映了“困难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的社会现实,给人以乐观与信心。

三是配发系列评论,评论与报道相得益彰。评论员文章《重视农民工问题刻不容缓》剀切剖析农民工生存中遇到难题的成因,理性引导农民兄弟勤劳脱贫、创业致富的发展途径,充分肯定作为一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文章指出,“由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消除,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农民工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文章热情吁请,“千方百计为农民工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评论画龙点睛,凸显报道主题,说理透彻,激情洋溢,旗帜鲜明,很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外来务工人员是上海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上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基本公共服务对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势必将成为上海工人队伍的新生力量。”《劳动报》以“兄弟”为题,刊发系列调查报道,聚焦农民工生存与发展问题,全力为农民工兄弟维权,凸显了工人报刊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劳动报》“为劳动者鼓与呼”的读者定位与报道风格。相信后续报道会益发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