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时间用在哪里,掌声就在哪里

时间用在哪里,掌声就在哪里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梁荣是三年前的事。“与众不同的背后是无比寂寞的勤奋”,这是梁荣经常对年轻教师们讲的一句话。她的追随者问及她的成长过程时,她用了“痴迷、执着、思考”三个词来概括。痴迷,是热爱的外在表现。一个教师一旦能痴迷于教学,其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的热爱就毋庸置疑。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梁荣是一个极为热爱语文的人。教师职业的神圣,正缘于其能够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灵。

马莹

认识梁荣是三年前的事。从未谋面的我们一起赴上海参加培训,见面几小时后我们便已成为似乎熟识多年的好友。在随后共同设计培训方案、展示方案过程中领略了她自己宣称的“风风火火的性格”,做什么事绝不优柔寡断、绝不拖泥带水,你随时随处都可感受到她的聪颖和豁达。我们彼此性格迥异,但总能一拍即合。之后虽有小聚却总因忙碌不得畅聊。但我始终觉得,她能从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当中脱颖而出、成就斐然,一定有很多我还未曾了解的过人之处。

缘分所致,我终于有了进一步了解她的机会。前几日正在外地学习,突然接到她发来的QQ留言:“亲爱的战友,博客整理后想出版,麻烦大神给写个序呗。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然后一杯茶表示感谢。”我看后有些惊喜,有些忐忑。惊喜的是好友要出书了,忐忑的是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为人写序。一般人出书找人写序,会找大咖以锦上添花,而她找我,如此普通的一个理论工作者,足见她就是一个性情中人,应是出于朋友之间的信任。为此,我必须小心翼翼,不辜负这份信任。接下来的几日,我只是细细阅读她的博文,不敢轻易下笔……

或许是出于对朋友的成就与专业两方面的兴趣,翻开梁荣的博文,我首先找出了她当年获全国苏教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的教学实录。一口气读完由衷感叹:立意高远的目标定位、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自然亲切又诗意盎然的语言……没有足够深的文学修养与教学功底,绝不能在很短的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此完美的教学设计!自己多年在高校墙内徘徊,只懂得从书本和网络中搜索于永正、窦桂梅等名家的课例与成长故事让学生学习,却不懂得自己身边就有能够成为我们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偶像的人。当我给学生们推荐我的朋友“无尘淡淡香”的课例与博客时,竟有一些按捺不住的得意与自豪。不出所料,学生们对梁荣老师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因为偶像就在身边,他们对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增添了更多信心。我对他们讲:只有成为像梁老师一样的人,才能成为像梁老师一样优秀的老师。

为教痴迷、为爱痴狂

“与众不同的背后是无比寂寞的勤奋”,这是梁荣经常对年轻教师们讲的一句话。这句话恰恰可以用来描述她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她的追随者问及她的成长过程时,她用了“痴迷、执着、思考”三个词来概括。

从梁荣博文的记述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她刚刚走上教坛,还是成为陕西省教学能手,甚至成为特级教师,她一直都对课堂有着教徒般的虔诚,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把课上好,她可以不顾一切,通宵达旦地备课、全身心投入地上课,与同事满心欢喜地分享成功的喜悦……“然后,晕倒,开始打吊针”。读到这里,你会理解什么叫作“痴迷”。

痴迷,是热爱的外在表现。一个教师一旦能痴迷于教学,其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的热爱就毋庸置疑。从其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梁荣是一个极为热爱语文的人。她认为,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正是基于对学生和语文的热爱,她一直在追求自己语文课的境界,也在不断追求自身为人的境界。她说:“说到底,语文是人的,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才会喷射出缤纷的色彩、激荡起大千的气象。”

从梁荣博文所讲的故事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她对学生的热爱。“片片青衣叶叶心,只为学生系。”为了让她的孩子们爱上阅读,她将与孩子们一起去图书馆看书作为对他们努力学习的奖励。“今天周日,到了和他们约好的日子了,孩子们在春日花朵的映衬下愈发可爱。他们或席地而坐,或驻足寻找,或面露微笑,或窃窃私语。我也拿起一本《谈新教育》品读起来:让书香溢满校园,就得有书的载体,建立自己的藏书阁,用活动来督促,用文化来感染,例如:你今天阅读了吗?生命不止,阅读不止……”“虽然今天又不能上街买喜欢的漂亮衣服了,可和学生的约会让我的鼓励承诺兑现,让我的储存库又多了一些元素,让我们的竹子又长高了一节……”熟悉学校工作的人都知道小学老师的辛苦。从周一到周五、从早到晚都跟孩子们在一起。到了礼拜天,谁都想好好休息一下,与家人聚一聚,而她竟还是跟学生在一起。更为令人敬佩的是,她竟然满心欢喜,仿佛是自己得到了奖励!这不是痴狂是什么?

如灯人格、如竹人生

教师职业的神圣,正缘于其能够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灵。然而,并非所有的为人师者都能抱有如此信念、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在信仰缺失的今天,以此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似乎有些过高,但真能达到这一标准的教师定会为人所敬仰。梁荣博文写道:“生命人格,如雷如电自然极其美丽炫目,但你若想过对人类有益的生活,你得做灯。”她认为小学教师应该“敏锐,会洞察心灵”,“睿智,会洞悉人生”。她要做灯,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人生、照亮自己的孩子甚至周围人孩子的人生、照亮小语教坛上追随者的人生。她以如教徒般的虔诚对待自己的课堂与教学生活,就是希望能够发出最亮的光给学生,这里的学生包括她的教师学员。她发现“真正懂教育,愿意去学习、思考的小学教师为数太少”,并为此而担忧。她希望通过送教“给别人一份动力,传递一种精神,点燃一个梦想,更希望自己是给他人心灵家园盗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用自我的成长经历鼓励听者”。她兢兢业业、乐此不疲地经营自己的“名师工作坊”。有多少年轻教师的心灵已经被她照亮,又有多少现在和未来能够受教于这些教师的孩子们的人生会被照亮?如此功德,不可思议!

梁荣讲:“‘为师之道’的‘道’就是爱与智慧的有机结合。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增长各种能力,才能树立起一个美好的形象,并且用美的形象、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为使自己的光越来越亮,她一路孜孜不倦地汲取各方智慧:读书、写作、与智者交流……我们能读到她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也能看到她与行内佼佼者交往过程中见贤思齐的渴望与浓浓友情。即便是到了可以“一览众山小”的今天,她依然对自己要求不断。她写《上善若水》,用水的精神对照自己,“从教20年,对学生爱如己出,对家长尊重和善,对工作不断进取,也顺手做了些小事,我缺什么呢?忍耐、宽容、糊涂、藏得住事儿。距离水,差很远很远。”她的精神一直在求索之中也在成长当中,对自己永不满足,永远在向上拔节……

享受教学、享受生命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句形容教师人生的话,一直被曲解为做教师就要牺牲。但从梁荣的字里行间,你绝不会对她产生这样的印象。读她的博文,你看到的绝不是一个苦行僧,而是一只不断歌唱着她的快乐的幸福鸟。这是我读完此书以后,极为“羡慕忌妒恨”的地方。

我最羡慕她的,是她可以在教学工作中享受课堂、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看学生演讲比赛,学生表现出色,“此时此刻,我已经不知道如何描述当时的场景了,只剩下拍红的巴掌,惊异的笑容和内心的欢喜”;上公开课,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愉快,脸上热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忘了后面听课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读着、体会着、表演着、快乐着”;能够骄傲地说“‘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如林’是我最惬意的课堂”;与学生一起读文章,一起被作者感动到“哭得不能自已”。这些,不都是老师们最渴望的幸福吗?

我“嫉妒”她,是因为她能够把课上到当她说“下课了,孩子们”,“没有人离开,没有人起立,他们眼睛里写着不舍”,学生说“老师,您要是能留在这里多好啊”;“短暂的40分钟建立起的师生情”能够让孩子们“给我手里塞着小橘子、火龙果,一个小男生趴在我耳边,悄悄地说:‘老师,我今天没有什么好送给您的,两年后,您等着我,我一定考到咸阳市里读初中,这是我们的约定!’”……这样的幸福,有多少人经历过?!

我有点“恨”她,因为读完她的博文,我忽然感到自己的职业人生如此苍白和贫瘠。长年累月身心疲惫地搞课题、写论文,担心完不成科研任务;满足于不耽误学生的课、学生不逃我的课、课堂上多数学生不走神;校园中有学生跟自己打招呼,自己受宠若惊……不仅如此,她竟然还在博文中问:你在为师第几重?!

……

是啊!掩卷深思,吾等都应扪心自问:我在为师第几重?

马莹,陕西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育学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