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把深情付后人

总把深情付后人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年6月1日,我们一行到北京脂雪轩,吊祭天津咸水沽乡贤前辈周汝昌先生。先生95岁高龄,目盲耳聩,仍辛勤耕耘,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转年夏天,周先生开始参加词社活动。随后与周先生经常见面,并多次求教诗词。周先生希望以这种方法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古典诗词的美,着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但这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目前恐无力顾及。周汝昌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作小诗一首以怀之:

去年6月1日,我们一行到北京脂雪轩,吊祭天津咸水沽乡贤前辈周汝昌先生。先生95岁高龄,目盲耳聩,仍辛勤耕耘,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1946年,先师寇梦碧先生在津发起成立梦碧词社。转年夏天,周先生开始参加词社活动。每逢周末,寇梦碧、周汝昌、赵哲余、姜毅然、周公阜、孙正刚、冯璞、张牧石等津门诗词家聚在一起,即席选韵命题,联句酬唱。

周先生是我的师长,早年在寇梦碧先生引荐下得以结识。随后与周先生经常见面,并多次求教诗词。先生总是毫无保留地教授,让我受用终身。前不久,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之拙集《崇斋吟稿》前有周老之序。周老作序时已逾九旬,手不能书,因由周老口述,其子整理,可见其对晚辈提携之情。在序中,周老写道:“梦碧有得意弟子,即今《崇斋吟稿》之著者王崇斋先生,梦碧词兄早作古人,其高足崇斋年亦近七旬,余已九十三之衰残盲人,听儿子建临读其诗词,方知其风流文采,蕴才秀于内中,而外则谨谨之儒家风范也,其诗以咏群花之绝句引篇,其长短句如《小重山》《鹧鸪天》等小令则尤为风流文采,不易多逢者也。”在序中他还作了一首诗:“二三与月论知交,湘水湘云不寂寥。脱略骊黄超牝牡,始怜相马九方皋。”老一辈学者对后学的提携关爱,令人感动。

世人提到周汝昌的名字,十有八九立刻联想到红学家周汝昌,以为只有《红楼梦》研究是他的专长并著作等身。其实周老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诸如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诗词鉴赏、书法音韵、民俗年画等。周老从小酷爱诗词,十三四岁就开始作诗填词,他的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清新隽永。

《千秋一寸心》是周老撰写的一部讲解唐诗宋词的著作。所选诗词作品,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周先生希望以这种方法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古典诗词的美,着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

2010年,我们也曾赴京拜谒周老。当时他依然思维敏捷。寒暄过后转入正题,我向周老请教了诗词方面的问题:第一,初学诗词要学谁?读哪些书籍?如何提高?第二,古典诗词的格律能否突破?第三,古典诗的用韵能否放宽?用词韵是否可以?

对于第一个问题,周老没有正面作答。他说:中国的文学研究不像西方,形成庞大的系统,尤为重视理论研究,喜欢探寻共性的规律。中国的文学研究,不太注重系统性、理论性研究,古典诗词尤其如此,往往是在诗话、词话中闪耀思想的火花。中国古代诗话、词话是我国诗歌批评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论其渊源,当自南朝齐、梁时期钟嵘所著《诗品》,然而明确以“诗话”冠名者当属北宋欧阳修。他的《六一诗话》可以看做是诗话体制的最早著作。诗话、词话形式短小,言简意赅,看似茶余饭后的闲谈,实则蕴含了深刻丰厚的思想。

言及于此,周老颇多遗憾,中国历代的诗话、词话数量浩繁,应该有组织地下力气挖掘、整理,可以出不少成果。这无疑将对弘扬我国古典文学艺术大有裨益,而且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也大有益处。但这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目前恐无力顾及。

随之,周老指出:在学习古典诗词时,初学者经常感到困惑的是有不少很难理解、又很难讲的词,如“春寒料峭”中的“料峭”一词,怎么讲?再如:迷茫、迷离、恍惚都怎么讲,怎么理解?如果出版一部《中国艺术美学大词典》就好了。

关于诗词韵律两个问题,周老说诗词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文学样式。诗词的音乐性都存在诗词的格律中。因此古典诗词不能没有格律。你说的将诗韵放宽,很好。现在年轻人掌握不好官韵。官韵就是平水韵,过去是科举时用的。现在年轻人作诗可以把诗韵放宽,这样可以避免伤他们的积极性,以后慢慢再用平水韵也不迟。

在交谈中,我将在古镇杨柳青成立诗社之事告知他,周老听后高兴地说:“我为你们复兴古典诗词文化,成立杨柳青诗社而高兴!”当即为诗社社刊《杨柳风》赋诗:

万家栽柳柳青葱,柳色依依度好风。

柳若无风亦无态,风因度柳即传踪。

风情柳意年华美,柳丝风片气和融。

杨柳风中人绘画,灵心妙手胜天工

雕印年画张素壁,指点楼台乐翁童。

我喜杨柳青,我爱年画红。

青红分主色,千古辟鸿濛。

青情兼化境,神州教化隆。

津门富才彦,万卷载丰功。

仙风诗骨应难老,笑语真情共一楼。此次会面令我们获益匪浅。我想古典文学尤其是诗词,在它们的外边有一道围墙,想突破它走入这个领域,确实不太容易。相反,具有一定功力的人想突破它从中走出来,也的确不容易。因为习惯了这些框框,不那样做似乎就不成其为这种文学样式了。周老是著名学者,居然能突破传统,收放自如,这种精神难能可贵,给后学树立了榜样。

“一世著书共九天明月光满海外;三春芳草得五柳清风魂上天庭。”周汝昌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作小诗一首以怀之:

磊落万卷净无尘,平生心力尽于文。

人寰回首轻一笑,五柳清风梦里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