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脉民命,岌岌可危

国脉民命,岌岌可危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此国难深重之秋,若犹不思变计,则日、汪肆扰于外,奸徒破坏于内,国脉民命,岌岌可危矣。这篇通电在列入《毛泽东选集》的时候,题目改为“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同年12月30日在上海与日本政府代表签订卖国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毛泽东意在唤起全国人民讨伐汪精卫党徒卖国求荣的行为。汪党不绝,汪祸长留,外引敌人,内施破坏,其为害不堪设想。卖国投降者,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必将走投无路。

(引用之三十七)

“岌岌可危”一语,出于《孟子·万章上》第四章: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

孟子的弟子咸丘蒙问道:“常言说:‘品德高尚的人,君主不能把他当臣下对待,父亲也不能把他当儿子对待。’舜南面而立,做了天子,帝尧率领诸侯北面朝拜他,他的父亲瞽瞍也北面朝拜他。舜见了瞽瞍,表情显得局促不安。孔子说:‘当时那个时候,天下岌岌可危呀!’不知这话是真的如此吗?”

孟子回答说:“不是。这不是君子的话,是齐东野人胡编乱造的。当时帝尧年老,舜代理做天子。”

“天下殆哉,岌岌乎。”意思是天下就要灭亡了,眼看就要像陡峭的山一样倒下来。

“岌岌可危”由“天下殆哉,岌岌乎”演化而来,形容形势、处境非常危险。

1940年2月1日,毛泽东为“延安民众讨汪大会”起草通电,其中说:

当此国难深重之秋,若犹不思变计,则日、汪肆扰于外,奸徒破坏于内,国脉民命,岌岌可危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22—723页)

毛泽东起草的通电以延安民众名义发表。这篇通电在列入《毛泽东选集》的时候,题目改为“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

大汉奸汪精卫(1883—1944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对内“全力反共”,对外“中日提携”,成为国民党内亲日派首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任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1938年12月18日,潜离重庆去越南河内。29日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帝国主义。1939年5月赴日本“访问”,与日本首相平沼等策划建立伪政权。同年12月30日在上海与日本政府代表签订卖国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自任代理主席兼行政院长,进行反共反人民、背叛祖国的活动。曾与日本签订卖国的《日汪基本关系条约》《日满华共同宣言》。1944年11月10日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毛泽东在通电开头说:延安讨汪拥蒋大会,义愤激昂,一致决议,讨伐汪精卫卖国投降,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为挽救时局危机争取抗战胜利起见,谨陈救国大计十端,愿我国民政府,各党各派,抗战将士,全国同胞采纳而实行之。

毛泽东在通电中还说,汪逆收集党徒,通敌叛国,订立卖国密约,为虎作伥,固国人皆曰可杀。并在通电中引用“岌岌可危”一语,说明在全面抗战的艰难时期,即国难深重之时,如果还不改变“训政”局面,抛弃一党专制,在日汪肆扰,奸徒破坏的情况下,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将面临非常危险的局面。

毛泽东意在唤起全国人民讨伐汪精卫党徒卖国求荣的行为。汪党不绝,汪祸长留,外引敌人,内施破坏,其为害不堪设想。卖国投降者,必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必将走投无路。只有团结抗战,挽救时局之危机,中华民族才有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