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观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这不仅是《矛盾论》,而且是毛泽东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59]在剖析了形而上学宇宙观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基本特征之后,《矛盾论》指出,这种宇宙观最深层次的根本特征或者说要害,还在于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将事物发展的动因归诸“外力的推动”。

在《矛盾论》第一部分,毛泽东开门见山地指出: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列宁说:“对于发展(进化)所持的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观点是:(一)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二)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统一物分成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而两个对立又互相关联着)。”列宁说的就是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55]

宇宙观即世界观。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所涉及的问题,不只是关于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而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普遍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这就是哲学的党性。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派生的,属于唯物主义。反之,便是唯心主义。除此之外,哲学世界观问题中还包含着这样一个重要内容,即世界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否是发展的?如果是发展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是,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的观点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静止的,否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所以毛泽东说:“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56]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客观世界本身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物质世界,只有既唯物又辩证地认识世界,才符合世界的本来面貌,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人们怎样去看待世界,就是世界观;用这种根本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因此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总是体现了一定的世界观。

《矛盾论》对两种宇宙观根本对立的历史做了简明扼要的回顾,进一步说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总是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结合,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作用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毛泽东指出,形而上学的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的地位。在欧洲,资产阶级初期的唯物论,也是形而上学的。自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诞生之后,资产阶级除了坚持唯心论外,还以庸俗进化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毛泽东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看作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是他研究和实际运用辩证法的出发点,也是他对辩证法学说新的建树。他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哲学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表明这种哲学是一个严密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对世界总的看法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法的,是二者高度的有机统一,同时也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不是主观的,可有可无的,而是由客观世界本身所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因此,无产阶级为了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要反对唯心主义,而且要反对形而上学。辩证法脱离了唯物主义会受到歪曲,唯物主义离开了辩证法,就不能贯彻到底。这不仅是《矛盾论》,而且是毛泽东整个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

1.两种宇宙观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在指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后,依据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剖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

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57]

这段话从三个层次,渐次分析了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第三,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孤立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本性。所谓“联系”,从哲学上讲,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因此,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而这就要求必须反对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然使它们的原有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表现为前进上升性的发展。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而整个物质世界的发展则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辩证法又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58]。因此,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就必须反对静止、僵化和死板的观点,要使自己的思想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而前进。

与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观点相反,形而上学则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如果说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第一层次的基本特征,那么只承认事物有量的变化,否认有质的变化,则是形而上学第二层次的基本特征。

形而上学家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后来的变化,不过是数量上的扩大或缩小。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在形而上学家看来,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59]

在剖析了形而上学宇宙观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基本特征之后,《矛盾论》指出,这种宇宙观最深层次的根本特征或者说要害,还在于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将事物发展的动因归诸“外力的推动”。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60]

这涉及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的思想理论,从根本上阐明了形而上学宇宙观的错误,捍卫并且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毛泽东把自己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论著取名为《矛盾论》,包含着一个深刻的指导思想: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呢?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源泉。

我们知道,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那么,联系的实质和内容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即矛盾的联系,正是这种矛盾关系使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构成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之网。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又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就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实质。我们又知道,普遍联系形成变化和发展,为什么呢?因为事物内部的矛盾,即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谈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对立,归根到底必须回答“事物为什么会发展”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它成为两种宇宙观对立的焦点。形而上学把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看成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这种观点不仅最终会否定联系和发展,而且会导致唯心主义或神学的创世说。辩证法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61],认为发展是事物矛盾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从而正确地反映了世界自己运动发展的生动图景。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黑格尔曾专门研究过对立统一规律,他认为“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62],“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源泉;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63]。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

辩证法发展观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要求科学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趋势和动力。一方面,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态或形式,指出事物的发展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互相交替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指出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事物发展中为什么会有质变和量变?为什么会有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只有到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中去寻找。因此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用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加以说明。此外,辩证法还有一系列的范畴,如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可能和现实等,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的联系,这些也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也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这把“钥匙”,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范畴的意义,抓住它们的核心或实质。

最后,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列宁在研究对立统一规律时,曾指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并且批评普列汉诺夫不懂得“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64]

毛泽东非常重视列宁的上述思想,在《矛盾论》中,他认为辩证法既是宇宙观又是方法论。说它是宇宙观,是因为客观的物质世界原本就是发展的;说它是方法论,是因为只有用这样的宇宙观反过来认识世界并指导革命工作,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发挥辩证法宇宙观的功能。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所谓分析矛盾,就是认识世界;所谓解决矛盾,就是改造世界。可见,《矛盾论》既着眼于从宇宙观的高度来剖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又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也是《矛盾论》的重要理论特点之一。

3.对内因和外因关系的精辟论述

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65]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强调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其二,是唯物辩证法并不排除外部原因,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每一事物都处于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之中,它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指事物内部的矛盾,它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为什么说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是根据呢?因为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最深刻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自然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事物之间的矛盾的发展。

但可能有人会问,根据牛顿的惯性定律,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就不能引起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变化。在这里似乎外因是第一位的了。其实不然。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变化,外力的推动固然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该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究竟发生什么状态的变化,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和状态等内因。就是说内因仍然是第一位的原因。正是由于辩证法坚持内因是根据的观点,才有力地反驳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或被动论,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那么,坚持唯物辩证法是否意味着排除外部原因呢?不。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固然存在于事物的内部,但内部矛盾运动不可能是封闭的,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在这些外部条件的制约和作用下,使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呈现出特定的形式,并表现出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所起的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部条件,有时还会直接影响到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状态,尤其是当与事物发展相对立的外部力量超过事物发展的内在力量的时候,事物的正常的发展甚至可能发生夭折。例如,孵小鸡需要适当的温度,温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无论是过低或过高,鸡蛋都不可能孵出小鸡,甚至会破坏其生命。可见,外因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不论外因的作用多大,都只能通过内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发生作用。我们很容易理解,无论温度如何适当,只能使鸡蛋而不能使石头孵出小鸡来,因为只有鸡蛋才具备孵出小鸡的内在根据。所以,外因论是错误的,因为它把事物的外部条件视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孤立地强调内因的作用,否认外因的作用也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割裂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否认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另外,由于整个物质世界的无限广大,由于事物联系得极其复杂,内因和外因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在一定场合和一定条件下是内因,在另一场合和另一条件下则为外因。反之亦然。

现代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系统,即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统一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这些都是事物内部矛盾所具有的特性,同时,系统运动还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是任何系统存在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系统作为整体来说,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都是内部因素;而从子系统来说,一个子系统对另一个子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则是一种外部的因素或条件。现代系统论的这些思想,都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科学佐证。从哲学发展来看,毛泽东的论述既反对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又克服了否认外因作用的片面性。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补充和丰富了前人关于“自己运动”的思想。

《矛盾论》用了一定的篇幅,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强调“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66]。后来这种思想在实践中发展成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它引导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可以这样说,这一方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得出的一个独创性的科学结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同样要继续贯彻这一基本方针,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更不是盲目排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建设社会主义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不能将自己孤立在世界之外,拒绝外援和学习外国的长处,这就要实行对外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