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前有个圣人叫孟子

从前有个圣人叫孟子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从前有一个圣人,叫做孟子,他曾说:“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毛泽东在这里直接称孟子为“圣人”。孟子称为亚圣,首先是东汉人赵岐提出来的。他在《孟子题辞》中说:孟子是“命世亚圣之大才”。孟子主张以仁安身,以义而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在强调仁的同时,又提出了仁义并重的思想。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从先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看,孟子的一生始终与儒学息息相关。

品读史之十)

1939年9月24日,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其中毛泽东说道:

中国从前有一个圣人,叫做孟子,他曾说:“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句话,形容现在的阿Q主义者,是颇为适当的。(《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240页)

毛泽东在这里直接称孟子为“圣人”。他引用引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话要说明的事情,本书中另有评议,这里只讨论孟子为什么是“圣人”问题。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传人,与孔子并列,被后世儒家尊为“亚圣”。

孟子称为亚圣,首先是东汉人赵岐提出来的。他在《孟子题辞》中说:孟子是“命世亚圣之大才”。亚圣是与至圣相对而言,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儒家第二号圣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孔子和孟子的评价极高。他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朱子语类》九十三卷),这是说,在尧舜以后的社会,若是没有孔子,人们不知道在黑夜中走向何处;在孔子以后,若是没有孟子,人们也不知道沿着圣人大道继续前进。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封孟子为邹国公。元代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加封孟子为亚圣邹国公。明世宗罢其封爵,只称亚圣。

孟子一生最尊崇的人物是孔子,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最大的愿望是学孔子。但他生距孔子一百多年,他非但够不着直接跟孔子学习,据考证,当他出生时,连孔子的孙子子思也已去世多年了。所以司马迁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自己也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由于年代的前后悬隔,孟子虽未能直接跟孔子学习,然而,孟子的一生都在努力上承孔子。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不只是接受了子思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和事迹,以自学的方式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创立了“孟氏之儒”的学派,进而跻身于儒学“亚圣”的学术高位。

孟轲很自负,俨然以孔子学说、儒家道统的传人自居,以救世者自命。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在《孟子·尽心下》第三十八章,孟子还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这段话重点在后面,其意思是从孔子一直到今天,一百多年了,离开圣人的年代不远,距离圣人的家乡如此接近,却没有承继圣人之道的,那也就没有承继的人了。当然,和孔子出生地最近的而有名望的儒者,除了孟子还有谁呢?那么,孟子这段话又暗示着什么呢?除了他,还会有谁是孔子的继承者呢!

应当说孟子一生不仅学孔子,而且一生都在为捍卫和振兴儒学而奋斗。

自孔子创立儒学,大致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但它在理论上还有待于展开。孟子由师从孔子门人子思,私淑孔子等等方式而接受了儒家的基本原则,由此出发,又进一步从天与人、群与己、主体自由与外在天命等关系上,对儒家学说作了系统的阐发,并使之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

在齐国,有一次齐王子垫问孟子:士人做什么事情呢? 孟子说:“尚志。”即士人要使自己的心志和行为高尚。王子又问:怎样做才是心志行为高尚呢? 孟子主张以仁安身,以义而行。(《孟子·尽心上》)孔子“贵仁”,即非常重视仁的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在强调仁的同时,又提出了仁义并重的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这些思想、主张比较符合统治阶级的胃口。

可以说,正是在孟子那里,儒学获得更为丰富的内容,逐渐趋于完备和定型。孟子不仅使儒学的传统得到了承继,而且使之在百家争鸣中保持了某种理论上的优势。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在孟子看来,凡是不利于儒家学说的“邪说”“淫辞”“言行”,自然都要加以排斥和批判的。

孟子在战国时期有好辩之名,这里的辩,即是一种学术思想上的争论。纵观孟子一生,他几乎与当时各派都展开过不同形式的论战。在滕国,他曾与农家的陈相就社会分工等问题进行争论,肯定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合理性;当告子在人性问题上对性善说提出异议时,孟子反复诘难,以论证人性本善;听到景春盛赞纵横家,孟子立即予以回驳,以为公孙衍、张仪一味取悦诸侯,只是“妾妇之道”,根本不能算大丈夫;至于墨子、杨朱之说,孟子更是拒之不遗余力。总之,好辩的形式所内含的历史意义又是对儒学的维护和弘扬。

经过孟子这番努力,在后来的封建社会中,尤其是西汉之后,无论是法家的霸道,或是墨家的“兼爱”,几乎都被作为与正统观念不符的异端来对待。

从先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看,孟子的一生始终与儒学息息相关。时代向儒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孟子则通过正面的理论建树与积极的理论争鸣,即“拒杨墨”“放淫辞”,通过论战,以拒斥儒家之外的各种学说与观点,对这种挑战做出了历史的回应。孔子开创的儒学所以能挺立于百家争鸣之中,并得以延续和发展,确乎有赖于孟子的努力。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经过一番奋斗的。也可以这样说,自孟子开始形成了儒家的道统,即孔孟之道。唐代崇奉儒家的韩愈,说过这样的话:“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原道》)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历史作用,使孟子几乎与孔子并列,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被封建统治者奉为仅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有些自豪地说:“中国从前有一个圣人,叫做孟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