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题好一半文”

“题好一半文”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题”的本义是额头,而“目”则是眼睛。如若文章的标题能如美目一盼,读者自然就会引发卒读全文的审美欲望。制题的艺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根据文章的主题去寻求语言的张力。“悬挂重物的绳子内部,就存在张力。”拟好题目的功力,好比是“画龙点睛”。

“题好一半文”

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在教学的叙事写作中也一样。

“题”的本义是额头,而“目”则是眼睛。古人所谓“美目盼兮”,就是描绘了美女那回眸一瞥的勾魂摄魄之力。如若文章的标题能如美目一盼,读者自然就会引发卒读全文的审美欲望。所以,题目以人的额头和眼睛取喻,真的是太有才了。

正因为题目的重要,所以名家高手在引笔著文时也十分重视题目的创作。鲁迅先生《阿Q正传》这一题就来之不易。他细细考虑过“列传”、“自传”、“外传”、“内传”、“小传”“家传”、“别传”、“奇传”……都觉得不妥,最后,还是从“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句出自话本小说的套话中,撷取了“正传”两字。这确实比较新鲜、别致,而又不失妥帖。

好的题目总会脱不了“新”、“实”、“活”、“美”的特色。教学叙事写作与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有所区别,有叙有议,更接近于散文、随笔一类,有很浓的生活情趣,在拟题上应该有更大的自由度。那些新颖有趣、洒脱自在、长于表现、疏于论理的标题,无疑更能吸引读者兴趣。记得本世纪初,我在带导的“语文名优教师研修班”的一次写作评点活动上,有这样一件事:一位青年教师写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应当让学生最直接、最充分地去享用课本里的问题,反思过分热心的教师,常以太多的资料引用和课件穿插,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地品读课文,剥夺了学生享用课本的权利。文章写得不错,但题目“把课本还给学生”却显得一般而且直白。于是我当堂建议改为“谁动了学生的‘奶酪’”,借用了当时一本畅销书名“谁动了你的奶酪”。不多久,文章就被一家教育杂志社刊用了。

制题的艺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根据文章的主题去寻求语言的张力。标题不能长,这就更需要以语言的张力因小见大、见微知著,而给读者以丰富的意象。所谓张力,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指同存于某一物体内分子间互相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一种牵引力。“悬挂重物的绳子内部,就存在张力。”(《辞海》)在题目的用语中如果能同时包容有两种冲突因素而又相反相成,就能因引发读者联想而极大地扩展了题目的信息量,从而产生了一种在微妙中见广博的艺术魅力,“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那种慧心境界。归纳我的制题手法,常考虑这些因素的运用:

——以古诗句入题,求古与今的相反相成。如“课堂的‘精彩’:几多欢乐几多忧”,“‘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的艺术”……

——以通俗歌词入题,求雅与俗的相反相成。如“多元感悟,‘像雨像雾又像风’”,“语文课堂须‘常回家看看’”……

——以影视剧目入题,求严与趣的相反相成。如“一声叹惜:只悔课文解读粗”,“语文课堂情探”(“情探”是越剧、黄梅戏中的著名古装剧目)……

——以俚语俗话入题,求庄与谐的相反相成。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悠着点’”,“最顺手的一招是瞎招”……

——以反意用语入题,求正与逆的相反相成。如“课堂教学的另类智慧:钝感”,“教师运用‘示弱法’的价值追求”……

——以新生词语入题,求老与新的相反相成。如“语文课堂:坚守本色与适度‘混搭’”,“警惕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恋倾向”……

拟好题目的功力,好比是“画龙点睛”。梁代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四条白龙而不点眼睛,说:“点睛即飞去。”人们以为是妄语,强求他点。果然,刚点两条即雷电大作,两龙破壁飞天,只剩下未点的两条了。龙因点睛而飞,文章则因一个好题而活,可谓事殊理一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