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给毛岸英讲樊迟学稼的故事

给毛岸英讲樊迟学稼的故事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辗转送到苏联学习。毛泽东看到分别19年的儿子,心里十分高兴。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岸英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就这样,没过几天毛岸英来到了距延安城南15里的吴家枣园。1947年春,胡宗南部派兵进犯延安,形势紧张,村长便把毛岸英送回到毛泽东身边。古代圣人孔子认为弟子樊迟学稼学圃是小人所为,持反对态度。他对长子讲孔子反对樊迟学稼的故事,其意在反其道而行之,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被辗转送到苏联学习。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年初,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

毛泽东看到分别19年的儿子,心里十分高兴。一天,岸英被父亲叫去,父子俩来到王家坪院子,在一棵大槐树下并肩而坐。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岸英在苏联的学习情况。

话题转到读书的问题上来。毛泽东站起来,抬头遥望延河那边凤凰山上正在开荒的人群,慈祥地说:

“岸英,你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生活不熟悉。你在苏联上了大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大学堂,这就是中国的农业大学,再上一上中国的劳动大学吧!”

岸英深领父亲的用意,点点头。

“是的,我离开中国这么久,在苏联过的大多是学校生活,中国农村我不知道,也不会种田,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毛泽东谈兴渐浓。他问岸英:“你知道孔子吗?”

“知道一些。”

“孔子是中国第一等圣人。历朝历代帝王都捧他。可是当孔子学生问孔子会种田吗?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孔子的学生又问他‘会种菜吗’?孔子说‘我不如老圃’。”

说到这,毛泽东也笑了,又说:“过些时候,我替你找个校长,住劳动大学去!”(何鹄志,刘仁荣:《满门英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华英编著:《毛泽东的儿女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2页)

不久,毛泽东果然给岸英找来一位劳动模范,他叫吴满有。毛泽东指着吴满有对岸英说:

“这就是校长吴满有。”又对吴满有说:“我现在给你送一个学生,他住过外国的大学,没住过中国的大学。”

吴满有有些惶恐地说:“咱叫什么大学,咱啥也不懂。”

毛泽东谦虚地说:“我知道的你都知道,你知道的我还不知道。他还是娃娃,我就拜托给你。你要教他嘛,告诉他,庄稼怎么种出来的,怎么多打粮食。”

吴满有信心十足地说:“那我行。”

就这样,没过几天毛岸英来到了距延安城南15里的吴家枣园。出发那天,毛泽东还语重心长地说:“岸英,你要和老乡们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劳动,从开荒一直到收割后再回来,等你劳动大学毕业了,再上‘延安大学’好不好?”

1947年春,胡宗南部派兵进犯延安,形势紧张,村长便把毛岸英送回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仔细地打量着,摸了摸儿子的双手,一层厚茧子。

“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毛泽东满意地说。

在“劳动大学”里,毛岸英初步了解了中国农村的现状、农民的感情和生活方式,懂得了土地、劳动、收获对于生命的意义。

古代圣人孔子认为弟子樊迟学稼学圃是小人所为,持反对态度。在孔子看来,学好了礼、乐、诗、书这套从政本领,老百姓听话了,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不参与劳动,这是制度决定了的。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从历史角度看不足为怪,但在今天的社会里是要受到批判的。

现代伟人毛泽东对自己的儿子在苏联上了洋学堂并不满意,认为还没上过中国这个革命的“劳动大学”,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所以,亲手把刚回国的儿子送到“劳动大学”去学习,去锻炼成长。他对长子讲孔子反对樊迟学稼的故事,其意在反其道而行之,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