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孔子“患得患失”

说孔子“患得患失”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得患失的人,孔子是鄙视的,称其为“鄙夫”“小人”。毛泽东引用孔子这句话是在1939年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而“患得患失”这句话又恰恰是在谈论孔子本人。所以,毛泽东认为说孔子“患得患失”时,不宜引孔子做鲁国宰相“有喜色”一例。孔子批评“事君”的执政者患得患失,陈伯达批评孔子“摄行相事”有喜色是患得患失,毛泽东认为陈文所举的例子不足以证明孔子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语出《论语·阳货篇》第十五章: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患得患失,是孔子对品德低下的人从政的一种评论:当他尚未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倘若担忧失去,那就什么事都会干得出来。孔子认为不能与这种人共事。这是孔子教育弟子,为实现儒家政治主张,不要考虑个人利害得失,以此作为个人道德修养功夫之一。

“患得患失”即由该章中“患得之”“患失之”缩减演变而来,意为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患得患失的人,孔子是鄙视的,称其为“鄙夫”“小人”。现在用于形容总是考虑个人利害得失。

毛泽东引用孔子这句话是在1939年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而“患得患失”这句话又恰恰是在谈论孔子本人。毛泽东在信中是这样说的:

说孔子“患得患失”时不必引孔子做鲁国宰相“有喜色”一例,因为不能指出当做了官的时候除了“有喜色”之外应取什么更正当的态度,问题在于那个官应不应做,不在有无喜色。(《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是陈伯达写的,1939年发表在延安《解放》杂志第69期上。

正式发表前,应张闻天的要求,毛泽东认真读了陈文。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给张闻天写了一封长信,首先肯定陈文“大体上是好的”,同时谈了七个方面的修改意见。上面所引便是其中的第四条意见。

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的初稿未能保留下来,从毛泽东写给张闻天的信中可看到,陈文在讲孔子“患得患失”时,具体例子是指孔子做鲁国宰相时“有喜色”。

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载: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鲁定公任命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孔子得知后心里非常高兴,脸上也露出了得意的神色。孔子的一个弟子对他说:“我听说君子祸患临头而不怕,福事来到而不喜。”孔子说:“是有这句话。但是不也有‘乐在身居高位而能礼贤下士’的话吗?”

孔子代理宰相职务后,按照自己一贯的仁政理念治理国家。三个月后,鲁国得到大治。

孔子“摄行相事”虽然很短,但尚有政绩。从这点而论,这个官是应做的。所以,毛泽东认为说孔子“患得患失”时,不宜引孔子做鲁国宰相“有喜色”一例。

后来,孔子见国君鲁定公和大权在握的季桓子迷恋声色难于自拔,国家政治出现了难以挽回的丧乱迹象,于是毅然决然地抛弃官职,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

孔子批评“事君”的执政者患得患失,陈伯达批评孔子“摄行相事”有喜色是患得患失,毛泽东认为陈文所举的例子不足以证明孔子患得患失。“因为不能指出当做了官的时候除了‘有喜色’之外应取什么更正当的态度,问题在于那个官应不应做,不在有无喜色”。

否定之否定中,毛泽东肯定了孔子批评患得患失的正确性,也为说孔子患得患失进行了辩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