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保持自己的支配地位,腐朽的事物必然镇压、摧残一切新生事物,希望将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生事物只能通过艰苦的斗争获得自己的发展,否则就不可能从弱小到强大,最终取得支配地位,战胜旧事物。例如,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它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发展必然性、上升性的体现。

第三节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事物自我运动和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构成的有规律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每一次循环事物都会向更高一级的方向发展。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遵循的一般道路,即波浪式或螺旋上升式的前进过程。每一次的否定都是旧事物彻底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是质变,是革命。这就意味着新事物的强大生命力,意味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一原理被看作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是新生事物呢?

一、新生事物

在唯物辩证法中,新生事物指的就是那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成长壮大必然性的事物。也就是说,断定某一事物是否是新生事物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符合就不能称之为新生事物;第二,是否具有成长壮大的必然性。如果某事物不必然成长壮大,那就不是新生事物。

在对于新生事物的理解中,要避免两种误区:

第一,将从未出现的事物作为新生事物。例如:修正主义。修正主义首次出现于19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伯恩斯坦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提出要系统地修正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修正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潮。在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斯大林逝世之后,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背离了马列主义。1956年2月,赫鲁晓夫主持召开了苏共十二大。会议上,赫鲁晓夫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思想,提出了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路线。同时,在“反对个人主义”的招牌下,赫鲁晓夫竭力反对斯大林,丑化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在各个方面推行修正主义路线。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中,赫鲁晓夫继续推行修正主义。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之后,另一位修正主义头子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部长议会主席。从时间上看,修正主义虽然出现的较晚,而且之前也没有出现过修正主义统治国家,但是这些都不意味着修正主义是新生事物。

第二,时间上出现的越晚就必然是新生事物。例如,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陷入全面危机的产物。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动荡,政治、经济不稳定,社会的中间阶级虽不满足于现状但是却仍未觉悟。统治集团也重新寻找新的统治对策,准备重新瓜分世界,这些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得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在时间上,与法西斯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则较早,但是我们却不能认为产生较晚的法西斯主义是新生事物。

二、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正因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且具有成长壮大的必然性,因此新生事物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战胜一切旧事物,战胜一切腐朽的力量。具体来说:

第一,新生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是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而旧事物则是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任何腐朽的力量都不能够阻止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例如,1921年召开中共一大时,全国共有50多名党员,只有13位党代表参会。党的十五大时,全国已有6000万党员,2048位党代表参会;党的十八大时,参会的党代表增加至2270名。在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壮大,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在于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如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无论何时都颠扑不灭。

第二,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它吸取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点,并增加了旧事物中不存在的、所容纳不了的新内容。因而相对于旧事物,新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例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当时这台计算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67平方米,由7万个电阻、1000只电容器、1.8万个电子管组成,整体重量达到30吨。如此之大的规模,当时这台计算机的每秒运算5000次。在以后的几十年内,计算机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就其采用的电子元件就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的变换。体积也在不断的缩小,每5年体积就缩小10倍,运算速度更是每五年就提升10倍。与此同时,计算机的成本却越来越低。近年来,计算机更是以飞快的速度更新换代,并且飞速地进入千万寻常百姓家。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之所以能战胜电子管、晶体管,微机最终之所以能取代占地167平方米的计算机,就在于在前几代计算机基础上产生的微机作为新生事物,既吸取了前几代计算机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同时又增加了前几代计算机中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也就是说,微机作为新生事物比前几代计算机拥有更大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它必然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例如,正如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乡镇企业、经济特区、“税改费”、医保改革等措施和政策都是因为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新生事物成长的艰难曲折

由于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产生的,它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旧事物的抵抗,因此,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

第一,新生事物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总是弱小的,其地位也不是支配地位。与此同时,与新事物对立的旧事物正处于强大阶段,而且处于支配地位。为了保持自己的支配地位,腐朽的事物必然镇压、摧残一切新生事物,希望将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生事物只能通过艰苦的斗争获得自己的发展,否则就不可能从弱小到强大,最终取得支配地位,战胜旧事物。因此在斗争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反复、前进与后退。例如,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它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发展必然性、上升性的体现。但是它的成长过程又是异常艰难曲折的,有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复辟、倒退,这是上升运动中曲折性的表现。如果一遇曲折,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这种态度就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态度。

第二,在斗争的过程中,腐朽的事物也不会在一次失败之后就彻底消失,它们总会不断地、反复地与新生事物争夺支配地位。在一定的条件下,旧事物可能暂时地压倒新生事物,取得暂时的支配地位。因此,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斗争争取、巩固支配地位,直到最终彻底消灭旧事物。例如,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经历5年的历程成功之后,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在大革命成功之后却出现了波旁王朝复辟。除了1815年3个多月的拿破仑百日王朝,1814年到1830年间,全是波旁王朝复辟期,由路易十六的两个弟弟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统治。20世纪初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的观念,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3月,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制造“兵变”定都北京,夺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建立了大地主阶级与大买办阶级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极力推行专制独裁统治。1917年7月1日,张勋复辟。这些人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和自身的地位,竭尽全力扭转历史前进的车轮,结果却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它必然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但是,人民群众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人民群众在新生事物刚刚出现时不能确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更不能确定它是否与自己的利益相一致。只有人民群众在自己切身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认识新生事物,经过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之后,才能确定新生事物的合理性和其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才会支持新生事物。例如,“多媒体”、“上网”等词语过去很少人知道,现在却成了老百姓的口头禅。“双赢”一词不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而且可能是传统中国人头脑中从来就没有过的概念,但是随着中国的入世,“双赢”一词被国人所熟悉。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生的词汇产生。这些新生的词汇就如同新事物一样,只有老百姓切身体验到它们所带来的便利,体验到新生事物的优越性,百姓才会积极的支持拥护,而要切身的体验到必然需要一个不断接触、熟悉的过程。再如,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于改革开放这一新事物还不了解,对于个体户常常瞧不起。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渗入人们的生活,并且越来越重要,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人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

以上的种种原因决定了新生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其成长过程必定是艰难的、曲折的。如果我们只看见光明的前途,对于新生事物成长过程的艰难认识不足,就可能会陷入幻想;反之,如果只认识到新生事物曲折的成长过程,忽视其光明的前途,就有可能对新生事物失去希望。

四、实践意义

既然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是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同时,新生事物的成长壮大过程又是艰难曲折的。可以说,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生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这是一切新生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正确地认识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的光明,同时还要做好走曲折道路的准备。社会主义的产生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社会主义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就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生态问题等,还有一些敌对分子的破坏。但是,我们最终定能经受住各种困难、风险的考验。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这些问题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看,它们的出现都是有必要的,而且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出现的这些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同时,我们更要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前途必然是光明的,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充满信心。当然,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更要做好走曲折道路的准备。不能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满腹牢骚,而是要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从做好自己开始迎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挫折。

第二,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中的曲折。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但是现实生活却并非如此。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1844年,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使得居住在同一块大陆上但彼此隔绝的人们几乎可以同时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然而居住在不同大陆上的人们之间却无法使用电报进行通讯,要想知道其他大陆上发生了什么对于人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奢望。如何才能让两个大陆之间进行通讯?一根电缆能够在穿越2000多海里的距离的同时经受海水的巨大压力吗?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定的回答。富商菲尔德竟然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财产投入到这项事业之中。他在英国认购了35万英镑的原始资本,改造了两艘英美两国政府提供的战舰,装上了足够的电缆之后就在1857年8月5日出发。从爱尔兰瓦伦西亚的一个海港开始了第一次铺设海底电缆的尝试。在第六天的晚上,300多海里的电缆在海面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菲尔德的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第二年,菲尔德带着同样的勇气和信心再次出发,却在第四天遇到了暴风雨,白白地扔掉了200多海里的电缆,第二次的尝试仍然以失败结束。第三次出海时,已经很少有人注意到菲尔德带领的船队了。然而,海底电缆的第一次铺设成功却在此次出海中悄悄地完成了。1858年8月6日,当纽约人第一次接收到英国女皇通过海底电缆发过来的贺电时,纽约人欣喜若狂,他们将菲尔德视为英雄。正当人们为此兴奋之时,那根重要的海底电缆却突然沉默了,转眼间,菲尔德从英雄变成了骗子,赞美瞬间变成了咒骂,海底电缆在此后的六年间一直都无人问津。当人们逐渐地忘记之时,菲尔德开始了新的海底电缆铺设,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1866年7月13日,从美洲到欧洲的海底电缆终于铺设成功。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挫折并没有打倒菲尔德,依靠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菲尔德最终取得了成功。

也正是因为新生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还需要避免盲目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所谓盲目乐观主义就是仅仅看到新生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忽视了道路的曲折性,这也就忽略了新生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机遇。一旦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挫折,盲目乐观主义者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会转而成为悲观主义者。在悲观主义者看来,困难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自己无法克服,不相信自己可以承受、战胜困难。无论是悲观主义还是盲目的乐观主义都是要不得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要怀着一颗坚韧的心。在顺境中,做好面对艰难曲折的准备;在逆境中,坚信前途的光明,满怀信心地战胜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