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是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最早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已经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确立起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资产阶级的这些历史成就,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正确、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加深,冲突激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代替它的未来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定性等等,便是那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无产阶级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19世纪30年代起,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这些都标志着阶级斗争已经由单纯的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使自己的斗争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更有成效,无产阶级迫切希望得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自然科学和发达的大工业一起改造着人类周边的自然界,为正确地揭示自然界的规律、改变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打破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创造了条件。18世纪下半叶以后,自然科学已经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科学”逐渐转变为“整理材料的科学”。康德的“星云说”第一个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生动地论证了宇宙的空间联系和天体演化过程;紧接着,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陆续建立和发展起来,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全面揭示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人们看到了自然界各个领域内部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也看到了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变化发展的实际图景。

在自然科学有了巨大飞跃的同时,社会历史的领域也获得了重要进展。英国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理论;法国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也尔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论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也相继产生。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黑格尔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他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把整个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并试图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费尔巴哈则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王座。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阶级斗争实践的条件,自然科学的进步和成就,哲学自身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时代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如果不是马克思,也会由别的什么人把这种理论创立起来。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一次质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它在内容、对象和使命等方面,都根本不同于以往的哲学。

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缺乏科学基础,没有系统严密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性质,因此不能抵挡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进攻。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出现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所有旧哲学中,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不但唯心主义者宣扬唯心史观,即使是旧唯物主义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也都陷入唯心主义。这种分离严重地阻碍了哲学的发展。形而上学限制着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窒息了辩证法,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能贯彻到底,都不具有真正科学的形态。

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是实现哲学上的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在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以独特的方式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一般说来,唯物主义是以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外部客观存在去说明世界的。但是,如何规定这种客观存在,唯物主义的各种形态之间,却有着显著的区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提出了解释世界的原则,却不能证明这种原则的合理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企图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去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由于它把人仅仅看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6]因此,它把人与外部自然的关系看成是纯粹受动的关系,把经验理解为人对外部刺激的消极反映,看不到人对自然、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性,从而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理解为直接的、无中介的、僵化的同一性,陷入形而上学。在历史观上,则由此得出两种荒谬的结论: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受动性关系得出了否认人的任何选择自由的极端决定论即宿命论的结论。认为“人在生存的每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二是从人的受动性出发,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从而导致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最终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开明君主的“善意”,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与此相反,德国古典哲学则以抽象的形式发展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它同样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不知道实践在沟通人和自然、思维和存在中的关键作用,因而只能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改造经验这一概念,把经验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精神主体的产物和内部状态,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解为思维构造存在的能动活动。它同样未能正确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经验概念的抽象规定,把它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它作为基础去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践活动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客观的能动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7]因此,实践是人与外部自然之间、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自然界作为先于人类的存在,其直接的形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的生存需要。人类要以人的方式生存,就必须以自己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外部自然的直接存在状态,使之成为合乎人的目的的存在。实践就是这种表现人对于外部自然的否定性关系的物质性活动。无论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由于缺乏一种沟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中介而未能正确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概念基础上,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理解为人与自然、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认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既不是如旧唯物主义主张的那样,是人被动地统一于外部自然,也不是唯心主义主张的那样,是自然统一于精神,而是辩证地、现实地统一于实践。“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8]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着辩证法,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唯物主义为基石,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的观点即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观点去看待自然,既承认自然对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先在性、独立性以及它对人的能动性的限制作用,同时又认为,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的活动的结果”。[9]人类在其中生活的自然界,是打下了人类实践活动印记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界。这样,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对自然的直观理解,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实践概念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这样就清楚地揭示出社会历史的客观性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则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因此,人类历史在本质上也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历史。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去说明历史,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有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旧唯物主义之所以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主要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一方面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视为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自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把人类的活动看作纯粹主观的东西,所以就把人类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理解为一种主观的过程了。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哲学的对象问题以及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古代实践水平很低,各种具体知识还混杂在一起没有分化,人们把一切研究事物原理、使人聪明的学问都称之为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是“研究原理与原因的学术”,就是说,哲学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各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近代人们对自然界各个领域分门别类的研究,形成了一门又一门具体科学,无所不包的哲学不复存在。哲学家们认识到各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但对于哲学自身的研究对象却陷入了困惑和迷失之境。他们认为,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所谓“科学之科学”,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各门具体科学都要从那里取得最后根据的“绝对真理体系”,各门具体科学只提供不完全的、相对的真理,只有哲学才提供完全的、绝对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回答了哲学的对象问题,科学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本质以及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各个部分各个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形成各门具体科学。这些具体科学的成果,又成为哲学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进一步加工概括的材料。所以,哲学不是包含各种具体科学成果的知识总汇,也不是离开具体科学而存在、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而是建立在具体科学基础之上、通过对具体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不过哲学是对世界总体的普遍规律的反映,具体科学是对世界某一部分的特殊规律的反映。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不过具体科学是对实践经验的直接概括。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又看到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明确了哲学研究的对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

从作用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由于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因此不但在其理论体系中没有实践的地位,而且在其作用上,也“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10],而不讲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讲如何运用理论去改变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往的哲学没有改变世界的作用。实际上,任何一种哲学,一旦为人们所接受,客观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人的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不过,从这些哲学家主观上来说,一般都没有自觉地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或者说,他们往往只是论证现存世界,说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试图维护已有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首先就在于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理论上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在作用上则主张理论同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于实践,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尤其是通过对现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性的考察,找到其不合理的根源,并探究改造社会的正确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人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11]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一般都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阶级性。实际上,它们绝大多数属于剥削阶级哲学,代表少数剥削者的利益,为剥削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哲学。它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理论依据。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首先表现在它的理论内容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并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其次表现在它逻辑形式上的严密性、完整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的观点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彻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的建立确定了科学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都建立在同一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就体现在理论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和逻辑形式上的严密性、完整性的统一。所谓革命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理论的层面上看,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实践概念内在地包含着否定性、革命性。实践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否定性活动。人类通过这种否定性活动,使“自在之物”成为合乎人类目的、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为我之物”。从实践的观点看来,现存事物只是人类实践活动进程中的一个暂时性环节,现存世界是人类世代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对象,在人类实践中不断地经历着革命性的改造和变革。这种客观的否定性活动是人类一切革命性、否定性活动的原初形态。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辩证法,而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的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13]从现实的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地顺应自己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社会革命服务,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开宣布:“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14]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受到仇视社会变革、阻碍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强烈忌恨和反对,而受到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的热烈欢迎,成为他们前进的旗帜。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既有严格的科学性,又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而革命性的实践又反过来验证其科学性,充实真理的内容,提高和发展其科学性。正因为有了这种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具有了与时俱进的品质。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着当代人类文明的创造和演进。哲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人类文明的灵魂,对人类文明的创造与演进起着制约和导向的作用。哲学通过对腐朽没落的文明形态的批判和否定,对新的先进的文明形态的辩护与肯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指南,促使旧的文明形态向新的文明形态过渡。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资本主义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现了剩余价值,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提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出了通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它从世界观、方法论这一角度为实践服务,指引人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具体科学起不到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像具体科学那样可以直接提供关于具体问题的具体答案,而要以具体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介,把科学的世界观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这是由哲学的特点和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不能因此而否认哲学的作用。哲学和具体科学各有其研究对象,在人类认识和实践中各有其作用,只有将两者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哲学如果不以具体科学为中介,不同实践相结合,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具体科学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就会迷失方向。夸大哲学的作用,认为哲学万能,是错误的,否认哲学的作用,也是错误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以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的能力。有了正确的理论认识,并将它运用于实践,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所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5]如果没有理论思维,即使对两种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更不用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攀登科学高峰。而要保持理论思维的正确性,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就离不开哲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工作者总要受哲学的支配,不是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支配,就是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迄今为止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最高形态,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地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研究客观事物,就能够保持正确的研究方向,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促进科学的进步。如果受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支配,就会误入歧途或陷入混乱、迷惘。在历史和现实中,有些科学家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没有学过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在科学上却取得了不少成就,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就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那是由于他们自发地或在某种程度上自觉地遵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果。一旦他们滑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尊重客观事实,用主观的想像代替客观的事实和联系,就会陷入谬误,一事无成。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们树立科学的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指导作用。社会进步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形态的进步,还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发展以及自身体能的发展。在精神生活中,理想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对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正确的人生理想,应该是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理想。要树立这样的理想,必须有科学世界观的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能够帮助人们开阔视野,高瞻远瞩,提高精神境界,使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无产阶级人生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科学人生观。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人生目的,要求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科学的人生观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并经受实践的锤炼,才能逐步确立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