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小乘化地部《阿含经》中说“穷生死蕴”证有如来藏

依小乘化地部《阿含经》中说“穷生死蕴”证有如来藏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乘化地部《阿含经》中说有“穷生死蕴”,若无如来藏,无别蕴法能穷生死际而无间断。别有“穷生死蕴”能来往三世,永不断绝,应知定是十二因缘法所说“识缘名色”之识,定是大乘唯识经典所说如来藏阿赖耶识。今观龙树菩萨《中论》偈及小乘化地部经中皆说有能穷生死、往来三世之识——穷生死蕴,是故应信有“识缘名色”之识——如来藏。

第十四章 依小乘化地部《阿含经》中说“穷生死蕴”证有如来藏

小乘化地部《阿含经》中说有“穷生死蕴”,若无如来藏,无别蕴法能穷生死际而无间断。谓欲界色界有情之定中明觉寂照心及定外见闻觉知心皆有间断,于眠熟、闷绝、死亡、无心定、灭尽定等五位间断,不能持身持种来往三世。别有“穷生死蕴”能来往三世,永不断绝,应知定是十二因缘法所说“识缘名色”之识,定是大乘唯识经典所说如来藏阿赖耶识。

亦谓无色界有情,色蕴间断,若非“穷生死蕴”常住,云何而有寿命万劫乃至八万劫?

无想天有情生于四禅天,虽有色身,恒处无记中,无所觉知;未至寿尽,意识不现。意识现时即有觉知,则便上升,或者沦堕。于彼寿未尽时,无觉无知,是何心住无想天色身中?当知即是“穷生死蕴”——如来藏也。不可谓为末那识,不自在故,十八界之意根所摄故,非能持无色界及无想天有情之命根故。

无想天有情寿命五百大劫以内,空无边处天有情寿命最长者一万大劫,识无边处天有情寿命最长者二万大劫,无所有处天有情寿命最长者四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天有情寿命最长者八万大劫。无想天人,寿未尽时,不触五尘;无觉知故,亦无幽闲法尘,恒处无记之中。无色界有情虽有意识,已无欲界及色界之觉观,一至八万劫内恒处定中。

无想天人于五百劫内恒无觉知,寿命将尽时,意识方现,方有觉知。而其觉知,不触五尘,唯触定中幽闲法尘。意识现已,觉知定中法尘,即不能安住,便致升堕,结束一期寿命。无色界有情寿命将尽时便起念出定,以此上生或下堕。此诸有情,升堕之时,意识随灭,唯有“穷生死蕴”能跨越生死,便随第七识之习气升堕,当知此“穷生死蕴”即是声闻法所说本际,即是缘觉法所说“识缘名色”之识,即是大乘法中所说如来藏——阿赖耶识,同一空性而有三名。

故龙树菩萨《中论》偈中亦说有如来藏——十二因缘法中“识缘名色”之识,兹摘录及略释如下:

偈曰:以诸行因缘 识托于诸趣 识相续托已 尔时名色起

略释:以过去世造作身口意行之因缘,集积后有之种子,故阿赖耶识托生于三界六道之中。既托生于母胎之中而相续不离,故有五根色法及名——受想行识(一至七识)现起。应知此托生之识即是如来藏也。

偈曰:从于名色体 次第起六入 情尘等和合 而起于六触

略释:托生于母胎,名色长养具足后,便依于名色而出胎。出胎时先起意识及身识,便有意入及触入,随即耳识声入起,次后则有鼻识及香入,最后有眼识、舌识、色入味入现起。于六尘六入之领受中,便起苦乐忧喜舍等情,和合而分别六触诸法。

偈曰:因彼眼与色 及作意三种 与名色为缘 尔乃识得生

略释:六识之出生,乃因眼根、色尘、触等三种法为缘,末那于中起作意,欲了别尘境,便警觉如来藏现起意识及眼识,为彼了别色尘境及色中诸法;耳鼻舌身识莫不如是。故知根尘触及末那欲了别五尘之作意,乃是受想行识现起之缘;有根身之色身亦因此而生长增广,眼等六识因此而出生。

由以上十二句《中论》偈之意涵,即知有一穷生死蕴——识,能由过去世死后,随业受生入胎,跨越生死,来往三世,此识即是十二因缘法“识缘名色”之识——如来藏也。今观龙树菩萨《中论》偈及小乘化地部经中皆说有能穷生死、往来三世之识——穷生死蕴,是故应信有“识缘名色”之识——如来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