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多种理论为依托,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Moment in Peking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为翻译理论的概括与总结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翻译批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大体而言,本论著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异语写作现象进行了原理探讨,发现了更多的同类作品,阐述了异语写作的普遍性,具体论证了Moment in Peking这一异语写作所具有的特点及其相关的语言对特定文化的表现力问题。异语写作是通过文化本体进行划分的,如果特定文化与语言相分离,用本族语言之外的语言加以表现,就属于异语写作的范畴。在文学史上存在大量的异语写作现象,而且异语写作带有潜在的翻译因素。林语堂采用了音译、直译、意译、英文解释和英文写作等方式介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因而异语写作具有“部分翻译+写作”的特征。从Moment in Peking创作的成功上看,异语对本族文化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针对Moment in Peking的三个中文译本,从多角度进行了原著与中译本之间以及三个中译本之间的比较研究,按照无本回译的原理,作出了适当的效果评价和翻译评论。笔者认为张振玉译本创造性和艺术性最强,特点鲜明,而且还具有明显的读者意识。张振玉针对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汉语读者,回归传统章回小说体例,让读者从目录上事先对小说内容与叙事进程有一定的了解,契合他们的阅读与欣赏品位,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从翻译文学的艺术效果上来看,张振玉译本最好,郁飞译本次之,郑陀、应元杰译本的艺术性最弱。然而,郑陀、应元杰译本是应抗战形势之需而产生的,是时代的产物,很好地实现了作者声援抗日战争的创作意图。
通过对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探讨,笔者认为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必须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除了传达出原作的艺术性之外,根据译入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特色,并在依据原作的前提下,可适当发挥译入语语言文学的优势,为译作增添新的艺术价值。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文学翻译是一种写作或改写。
3.对无本回译理论进行了推广应用与阐释,同时在理论上对其加以扩展和深化,发现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而且适用于大量类似的创作与翻译现象的理论解释。本文澄清了“无本回译”与“回译”、“复译”、“文化还原”等相关容易混淆的概念,同时对无本回译的普遍性、参照因素、译本评价、终极范本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并尝试探寻无本回译的可行性翻译策略和方法,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批评理论有所丰富和拓展。
总之,本论文属于文学翻译批评性研究,立足于原文与三个中译本的文本分析与对比,对作家作品以及译家译品有一定的整体认识和研究。一方面通过对比研究得出各译本之间的优劣高低;另一方面,又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语境着眼,对各译本作出时代环境和语言状况的解释和说明。在此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批评的普遍性的理论认识,使得个案研究更有理论价值和意义。此处的创新点正是基于这种研究理念概括得出的。
【注释】
[1]本书运用的理论“无本回译”原为“无根回译”,由王宏印教授提出,后来其将无根回译修订为“无本回译”,故本书也相应修改为“无本回译”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