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秦王》是词不是七绝

《小秦王》是词不是七绝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来谈及词有《小秦王》一调,张伯老说:“我写了《小秦王》近百首之多,我觉得流畅有词味就行,不必拘守平仄与《渭城曲》一样。我看《小秦王》一调,按七绝写就行。”他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小秦王》一调在作法上等同于七绝。牧石先生对张老的说法不以为然,并说《小秦王》是由诗变来,是词的小令,它既是词,以《渭城曲》的平仄为准,一字不可易。

《唐诗三百首》乐府部分有王维的《渭城曲》,诗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唐代新曲,《乐府诗集》归入《近代曲辞》(近代指唐代),诗又作《阳关曲》,又作《送元二使安西》。人到了至情时,一个简单的举动,一句简单的话语,或许深慰行人之心,别后永远铭记在心中。诗中的最后敬酒,正流露出难以离别的无限深情,主客间的深情,都在这一杯酒中。这诗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相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主客间的无限深情都在天际奔流的大江之中,两人的深情正如这不尽的大江之水一样。两诗的表现手法略同,只是所藉之物不同。王诗借酒言情,李诗借水言情。

此诗后谱成曲。琴曲有《阳关三叠》一曲。天津古琴演奏家高仲钧先生对古琴的普及,功劳至巨。笔者曾亲聆琴箫合奏《阳关三叠》,至今仙乐在耳,今人乐双亡,感慨万端。所谓“三叠”即三遍之意。明人李东阳说:“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此诗一、二两句相对,三、四两句相对,二、三句应粘未粘,此诗在声律上和《滁州西涧》(韦应物七绝)一样,同样是二、三两句失粘,但意不断。如果将一、二两句倒置,可以解失粘问题,但毕竟不能移动,作者宁可失粘,而语势不可倒转。这是作者一时之灵感,所造之神境,有人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自然。他人未能到。

每岁春著名收藏家、词家张伯驹先生专程来津,去人民公园赏海棠,先师张牧石先生与其同往。归来谈及词有《小秦王》一调,张伯老说:“我写了《小秦王》近百首之多,我觉得流畅有词味就行,不必拘守平仄与《渭城曲》一样。我看《小秦王》一调,按七绝写就行。”他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小秦王》一调在作法上等同于七绝。牧石先生对张老的说法不以为然,并说《小秦王》是由诗变来,是词的小令,它既是词,以《渭城曲》的平仄为准,一字不可易。二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甚至面红耳赤,牧石先生问我,你说我们俩谁对。我说:“我听着都有道理,但是我不太懂。”二人听我如此说,便大笑起来,他们是在笑我,我当然明白。

近日翻阅旧书得任二北先生的唐诗专著《唐声诗》。这书是综合研究探讨唐代诗乐及唐人歌诗的名著。书中所论辞、乐、歌、舞四事,到现在还无人能突破任二北先生的研究高度。

他说:“王维《渭城曲》本属徒诗,唐人唱其辞,而守原平仄,当时必已使之,特谐声律,不然北宋苏轼拟辞三首,精研唐人之歌法,何至仍谨守原平仄而无改易?”《词谱》甚至云:“若平仄一误,即非此调。”不为过分。

任二北先生在《唐声诗》中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论证,我想牧石先师生前未见此书,否则张伯驹先生当会哑言的。我所以写此小文,是说唐诗被乐可唱,一旦变成词,唱诗的格律即变成词律,平仄不可随意改动,那么其他的词调呢?由于每个词调的声情各不相同,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填词时一旦选定某词调,就必须按这个词调的要求去填词。因为词调是由曲调转化而来的,填词必须选择一个合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调,如果选择定格,觉得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就查查词谱是否还有别体可遵,总不能毫无依据地随意增减字数,改易平仄。

牧石先生有《梦边词》行世,其词严守格律,平仄无误,并讲求四声。他的词不仅词美,律甚严。他与张伯老争论《小秦王》的格律后,怕张老的说法有误后学,张伯老返京后,立即致我一函,并再三强调填词不能疏于律,并将王维《渭城曲》的格律记于诗旁,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句的后三个字“一杯酒”,必须是“入平上”,声错一字也不行。先师这种严格的治学作风是我们的榜样,他对弟子的严格要求,使我们受益终生,并代代相传。先师作古已一年多,作此小文兼悼念也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