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

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荀子一派则相反,主张“法后王”,推行法家一派的学说。如子思、孟子学派就主张“法先王”。荀子主张治理社会应效法后王之制。荀子主张“法先王”与“法后王”的统一,应该看作是一种援法入儒过渡时期的策略思想,本质上他是“法后王”的。

1958年11月10日,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详细地谈了自己对商纣王、秦始皇和曹操等三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他说:“把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

谈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其中讲到孟子的“法先王”与荀子的“法后王”,毛泽东说:

孟子主张“法先王”,所以孟子一派的书是“以古非今”的。而荀子一派则相反,主张“法后王”,推行法家一派的学说。秦始皇是主张“法后王”。所以他并不坑荀子一派的儒,也不焚荀子一派的书。(陶鲁笳:《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148页)

1964年8月30日,毛泽东就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引古代的例子说事,又提到孟子“法先王”与荀子的“法后王”。他说:

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主张法后王,后王就是齐桓、晋文,秦始皇也算。(陈晋:《毛泽东之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5页)

毛泽东再次把儒家的孟轲学派与荀况学派作了区分:

孟子一派“法先王”,“以古非今”。

荀子一派“法后王”,厚今薄古。

“法先王”,在战国初中期是较为流行的一种社会历史观。即要求效法或遵循古代圣王的言行和礼法制度。如子思、孟子学派(世称“思孟学派”)就主张“法先王”。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屡言“闲先圣之道”“守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荀子主张治理社会应效法后王之制。《非相》曰:“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曰:文久则息,节族久而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而褫。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王制》篇亦曰:“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

荀子主张“法后王”,其意并非谓先王之道不足法,而是说由于年代久远以及有司的怠忽等,先王所创之制会有所息、有所绝、有所褫,而无以法之。但后王之制乃是由先王之制因革损益而来,与先王之道一脉相承,因此,“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所以他又说:“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王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非相》)

荀子曾批评思孟学派“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非十二子》)主张“法后王”,但荀子也并不一般地反对“法先王”,认为“法先王”与“法后王”应该是统一的,只要能知其统类,法后王也即是法先王,法先王也必能法后王。因此他批评思孟学派之“法先王”并非谓先王不该法,而是指斥其只知法而不知其统,因此只是大略法之而已。所以《荀子》书中也有不少“法先王”的言论,如他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劝学》)“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儒效》)并且批评惠施、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非十二子》)。荀子主张“法先王”与“法后王”的统一,应该看作是一种援法入儒过渡时期的策略思想,本质上他是“法后王”的。

那么,谁是“后王”呢?儒生们的解释并不符合战国时期思想界的实际。清代的刘壹拱、王念孙说:“后王,谓文、武也。”俞樾也说:“荀子生于周末,以文、武为后王可也。”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后王”,这与儒家的“先王”没什么区别。唐朝的杨倞说:“后王,近时之王也。”近时可以解释为春秋战国之时,可人物还是没有确指。

毛泽东直言不讳,一语中的:“后王”就是齐桓公、晋文公和秦始皇。

齐桓公(?—前643),春秋时期“五霸”的第一位。前685—前643年在位。他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奋发图强。在“尊王攘夷”旗帜下,北伐山戎,南抑强楚,勤王平乱,救卫(今河南淇县)存邢(今河北邢台),经过“九合诸侯”,不断树立盟主威信,扩大侯国的军事实力,首开春秋时代大国争霸的局面。

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期“五霸”的第二位。前636—前628年在位。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侯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侯,周天子亦奉召参加,策命他为“侯伯”(霸主)。

秦始皇(前259—前210),正在进行兼并统一战争的秦国君主。前246—前210年在位。年十三岁被立为秦王,剪除吕不韦、嫪毐两大贵族集团。旋采纳李斯等灭六国成一统之计,以金钱收买山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并连年派兵东征,由前230年灭韩始,至前221年灭齐,十年间悉灭六国,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称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数,自为始皇帝,国家一切政务皆取决于皇帝。取消分封,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从中央至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前214年,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同年又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筑长城,东起辽东(今辽宁辽阳北),西至临洮(今甘肃岷县)。为加强统治,销毁民间兵器。除史官所藏《秦记》外,别国史书皆烧毁,凡儒家经典、诸子书(除博士官所藏外)全焚之;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世称“焚书坑儒”。发七十余万人,耗巨资修阿房宫和骊山墓。即帝位十二年间,出巡郡县凡五次,沿途刻石颂德,以示不朽之功。

荀况“法后王”,是厚今薄古的。这在他到秦国亲自观政的记叙评论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荀况入秦,秦国应侯问:“入秦何见?”荀卿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最后,荀况得出结论曰:“故(秦)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强国》)荀况一下子肯定了秦国的四代君主的业绩,他的思想是很实际很现实的。

荀子“法后王”的思想是积极的,也是激进的,推动了战国末期的社会进步和秦王朝的一统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