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宗思想的分流

禅宗思想的分流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是由于禅宗思想的发展,其广泛的文化渗透力,已决定它必须向社会全面地扩张。不过,神会对禅宗思想的传播还是有绝大贡献的。所谓禅宗南北分途,并不是禅宗思想的真正分流,因为它们原非同源,亦非同流。而他把禅宗思想分为三宗,既揭示了禅宗思想的特点,也标明了禅宗思想已开始分流。至于禅宗思想的分流,也是学术演进之自然趋势。禅宗思想分流应如下图所示:诠释经典,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大特点。

第三章 禅宗思想的分流

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辗转渗透,撷取兼容之后,大约在8世纪初,由于慧能及其门下的努力,禅宗思想终于得以形成。作为禅宗思想的唯一经典《坛经》,也在社会上开始流布。然而慧能传播这一思想的范围,主要还是局限在南方,直到他死后21年,由于他的弟子神会在河南滑台大云寺,宣传所谓南宗宗旨,才使禅宗思想在全国流布开来。神会以慧能嫡传弟子、禅宗正脉的身份,公开与当时盛行两京之间神秀的禅法抗衡,声称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辨是非,并捏造禅宗传法谱系,尊慧能为六祖。这就是胡适说的“南宗北伐”(1)。正由于神会的“南宗北伐”,才导致了所谓的南北宗分途。其实,慧能与神秀虽不能说全不相于,但他们毕竟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本来也可以相安无事的。只是由于禅宗思想的发展,其广泛的文化渗透力,已决定它必须向社会全面地扩张。而当时神秀在北方声誉甚隆,且自称是菩提达摩楞伽宗之嫡传,又有张说为碑,已得世人共认,故神会以“师承是傍,法门是渐”为内容,全面向神秀一系提出了公开挑战。这就不是思想和方法的冲突,本质上则是争宠、争荣、争地盘的门户之争了。南北宗之名由是而起,以后禅僧一直以讹相传,竟使后人信以为真。应当说,是神会混淆了禅宗思想与达摩一系的禅法,也开了依草附木、伪造历史的先例,以下禅僧攀龙附凤,争相效尤,使荒诞的禅宗世系变成了禅宗历史,禅宗思想也便同禅定之法纠结在一起而难以分割。不过,神会对禅宗思想的传播还是有绝大贡献的。

所谓禅宗南北分途,并不是禅宗思想的真正分流,因为它们原非同源,亦非同流。神会菏泽门下,著名禅宗僧人宗密,虽然不能不受神会的影响,对禅的解释也有混淆不清的地方,但其《圆觉大疏钞》分禅为七家,《禅源诸诠集都序》分十室,均无南北分途的痕迹,虽有立菏泽大师为七祖的说法,但未必可靠。(2)而他把禅宗思想分为三宗,既揭示了禅宗思想的特点(3),也标明了禅宗思想已开始分流。

从大历到元和(766~820年),禅宗思想在神会的鼓噪之下,如风偃草,席卷全国。禅僧们也纷纷出面,作攀龙附凤的运动,争着做曹溪慧能的儿孙。禅宗的队伍扩大了,禅宗思想也就开始了它的真正的分流。

宝历元年(825年),集贤殿大学士贾作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灵坦碑文,曰:“曹溪既没,其嗣法者神会、怀让又析为二宗。”可见禅宗在一花五叶之前,已经有菏泽、南岳的分流了。据《唐文粹》六十二,怀让原是一个律宗僧人,然而,他却以曹溪正传自居(抑或其门人强加),难免也有攀援之嫌,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说明了早期禅宗并无门派之见,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性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禅宗思想的分流,也是学术演进之自然趋势。

以后,怀让门下又出了个马祖道一。他原本是四川人,落发于资中,是智诜一系,金和尚无相门下的弟子,因在南岳与怀让有一段师徒的因缘,遂也称为慧能之再传。道一门下又出了个百丈怀海,致力于禅院组织制度的建立,以“集众作务”,突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为禅宗提供了一种组织形式和经济的保障。禅宗组织的制度化,也就为禅宗思想套上了一种组织形式,禅宗思想的分流因门派之设,不是也是了。

慧能门下还有青原行思,行思有弟子曰石头希迁。石头迁玄化于湖南,著《草庵歌》、《参同契》。后者是由于石头读僧肇之文有所悟入而作,显然是仿效魏伯阳以儒说道而作的以道解禅之书。

南岳一系,马祖道一的宗旨是:“触类是道,任心为修。”他认为:“所作所为,皆是佛性;贪嗔烦恼,并是佛性;扬眉动睛,笑欠声咳,或动摇等,皆是佛事。”因此主张,“不断不修,任运自在,名为解脱,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只教人“息业养神”,“息神养道”。这既是对《坛经》“性本清净”的契会,又是对其自然主义的“直心是道”的发挥。以后禅宗主张不靠语言文字说法,专门标新出奇,靠一些离奇古怪的动作,以显示禅机和“佛性”,都是从道一这里延续下来的。

青原门下,石头希迁的法门大要则是:心体灵昭,湛然圆满,一源含万派,万象现心中。他是从本体无相、即体即用方面发挥禅宗思想的,也就是从超越观念上理解禅的。他主张:“不论禅宗精进,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这尤其显示了他的超越精神,所以他还强调“不修为修”、“不悟为悟”,可见,这种随顺自然的修行方法同样是以超二元对立的否定性思维为基础的。

时至9世纪中叶,在南方青原系下出了个德山宣鉴。他自称除教人做一个吃饭、睡觉、拉屎的平常人外,别无一法。他说,什么释迦牟尼,什么菩提达摩,都是老骚胡,十二部经也不过是一些揩粪纸。他既发展了随缘任运,不修为修的自然主义,也把禅的否定性思维发展到了极端的状态。在北方,道一数传而至临济义玄。他强调于一念心中认大光明,心为清净光,无分别光,无差别光,故人人与佛祖无别,也是突出性本清净,见性人人皆可成佛,因而教人“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始得解脱”。其呵祖骂佛正在于强调自我意识与本体的合一,而与德山宣鉴以棒、喝齐名。禅宗末流不识其棒、喝原委,而啜其唾涕也只能说是东施效颦了。

南岳、青原的分流,并非对禅宗思想有新的发展,只是在离相、离言的方法上大做文章,在随顺自然的思路上拨弄手脚,因此也可以说南岳、青原分流并非思想上出现差异,而是人为的门派设置。五家分宗也大体如此。不过,这种分流与门派自立,确实使禅宗的影响得以扩张,禅宗思想也因禅宗的扩张而开始了它的全面渗透。世人也就只知有禅而不及其余了。

唐末五代之间,南岳、青原二系继续分流而成五宗,即所谓的一花五叶。石头希迁三传至洞山良价(807~869年),再传曹山本寂(840~901年)而成曹洞宗。希迁门下另有天皇道悟,其下又分出云门、法眼二宗。(4)南岳系道一,在肃宗、代宗时,居于洪州,故有洪州宗之称。时至唐末,义玄自立为临济宗。怀海下又出灵佑、慧寂师徒,是为沩仰宗。事实上,禅宗一花五叶的说法并不准确,它恰恰撇开了与慧能、与《坛经》关系最直接,贡献也最大的神会的菏泽宗。看起来,一花五叶的说法也包含有青原、南岳二系子孙们的门户见。禅宗思想分流应如下图所示:

img3

诠释经典,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大特点。如果说后世儒者对孔子思想的诠释,还不断有所发明的话,菏泽及其他五家对慧能《坛经》的思想,除了全盘继承外,也就只有如何去得意领宗的问题。换句话说,他们的思想无不同,只是接引方式各自有所发明罢了。比如前述的德山棒、临济喝等,以及:

沩仰宗的“三生”、“九十七圆相”。圆相以圆形为本画种种符号,作无可表示的表示,成为外人所不解的默语,于是师资辩难,互出机锋。

临济宗有“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并以三玄、三要,接引学人,解粘去缚。

曹洞宗的“五位君臣”,“宝镜三昧”由事相显示理体,并以此判断修证之浅深。

云门三句,法眼六相等。

总而言之,分流后的五宗禅,思想俱导源于曹溪《坛经》。或以否定性的思维,实现其识心见性的超越精神;或以直心为道,随顺自然,任心为修。(5)而在这两个方面,都又花样翻新,争奇斗巧,把原来简易直捷的禅宗思想变成了一种疯狂,变成了千姿百态、离奇古怪的公案禅。公案禅多在不立言说上弄手脚,意欲出奇制胜,虽然其目的在于斩断逻辑思维程序,解粘去缚,以启发学人的直心自悟,但是这种疯狂、奇诡的方法及其所追求的玄而又玄的效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一个闷葫芦,使原来对禅宗思想尚能领略一二的人们,一下子如坠五里云中。禅宗思想神秘化的倾向,实在滥觞于五家宗派的公案!至于后世禅僧,掇拾一二公案,挤眉弄眼,故作玄虚,与禅宗思想也就相去甚远了。

上述分流之五家,沩仰于五代繁兴一时,数传后即绝。曹洞宗自本寂后四世也销声匿迹,后赖道膺一脉,曹洞得以绵延。法眼宗延至宋初,得延寿而极盛隆,之后法脉遂绝。宋代实际上唯有临济与云门独盛。11世纪初,临济下虽有黄龙、杨岐两派的分流,但禅宗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在分流之后的综合。折中综合之风弥漫两宋,且表现出儒、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鲜明趋势,禅宗分流的局面,随着文字禅的兴起,便在儒、禅结合的文化潮流中结束了。

【注释】

(1)详见胡适的禅宗史考,《胡适说禅》,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2)参阅胡适的禅宗史考,《胡适说禅》,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3)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分禅宗思想为;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

(4)道悟归属至宋便起争端,谓出南岳,或有二道悟之说。直持续到清初。

(5)胡适说这些做法就像发疯,并引英语说:madness is metho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