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将“孝”当作做人的根本,将一个人的“孝心”放大到对家庭其他成员、对乡里乡亲的爱心,以至无限放大到对事业、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崇高品德。因此,“孝”也成了治家、治国的社会根本。时至今日,“孝悌”思想依然在中国的家庭、社会人伦关系中根深蒂固,历久弥新。孝玉清是胜利油田授予的“十大孝顺好儿女”。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1.2)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的,这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道就有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古人将“孝”当作做人的根本,将一个人的“孝心”放大到对家庭其他成员、对乡里乡亲的爱心,以至无限放大到对事业、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崇高品德。因此,“孝”也成了治家、治国的社会根本。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大都提倡和推行“以孝治天下”。相传,汉文帝的母亲卧病在床三年,汉文帝日理万机之际,仍抽时间给母亲煎汤熬药,并亲自尝过才让母亲服用。当时,有一种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制度叫“举孝廉”,孝顺父母,行为清廉者可被推荐做官。由于汉文帝不仅身体力行,还积极倡导孝行,加上他治国有方,使得天下大治,因而开启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汉文帝“亲尝汤药”的故事,便成为中国民间相传的“二十四孝”之一。

时至今日,“孝悌”思想依然在中国的家庭、社会人伦关系中根深蒂固,历久弥新。自2007年开始,中国每两年都要举办一次“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通过普通百姓投票的形式评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类型的道德模范,宣扬“孝老爱亲”等模范事迹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重要载体。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也都纷纷效仿,组织各种“孝老爱亲”的评选活动。前不久,我们十几个同学一起宴请中学时代的班主任史秀和老师,其中有30年来从未谋面的同学,甚至有的连名字也叫不上来了。老师为我们一一介绍,她特别介绍了孝玉清同学。孝玉清是胜利油田授予的“十大孝顺好儿女”。20年来,她服侍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每隔一天就给老人灌肠排便一次,每次要耗时两个小时。为有更充裕的时间照顾母亲,孝玉清放弃了环境优越的幼教老师职业,调到母亲身边,到胜利油田胜南社区桐凤物业公司当了一名环卫女工。在母亲病情加重时,她曾经300多天陪护在医院中,为母亲换药、喂饭、按摩、端屎、端尿、洗尿布……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就像30年前教育我们做人一样,老师让我们在场的同学都向她学习,孝敬父母,做一个好人。

思考孝玉清的姓氏,想必她的祖上也一定出过大孝子,否则怎么会以“孝”字作姓。她的孝行,不仅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更深深地镶嵌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烙印。

“孝”不光局限于对父母的孝行,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一份孝心。因此,“孝”常常和“敬”合称为“孝敬”,即对父母恭敬地“孝”,这才算得上诚心诚意、真正的“孝”。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2.7)意思是说,现在所谓“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然而,即使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缺少了对父母的恭敬心,这二者还有什么区别呢?2015年1月1日,南京龙虎网发布了一件有趣的事:“母亲抱怨儿子不上心:给丈母娘礼物,给自己红包”。原来,家住洪山恒大华府小区的李婆婆有个儿子,不论是她过生日,还是逢年过节,儿子都是直接给她封个红包。李婆婆抱怨说:“钱是不少,有时候是500块、800块,有时候是千把块。”每次,儿子都会说工作忙,不清楚她需要什么,要她自己去买点喜欢的衣服或者营养品。但她心里总有点不舒服,认为儿子对她不够上心。上周末,儿子的丈母娘过60岁生日,看着儿子为丈母娘提前订了蛋糕,两口子还一起去商场买礼物,李婆婆不由得怄起气来。7月份,她过生日时,儿子只给了她一个1000块钱的红包。直到李婆婆跟老伴抱怨,父亲委婉地转告儿子后,儿子才明白母亲的心思。儿子向母亲承诺,以后逢年过节就送实实在在的礼物,或带她出去玩玩。由此看来,仅仅满足于父母物质上的需求还不能称之为“孝”,更重要的是还要给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孝”在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在《孝经》中,孔子向曾子阐释孝的思想内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曾子牢记孔子的话,终身奉行,至死不渝。一天,曾子得了重病,大概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于是把自己的门人弟子召集来,欣慰地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8.3)意思是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我平时为了保护它们,就像《诗经》上说的那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之后,我再也不担心他们受到伤害了!学生们!

孝行无大小。一个人要想行孝,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小到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中到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大到奉献国家和社会。

交流思考

1.除了对父母物质方面的孝敬,我们如何在精神层面孝敬父母?

2.如何以身作则,为自己的子女做出从“孝之始”至“孝之终”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