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魂归来兮撼人心

魂归来兮撼人心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理说,《魂归》所取的题材并不算新。《魂归》的作者和编导只是借用了灵魂这个并不存在于世,却又几乎尽人皆知的虚幻形象来表现这种顽强的意念而已。此外,《魂归》所以能吸引听众,打动人心,还在于编导充分运用广播剧特点,用对白、音乐、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丰满可感的听觉形象。总之,《魂归》能从一般中见新意,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吸引人,打动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确有其独到之处。

魂归来兮撼人心

电视剧相比广播剧没有动人的画面和新颖的蒙太奇镜头组合,无法利用人的视觉去感染人的情绪。因此,要想使一部广播剧能够吸引人,打动人,谈何容易。然而,最近听了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根据李时新小说《魂归》、《生死之秋》改编的四集连续广播剧《魂归》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

《魂归》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国民党赴台老兵宁馨远经历了四十年乡思苦恋,在终于盼到了台湾当局允许回故乡探亲观光的消息之际,却来不及了却自己返回故里的平生夙愿,便含恨谢世。但是,死亡也不能斩断他“生不能回,死也要回”的信念。在儿子的帮助下,他的遗骨和灵魂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

按理说,《魂归》所取的题材并不算新。表现海峡两岸亲人生离死别和游子渴望回归故里的作品早已屡见不鲜。那么《魂归》何以能在如此众多的同类作品中独领风骚?我想,这大概应归功于它那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

首先,《魂归》避开了在正面表现台湾当局竭力阻止老兵回归问题上作文章的老套,一开篇便让主人公在“痛不能生还”的遗憾中死去,这就使听众从主人公的终生遗憾中感受到了台湾当局四十年来不近人情的冷酷,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在这种封锁下痛苦挣扎的悲哀。这里,编导仅用了极少的笔墨,却表现了极丰富的内涵,实可谓惜墨如金,匠心独具。

其次,编导别出心裁,让一个亡灵作整个故事的主人公。这种表现手法看似荒谬,实则人情味极浓。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否有与反对封建迷信唱反调之嫌?笔者以为:非也。这个亡灵并非一般迷信传说或神鬼戏中所表现的灵魂,而是主人公生前那种生死不渝之意念的延续。《魂归》的作者和编导只是借用了灵魂这个并不存在于世,却又几乎尽人皆知的虚幻形象来表现这种顽强的意念而已。这种表现手法不但便于被人们接受,理解,而且更有助于引起听众一波三折的感情共鸣:思乡之情,生不得偿,可怜;归乡之志,死亦不了,可叹;魂归故里,夙愿终酬,可喜。

此外,《魂归》所以能吸引听众,打动人心,还在于编导充分运用广播剧特点,用对白、音乐、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丰满可感的听觉形象。该剧通过表现亡灵与儿子心灵交流的对白和亡灵对往事的追忆,使这梦绕魂牵的思乡之情与亡灵那贯穿始终的“回家,回家去”的焦急期望之声交融,既对主人公魂归作了心理上的铺垫,使原已十分感人的思乡深情更富人情味,又通过展示主人公对回归的渴望,把海峡两岸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揭示了祖国统一势在必然的根本趋势。同时,剧中那恰到好处的音乐设计,惟妙惟肖的音响效果,对渲染剧情氛围,增强戏剧效果,调动听众情绪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魂归》能从一般中见新意,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吸引人,打动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确有其独到之处。这大概亦是使我为之动情,并促我拿起笔来的动力之所在吧。

《广西广播电视报》1990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