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征士严光

汉征士严光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光,字子陵,一名遵。生活于西汉之际的庄姓著名人物,有庄忌、庄助等。至东汉明帝时,因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为避明帝讳,后代的史学家便把庄忌、庄助改为严姓。严助担任会稽太守时,已世系繁衍,成为余姚一大氏族。严光父士恂与刘秀父刘钦同朝为官,相互友善。严光与刘秀是因士恂和刘钦的亲密交往而相识,两人时常往来,互相探讨学问。刘秀虽比严光小31岁,由于志趣相同,不为年岁相隔,成了忘年交。

汉征士严光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据严礼高纂《姚江下河严氏支谱》(1920年务本堂刻本)(以下简称支谱)之《子陵墓碑略》云:“严光生于西汉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壬午八月十二日,殁于东汉建武十七年(41)辛丑,农历十一月初十日(12月21日),年80岁,以寿终于家。”娶梅氏,生子庆如。继室范氏,生子严伦、严儒。

出身官宦世家

据《支谱·宋少宰公谱序》载:“严氏周时为芈姓,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祖姓,五传熊渠称楚幽王,传至熊旅楚庄王。楚庄王为列国五霸之一,国境一直扩展到吴越。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秦统一后,当时流传着一首童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此,秦竭力搜捕楚王宗族。部分楚王后裔芈适公,始改芈姓为庄,隐居东海之滨。”这东海之滨,具体位置又在什么地方呢?《史记·楚世家》说得很清楚:“邑之西隅,古为句章州,里湖山拱其南,历山居其北,亭山襟其左,柏山塞其右,境面有湖环带。”就在四山之间,如今这四山依在,四山之间的古村落依在,这就是古时所称的“严公山”“客星里”,现为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俗称下河严家村)。据光绪《余姚县志·山川》载:“严公山在县北三十里,相传为严子陵故里。今子陵裔聚族而居。少东曰:陶婆岭。”

生活于西汉之际的庄姓著名人物,有庄忌、庄助等。庄光即是庄助的第六世孙。至东汉明帝时,因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为避明帝讳,后代的史学家便把庄忌、庄助改为严姓。当时庄忌、庄助都已去世,史家把他们改为严姓后,历代相沿未改,故有“庄严是一家”之说。严忌之子严助(?—前122)以贤良对策得高第,擢为中大夫。曾向汉武帝推荐会稽朱买臣。时有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东方朔、枚乘子、枚皋等,相结为学友,朝议国事得失。

严助担任会稽太守时,已世系繁衍,成为余姚一大氏族。严助与淮南王刘安交情深厚,后因淮南王谋反,严助受株连而被杀。严光的父亲安乐公名士恂,曾任南阳郡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令。刘秀父亲刘钦任南顿(今河南项城市西)尹。严光父士恂与刘秀父刘钦同朝为官,相互友善。当时,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身于南阳郡蔡阳县。据刘宋范晔撰《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记载:“建平元年(前6)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县舍,有赤光照室中,钦异也。……光武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性情柔弱,勤于稼穑。因天下连年灾荒,又加蝗灾遍地,寇盗蜂起,刘秀随父居南顿。”

自幼勤奋好学

《支谱》曰:“严光自幼聪颖,勤奋好学,于县学就读时享有‘神童’之誉,获得了博学的知识,誉满乡里。15岁时,县令钱通招待会稽丞时,礼聘书作《姚江赋》。”严光借姚江波涛,为百姓诉苦中有“缘何甚民不聊生耶?苛征若虎,横征暴敛,斯民何堪重负也。地势自高而卑,河道由窄而宽,滚滚东流水,何至一雨便溢,又何至乍晴即旱耶?岂有司之疏于职,而未导民治河修利耶。清流浊流也,今洪波中皆和着生民之血泪。人祸乎?天灾乎?何昔日之大泽兮,今直为此大害也”的怨愤句。因此,得罪了权贵。20岁时,随父去新野读书。21岁,入太学。时梅福,字子真,西汉九江寿春人。少学于长安,治《尚书》、《谷粱春秋》,主持太学。梅福看中严光勤奋好学,一表人才。便将二女儿嫁他为妻。时严光31岁。之后,严光一方面求师探讨学问,同时结识绿林好汉,遍访各路英雄,观察山河形势。严光与刘秀是因士恂和刘钦的亲密交往而相识,两人时常往来,互相探讨学问。不久两人又一同赴汝南郑敬处求学《尚书》。刘秀虽比严光小31岁,由于志趣相同,不为年岁相隔,成了忘年交。

成帝时,大将军王凤专权。京兆尹王章因讥刺王凤被杀。群臣莫敢正言。梅福独上书切谏,被王凤所恨,被贬补南昌尉,遂弃官家居。《支谱·序》载:“吾余姚之严宗祀子陵,子陵宗于会守助,助与子陵相去100年,以世统纪其裔孙也。陵父士恂公尹新野,得与光武同游学。元始元年(1),见王莽有窥窃神器之意,与外父梅福公相决,福即变姓名于会稽,为吴门市卒。陵携其妻迁余姚龙泉山之南麓。及光武即位,侨寓富春山中,以耕钓隐居。”至汉平帝元始中,王莽专政。梅福离别妻子儿女,离开九江,孤身来到四明山隐居。行事卓异,人以为仙。实已去普陀山修炼。

辅君讨贼往复除残

据谭山雨着《严子陵传奇》一书载:“严光学有所成之后,便出外游学,寻访名师,结识绿林好汉。至元始年间(1—5)外戚王莽开始篡权。居摄二年(7)晚秋,严光到达京城长安,得悉早年在新野相识的好友刘秀等被王莽囚禁在蔡阳县,立即去新野组织绿林军,去蔡阳县救出刘秀,并与刘香结为生死之交。初始元年(8)王莽废西汉建新朝,借改制之名,大肆搜刮民财。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眼前,途人皆伤心而切齿,当世贤豪都不一而出,助刘秀讨国贼。严光却王莽之聘,抗命不从,却遇刘秀于山林草莽间,避吏新野。为图中兴业,地皇三年(22)十月,刘秀与严光、李通及从弟轶等起于宛(今河南南阳市)。

据《中华庄氏流源》载:“庄光少壮时为刘秀起兵舂陵出力。公元23年,随同刘秀于昆阳地区(今河南叶县北)与王莽新军战略决策,刘秀以一万多人的兵力,内外夹击,捣敌要害,一举歼灭王莽四十二万军队……”毛泽东评述严光:“严光,东汉气节之士也……且光于专制之代,不屈于帝王,高尚不可及哉。”(摘自毛泽东1913年《讲堂录》)更始三年(25)刘秀终于推翻了王莽所建立的新朝政权,战平群雄,夺回了刘家的天下,即位为帝(光武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王朝,改年号为建武元年。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时严光63岁。

农耕、渔钓、隐居

严光获知刘秀做了皇帝后,必将重用于他。而他本着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旷达胸怀,不愿在恶浊的官场中沽名钓誉。他以冷静清醒的眼光看待社会,是一位超凡脱俗、全身保真、洁身全行,绝不与专制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士。他认为功成身退是明智之举,可以追求清静无为的情趣,不愿受官场的束缚,怕被光武帝征召进京做官任职,遂改名换姓,隐居不出。

东汉建立之初,急需治国之才。刘秀深知严光品行学问优异,命会稽太守查访严光,但不知下落。光武帝刘秀求贤若渴,便口述严光容貌,叫画师画像,四处张贴,再派人四出查访。建武五年(29),齐国境内有人向朝廷奏报,说是有一个披着羊裘的男子,在大泽边垂钓,举止怪异。光武帝思忖此人很有可能就是严光,即命人备下安车玄曛,遣使者迎请。经过长途往返三次,前两次被严光拒绝。到第三次去礼请时,光武帝叫使者带去了一封亲笔书信,信中写道:

“古之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严光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痏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颖水之风,非朕之所敢望。”

光武帝与严光书,简短精练,反映了身为皇帝之诚心礼请。严光受到感动,才不得已上了车,被请到京城洛阳,安置在北军兵舍。

严光气度高洁,到京城后,拒绝与达官显贵们交往。他静心地观察思考,为自己的下一步作选择。古话说:“人生自古嫉人才。”由于严光才高,再加上与光武帝之间的特殊关系,受到一些平庸臣僚的忌妒。这时,大司徒侯霸,字君房,已经当上了刘秀的宰相。他原先是严光的旧友,王莽篡权后,就投靠了王莽。在王莽失势时,便及时转舵,向起义军靠拢。他深知刘秀十分器重严光,所以一听到严光来了,不敢怠慢,忙派属员侯子道带了一封亲笔信,到北军兵舍问候严光。侯子道来到北军兵舍,严光没有起身,箕踞抱膝于床上,对侯霸那种追名逐利,一味投机的行为十分鄙视,拆封读信,侯霸在信中告知:

“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意思是:因碍于官场礼仪制度,不能够亲自前来拜访,要严光上司徒府相见。严光心中明白,问侯子道:“君房先前有点癫狂,现在位至三公,这癫狂的毛病有所好转否?”子道回答:“司徒位至鼎足,不犯癫狂了。”严光当即语带讥刺地说:“你说司徒大人现在已经不癫狂了,信上写的这些不就是癫狂话吗?天子请了我三次,我才答应来到京城。难道要我先拜见司徒吗?”说得侯子道不敢出声。临别时,侯子道要求严光写一张回条,严光假说身手犯了毛病,不能书写,便口述两句话:

“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言下之意是:你侯霸权位显要,在朝廷里举足轻重,这是好事。但希望你要多多想到老百姓的难处。只有心怀仁义,办事公道,才能获得百姓的心,不可一味地阿谀承旨,专依皇帝的意志办事。侯子道说:“就此两句话太少了,还有要说的话吗?”严光当即反唇相讥:“这难道是在市场上买菜吗,过秤之后还想再添一点?”侯子道只好无奈地赶回大司徒府,禀报侯霸。

侯霸看了便条,知道严光在讥讽自己,心中十分不满。马上将便条奏呈光武帝,光武帝看了便条后,反而笑着说:“这正是我老朋友,不必计较。”但侯霸想方设法要把严光撵出洛阳。严光则因为看到侯霸这样的人居然当了“丞相”,也就不愿再在洛阳待下去,每天只在宾舍里睡大觉,等待回家。光武帝不但没有责怪严光,而且亲自到严光下榻的北军兵舍去看望严光。

严光知道皇帝御驾亲临,就睡在床上翻身向里,闭着眼晴,假装熟睡,不予理睬。汉光武帝见严光性情高洁,心中暗笑。随即以老朋友的身份坐到严光的床沿上,抚摸着严光的肚腹说:“严光呀严光,你到底为啥不肯出来辅助我治理国家呢?我今天只是以老朋友的身份来看望你,你难道仍不予理睬吗?”严光听到刘秀以老朋友的身份来看望他,当即翻身起来。过了好一会才说:“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刘秀只好叹息而回。

“客星犯帝座”之说

第二天,光武帝把严光请进皇宫,论古道旧,极为投机。白天讲不完,又作彻夜长谈,光武帝向严光请教治国良策。谈至深夜,按皇宫规矩:掌灯之后,即禁止进出。严光只好留宿宫中。严光与光武帝同榻而眠。谁知严光在睡梦中把脚搁到光武帝的肚腹上。第二天早朝时,有太史官奏报:“昨夜有客星犯帝座甚急。”言下之意是说皇帝身边有危险人物,要光武帝提防。光武帝笑着说:“这是我的老朋友严光与我同榻而眠,他把脚搁在我的身上。”因此,就留下了“客星犯帝座”的佳话,并由此把严光当做“客星下凡”。光武帝本想把严光留在京城,以便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委任严光担任谏议大夫的官职(职掌朝政议论、侍从皇帝、随时向皇帝进行规谏的朝廷大员),遭到严光的拒绝。

严光意识到“客星犯帝座”的含意,想到屈原忠而被谗遭流放;贾谊为文帝所重用,陈政事、制法度,而终被大臣所忌,为庸臣所害;晁错为国远虑,制万世受利之法,终被诸侯所嫉,卒受大戮。严光认为总有一天会触犯龙颜,随时会遭到贬斥或者会把足加帝腹“客星犯帝座甚急”的账一起算,还不如耕钓山泽来得自由自在。据余姚民间传说:“严光悄然离京,不告而别,待刘秀得知消息,即派四位将军追赶,奉旨请回。”时至冬日,大雪茫茫,直追至余姚峨眉山(当时陈山称峨眉山)。严光急中生智,倒穿芒鞋上了峨眉山,在月德庵后面躲避,追赶的将军到峨眉山南麓,见不到上山的脚印,而只有下山的芒鞋印,追请不到严光,难复帝旨。一不做二不休,便拔刀自刎。此状严光看得一清二楚,即起身整衣,走不数步,见石上四人已死。经辨认,严光只认识伯仁一人,乃光武亲兵。他很内疚地说:“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然后让儿子庆如:“将四人葬于岩石左近,陈山南麓要建一将军庙,进行祭祀。吾死后葬在陈山北麓,以永远陪伴将军。”如今陈山南侧的将军庙早毁,而石雕将军仍在。月德庵几度废建,当地百姓今又兴建三间月德庵,内祀严光泥塑像、将军原石雕像两尊,以示纪念。后人有诗曰:

避士入隐志不凡,倒拖芒鞋上陈山。

客星高照古渡在,山高水长仰先贤。

据《支谱》“家世纪略引言”载:“征士公讳光,字子陵。生汉元帝永元五年(前39)八月十二日,年八十,终于家。建武十七年辛丑十一月初十日复特征,而公已卒。”说明严光卒年确是东汉建武十七年(41)。

史迹在慈溪、余姚

光武帝听到严光病逝的噩耗,非常悲痛。特赐钱百万,谷千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将严光安葬于余姚城东北十里的峨眉山东北山腰(今属慈溪市横河镇)。因有“客星犯帝座甚急”的传说,后人将此山称为“客星山”。后世因有陈襄之子孙散居山下,故又称陈山。

严光是两千多年前的隐士,余姚各地还有不少相关史迹。唐开元六年(718),严光二十一世孙,登州刺史严浚,在严公山建严公庙。后因墓在客星山,乃徙庙于墓右,灵瑞塔院之麓,改作祠。到咸淳七年(1271),又在客星山顶上建高节书院。至明代,为了祭祀方便,又迁建祠于龙泉山。此后,据《支谱·严子陵生平考》载:晋武帝太康四年(283)晋安太守始建祠(姚江下河严氏宗祠)于客星里(即低塘街道黄清堰村),四年建成,严子陵为始祖。祠屡建屡毁,现存祠为清道光三年(1823)重建。坐北朝南,面对严公山,又称白云山(俗称里湖山),面前湖,山清水秀,湖光山色。规模雄大,气势非凡。祠共三进,原有严光塑像。一进五开间门厅,二进五间大厅,三进五间后厅(摆放神牌位)。左右有侧楼,中间有戏台,雕梁画栋,周以围墙。正厅和后进的雀替、牛腿、倦棚顶等部位和戏台都雕刻精细,戏台和牛腿上雕刻考究,镂雕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

余姚城区有条古老的虞宦街(现为新建路),中段有一座桐江桥。“桐江”原指建德县梅城段的别名。余姚人为纪念严光,把引后江水入城的东水阊,往南至秘图山北转而向西,至龙泉东北麓再转向西北出西水阎,自秘图山西北麓至龙泉山东北麓,这一段江取名为桐江,江上的桥称桐江桥。据光绪《余姚县志·山川》云:本是“桐江一丝”之意,“一丝”是指丝纶、钓丝,亦即指垂钓,意即谓桐江桥钓鱼者——严光。黄庭坚有诗云:

平生久要刘文叔,不肯为渠作三公。

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

这一丝风,是指江风吹动垂钓的一线丝纶,以纪念余姚先贤严光。

离姚城东北十里的客星山东北麓有严光墓,历经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可惜现已无存)。在龙泉山上,还有严子陵祠。

龙泉山南麓,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建的严光故里碑亭,亭联题刻为:“渺矣纶竿神汉远,依然城郭客星高。”亭额是“山高水长”。原建在城西的西石山之左江边,俗称接官亭处;抗战时期,迁至旧县府荷花池畔;新中国成立后,移至龙泉山南麓。“文革”时被毁,1982年按原样用钢筋混凝土复建。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低塘街道黄清堰村(俗称下河严家村),有“高风千古”石牌坊。晋太康四年(283),七世孙严晋安建。现存牌坊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浙江按察司使在重修严光祠、墓的同时建造。石坊具有明代典型的艺术风格和石雕建筑艺术,主基稳实,细部镂空浮雕狮子滚绣球及鸟兽等图案,雕刻精巧,栩栩如生,气势雄伟。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石雕艺术,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只是坊额以上石斗拱及顶部建筑已不存在。据传“高风千古”和“清节留芳”八字,为汉光武帝刘秀亲书。

子孙繁衍

现存一部保存完好的《严氏宗谱》,最早修于宋宣和元年(1119),《姚江下河严氏支谱》修于1920年。谱中载:“严光为始祖,有两位夫人,元配梅氏,生子庆如。”他的后裔即是姚江严氏支系,包括由余姚迁徙到福建漳州的严氏,及远至陕西户县余姚村的严氏。据《严氏合族先茔碑记》载:“余姚村先祖严肃,字恭钦,原籍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黄清堰村,任豫州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通判,告老还乡,起程三日,金兵阻窒,难归故里,遂携四子,长存仁、次存义、三存礼、四存信,西望雍州,戾止ト居户邑之北,名曰余姚村,以示不忘本余姚祖籍。”至今已870余年历史。继配范氏,生有严伦、严儒二子,他俩的后裔,即成为桐江支系,子孙繁衍由桐庐外迁到淳安、开化、东阳,江西南昌、分宜、宁都、建安、黎州,福建福州、莆田、龙岩、永定等县市,远及我国的澳门和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至今姓严的子孙,已传至七十世。

千古敬仰称高士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论,应该看一个人的全部。尤其是严光,既要看他64岁以前的表现,也要看他64岁以后的作为。《支谱》载:“西汉末年,兵匪为患,适严光父亲士恂任新野尹(今河南新野),刘秀父刘钦任南顿尹,同邻为官,故士恂与刘钦友善。”严光20岁随父去新野读书,这时的严光,认真学习,研究学问,广求名贤,探访绿林好汉,结识各路英雄,观察山川地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帮助刘秀恢复汉室的本领。然后与刘秀一起,南征北战。

几年后,刘秀中兴汉室,即位为帝,定都洛阳,建立了东汉政权。严光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丰功伟绩。他不邀功请赏,而是本着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旷达胸怀,以冷静清醒的眼光看待社会,是一位超脱凡俗、全身保真、洁身全行的高士。他的行为足以使贪者廉、懦者立。他的这种不图名利,不图富贵的思想品质,一直受到后世的赞誉。

严光也深知每当社会动乱时期,每一个文化人都会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日益体察到集权政治和文化专制对人心的压抑和束缚,极力争取人格独立和身心的自由。

历代有多少忠臣良将,为国而劳苦功高,最终还不是屈死于君王之手。所以说严光得以预先看清事情的迹兆,亦是他高人一着之处。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严光被历代文人所敬重,是一位真正的高士,历世不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古文观止·严先生祠堂记》)句来赞颂他的高风亮节。黄宗羲逝世时,也留下“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的望族柱联,表示对严光的敬仰。刘秀也颁诏云:“上追几许之高风,下继夷齐之清操……真三代以下名贤,实千古仰称高士……”

严光在国难当头时,能挺身而出,聚集义军,南征北战,带领靖安军以讨贼。蔡阳县救刘秀,功不可没。怎么能说他不忧国忧民呢?千百年来,历史在前进,而严光的万古清风依旧在。东晋时云南有个严昭,写了一篇《严公论》云:

“世皆称子陵不仕光武甚矣,子陵之深于仕光武。子陵一代之贤,岂不知君臣之义,况当王莽篡位,途人皆伤心而切齿,盖世贤豪不一而出,辅君讨贼者之理乎?方其遇光武于山林草莽间,即图中兴业,使其一赴天下英雄,以创建非常,此子陵之志也,及誓师南阳,先之于邓禹,继之于马援,必欲往复除残,此岂楼崖渊谷,付理乱于不闻者耶,追四海既平,天下所少者教耳,子陵之清风亮节,隐钓桐江,至于物色旁求无馑,三聘而不为光武屈,正使千百世下‘顽者闻其风而廉,懦者闻其风而立’所以长安共卧,足加帝腹不顾也。范少伯相越既成,扁舟以放江湖间,张子房功高,也遂从赤松子游,使子陵以垂老之年,不为宾师之尊,而为臣庶之卑……”

严昭,东晋时(317—349)云南人。离光武之世不远,他的话基本可信。他在《严公论》中说:“子陵之清风亮节,使千百世下,顽者闻其风而廉,懦者闻其风而立,扶持风教,不亦深哉……”又说:“……君子之于天下也,当其末平,人本高蹈远隐,君子独出而匡之;迨其既平,人皆争进取荣,君子独退而之。”这是严光被历代帝王臣庶奉为高贤的根本原因。巢、许、夷、齐,有笑傲风月之清操,无拯民于水火之美德;姜尚、孔明有安邦定国之功业,无急流勇退之明智;范少伯放舟五湖,惜有铜臭;张子房飘然仙游,事涉虚幻。严光平世乱,以天下为己任;范世风视富贵若草芥,高风亮节千古一人也。

严光的人品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当时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时,在严陵濑旁建了钓台和严光祠,并写了一篇《严先生祠堂记》赞扬他。严光才以“高风亮节”闻名于天下。而严光钓台,经过历朝历代修复和完善,因风景秀丽,山水如画,如今业已成为杭州地区的旅游景点之一。

清余姚倪继宗也有一首《客星祠》诗句:

云台功业古今稀,不及先生一钓矶。

家在舜乡甘侧陋,名垂汉史转光辉。

清风一派来明月,高节千寻达紫微。

漫道客星警帝座,羊裘原是胜龙衣。

可惜的是陈山(客星山)严光墓,只剩下一块墓碑和一块碑记。

现仅存三处纪念性建筑:一是低塘镇黄清堰村明代正德年间建造的“高风千古”石牌坊和“严子陵宗祠”(现仅剩三间);二是龙泉山南麓的“严子陵故里碑亭”和山巅的“子陵亭”;三是龙泉寺东上的“严子陵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