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铸鼎象物〔〕

铸鼎象物〔〕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子问鼎〔4〕之大小、轻重焉。〔1〕“铸鼎象物”是三代权力神话的一个典型样本,定鼎一词成为新王朝建立的专门用语。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铸鼎象物”反映了神话与早期政治生活中联系,其表现形式是富于神话内容的图像;其心理动机是通过图像的形式达到通神和辟邪的目的;其物质载体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祭祀用物。据说其传者为战国时的左丘明。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2〕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3〕劳楚子。楚子问鼎〔4〕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5〕,贡金九牧〔6〕,铸鼎象物〔7〕,百物〔8〕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9〕。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10〕。螭魅罔两〔11〕,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12〕。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13〕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14〕。成王定鼎于郏鄏〔15〕,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16〕宣公三年)

【注释】

〔1〕“铸鼎象物”是三代权力神话的一个典型样本,定鼎一词成为新王朝建立的专门用语。“铸鼎象物”记载中的“图物”“象物”“百物”的“物”显是一义,《汉书·郊祀志(上)》载高祖斩蛇,“有物”对高祖说蛇乃白帝子,颜师古注“物谓鬼神也”,因此“图物”谓图画鬼神之像,“象物”是把鬼神之像铸之于鼎,二词用法略异。《汉书·郊祀志(上)》记载李少翁对汉武帝之语:“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显然“象神”的意思也就是“图物”,就是在鼎彝等礼器上图画鬼神形象。此处“鼎”在古典生活方式中具有某种神圣功能,也就是所谓“协于上下”、沟通神人。《汉书·郊祀志(上)》转载了这个叙事,将九鼎的功能表述得更加清晰,云:

闻昔泰帝兴神鼎一……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皆尝鬺享上帝鬼神(注:以享祀上帝也)。

《左传》说的“知神奸”和“协于上下”,也就是《汉书》所谓“皆尝鬺享上帝鬼神”,就是通过祭祀祈求福佑。“铸鼎象物”反映了神话与早期政治生活中联系,其表现形式是富于神话内容的图像;其心理动机是通过图像的形式达到通神和辟邪的目的;其物质载体是具有宗教意义的祭祀用物。同时,九鼎神话还表达了三代文化的一致性特征,它不但照应了古典政治神话中一以贯之的“德”和“天命”观念,而且还从文化传承角度确保了三代文化的延续性,自此以后,九鼎就成为王朝更迭合法性的一个象征。“周德虽衰,天命未改”,也为后世朝代苟延残喘提供了一个理论样板。

〔2〕观兵:陈列军队以示武力。

〔3〕王孙满:王孙满,周大夫。

〔4〕问鼎:杜注:“示欲逼周取天下。”

〔5〕远方图物:物,鬼神怪物之属。杜注:“图画山川奇异之物而献之。”

〔6〕贡金九牧:金,金属。九牧,九州的行政长官。杜注:“使九州之牧贡金。”

〔7〕铸鼎象物:依据九州所贡的鬼神怪物而铸像于鼎。杜注:“象所图物,著之于鼎。”

〔8〕百物:犹“万物”,形容其多而全。

〔9〕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能够辨识鬼神的善恶。

〔10〕不逢不若:不会遇到邪祟。杜注:“若,顺也。”不若,不顺,指邪祟。

〔11〕螭魅罔两:杜注:“螭,山神,兽形。魅,怪物。罔两,水神。”

〔12〕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天人和谐相处,人蒙受上天福泽。协,和。上下,天地。休,庆。

〔13〕载祀:杜注:“载、祀,皆年。”《尔雅》云:“商曰祀,唐、虞曰载,周曰年,夏曰岁。”

〔14〕有所厎止:有其送致止息之处。厎,致也。

〔15〕郏鄏:郏鄙(jiárǔ夹辱),在今河南洛阳北。杜注:“武王迁之,成王定之。”

〔16〕《左传》:《春秋三传》之一,全称《春秋左氏传》。据说其传者为战国时的左丘明。但《论语》两次言及左丘明,是否与传《春秋》的是一个,这成为一桩历史公案。《左传》本是注《春秋》,《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而《左传》却传到了哀公二十七年,这也是聚讼纷纭的问题。《左传》系古文经,内容十分丰富,是《诗》《书》之外,最重要的神话典籍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