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国爱教爱家族

爱国爱教爱家族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持人杨希钰开宗明义宣布主题是爱国爱教爱家族,以和谐传承家风,要求大家做杨氏家族的好子孙。杨氏家族涌现了一批精英,在许多领域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杨氏家族后人,以诵经追思的方式,传承爱国爱教爱家族的优良家风,就像永不熄灭的火炬,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传统。

爱国爱教爱家族——杨氏家族一次诵经活动

2004年11月某日,邮局送来一件发自广州作家协会的印刷品包裹。打开一看,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王俊康文集》。作者在扉页工工整整地签署并写上“王耐先生惠正”六个字。捧着一位陌生作家惠赠的大作,我不由先是惊奇,继而欢喜。从作者简介中始知,王俊康君乃是一出生于南京、祖籍苏州的回族人氏。他是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作协主席团成员,曾任广东作协党组书记,擅长儿童文学创作,获奖多多,在羊城在广东在全国儿童文学领域颇有名气。

我这个《上海穆斯林》的责任编辑,是个无名之辈,与他并不相识,从未谋面,更无交流往来,缘何会得其馈赠?谨于本人历来对作家持恭敬态度,尽管受赠来的莫名其妙,友情之下不可无礼。数日后,书信一封飞往羊城作协,向王俊康先生致敬致谢。嗣后,未再联系。每当我翻阅收藏的数十位作家、诗人、文友签名馈赠的一大批书时,目睹《王俊康文集》,脑海便映出那仿佛传奇般的谜团,总让我猜测一番。

前些日子,我表姐夫的二姐夫、原杨浦区民族联副主任杨希钰先生告诉我,他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一次家族追思诵经活动,届时邀我参加,并给我一份他们在2005年11月自编自印的《镇江杨氏家族德润堂学习资料》(之五)。翻阅中发现一封家信,初步为我破解了困惑近三年的赠书之谜。

原来,王俊康是杨氏家族德润堂系杨德培阿訇六女婿的长子,至于是谁介绍或建议他向我赠书,仍无从知晓。我想,八九不离十是杨氏家族的某一位。

前些日子,由于杨希钰多次极其诚恳的邀请,我以远亲嘉宾身份,出席了杨氏家族于2007年10月24日在沪西清真寺为第44代媳华菊英明祭百周年、华先琴归真百日的追思诵经会。会上遇见了王俊康之妹王俊雯女士,方知王俊康先生近况,最近赴京出席中国作协为纪念我国著名儿童文学泰斗陈伯吹诞生百周年的学术研讨会,而无法来沪。多少让我失去一次“以文会友”的机会而感到遗憾。

24日的追思诵经活动,极其严肃认真规范。令我感慨难忘的是得到一次很有价值的教育。

其一,杨氏家族经历多个朝代转换,人丁兴旺,根深叶茂,踪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乃至海外。虽有分化,依然具有很强烈的凝聚力。尤其“德润堂”这支家系,举办一次家族追思会,有些后辈居然不远千里,怀揣一颗孝心,从北京、南京、镇江、杭州、广州和香港专程来沪参加,清一色德润堂杨氏男女老少近百人,会议充满亲情和谐气氛,在当今社会确实难得。

其二,追思对象是杨氏德润堂第44代最后归真的两位入嫁杨家的女性老人。主持人杨希钰开宗明义宣布主题是爱国爱教爱家族,以和谐传承家风,要求大家做杨氏家族的好子孙。在请阿訇开经之前,手持讲稿的七八位发言者,大都引用《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一致赞扬两位老人在漫长的一生中,对安拉的敬畏,对信仰的坚定,坚守安拉所指的正道,自我约束,洁身自好,贤良淑德,爱心处世。

杨希钰与希字辈兄弟们告诉我,据现存家谱记载,杨氏最早的先祖系阿拉伯人,经丝绸之路自西域来到华夏大地,始祖西公和迺公兄弟曾任大唐武官,因保国有功,遂被皇帝赐封一汉姓为杨。传到他们这些七老八十的人这里,已是第45代了。仅德润堂这支,立堂200年来已繁衍10代。1906年后,大部分人陆续由镇江迁居来沪,五房计有子孙320余人,与其他各堂合计,杨氏家族后代不下千人。

令人钦佩的是,有据可查杨氏家族培养造就了包括我们熟知的杨德培在内的10代伊玛目。他们先后任教于江浙沪一些著名清真寺,更有无法计数虔诚热心于伊斯兰教的家属成员。诸如上海人熟知的杨稼山等,为民族教门付出毕生精力。杨氏家族为伊斯兰的发展壮大,作出的贡献,这在沿海回族家族中,恐怕也不多见。从《中国回族大词典》上,我们可以看到,名列着具有高级职称的杨希冰、杨希钺、杨喜镰、杨奇鸣、杨奇璞等人的小传。此外,还有我们熟悉的前任市民宗委主任、现任市政协秘书长的杨奇庆。杨氏家族涌现了一批精英,在许多领域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归真百日的96岁华先琴女士,长期定居香港,终前因患癌症来沪就医不治而逝。叶落归根于她曾生活多年的故土上海,葬在卫家角回民公墓。她与香港被人尊称的王太一样,香港穆斯林尊称她为杨太。华先琴老人在香港回教协会担任委员一职数十年之久,她不为名利奔走教门工作,一贯扶贫济困,好施与人。女儿杨丽芳怀念说:“母亲待人真心、热诚,因一生信奉真主,一心按安拉教诲做事,时时牢记《古兰经》,以主的慈爱和善待人,把爱和温暖以及包容送给他人。”据说,去年上海市伊协应邀组团访问台湾地区,途经香港时,杨太得知消息,因年迈体病不能会见,便委托家人,向四位阿訇赠送乜贴,以示她对上海年轻阿訇的敬意和慈爱。

杨氏家族后人,以诵经追思的方式,传承爱国爱教爱家族的优良家风,就像永不熄灭的火炬,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传统。是当今构建和谐,建设小康,在新时期向社会作贡献的楷模。正如王俊康兄弟姐妹为追思会发来的家书里写的:“杨氏家族能聚集一堂,精神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也源于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规范……”

2007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