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论》中的商品理论

《资本论》中的商品理论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学体系,以交换的对象——商品为其研究的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注明巴尔本的观点,充分表明了马克思的科学态度,他并不专门注重大名家而忽略、抹煞提出有价值的、创造性见解的一般人物。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不是一般的财富,而是以商品为其形式的资本主义财富。对于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他不认为那是对简单商品生产中的商品的研究,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价值的分析。

马克思的经济学体系,以交换的对象——商品为其研究的起点。他明确交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1]

商品首先是一个为交换而生产的物品,是一个待交换的物。这个特定的物,有两种属性:其一,它对人类有用,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其二,它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物品,因而具有交换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这一观点,是由英国17世纪的经济学家尼古拉·巴尔本(1640~1698)首先提出来的。巴尔本是一位反对重商主义、拥护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效用产生的,因而没有效用也就没有价值。所以他又把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混为一谈了。巴尔本断言: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物品的需要,需要的种类有二,身体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商品的价值随其需要而提高。这一观点,后来被发展成为边际效用论。虽然斯密也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是他这一观点最初是出现在他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巴尔本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的观点,比斯密则要早了80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特别注明巴尔本的观点,充分表明了马克思的科学态度,他并不专门注重大名家而忽略、抹煞提出有价值的、创造性见解的一般人物。

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这个概念,与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正是因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它才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欲望,因而带来效用。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因而也就没有效用。这是二者的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马克思的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这个物的属性,他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2]比如煤炭通过燃烧可以散发热量因而可以用来取暖,抗生素能够杀菌消炎因而可以治疗人类的疾病等。但是这种“商品体的属性”并不直接等同于效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是指通过商品消费所给人类带来的满足感。“商品体的属性”进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客观的,而商品消费所给人类带来的满足感——效用,则是主观的。一种品牌的香烟,是一种固定的使用价值,但是不同的消费者吸食之后,其效用评价却是完全不同的——瘾君子感觉效用很高;而不吸烟的人感觉是一点满足感都没有,甚至是不舒服——副效用。同一种馒头,其使用价值是一定的,但是消费者吃第一个馒头与吃第四个馒头的效用则是完全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客观属性;效用则是消费者的主观评价。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接近于理解交换价值的,是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列特隆(1728~1780),他在其《论社会利益》中提出:价值就是一物和另一物、一定量的这种产品和一定量的别种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尽管他不懂得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但他已经接近于理解交换价值的正确含义。

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不是一般的财富,而是以商品为其形式的资本主义财富。同时,也不是研究一般的商品,而是作为资本主义财富普遍形式的商品。从这样一个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元素开始,展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部矛盾运动。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亚瑟在其《价值、劳动和否定论》的论文中,正确地把交换看做是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再到价值的联系纽带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对于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他不认为那是对简单商品生产中的商品的研究,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商品价值的分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