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实施清理清偿计划。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初步了解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类型、特征等基本概况,让学生掌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表外业务风险的基本理论及度量方法和管理措施。

本章案例

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关闭刚刚诞生两年零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蔓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实施清理清偿计划。对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1998年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第一节 商业银行风险概述

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金融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商业银行在分享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也处于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并且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现在的商业银行面临复杂多样的风险。风险控制能力的高低最终决定着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

从经济学角度看,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或者获利的机会。风险的要素主要是不确定和损失这两个概念,排除了损失不可能存在和必然发生的情况,风险发生的概率总是在0~1之间波动。概率越接近1,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概率越接近0,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越小。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

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

(一)经济因素

(1)利率。银行目前的主要收入源于利差,因此利率对银行风险影响很大。一方面,银行以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但存贷的期限结构往往不一致,如果以短期或中期贷款来支持长期贷款,当贷款发放之后利率上涨时,银行不得不为以后的存款支付高息,而原已发放的贷款则利息太低,造成银行处境艰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减少利率风险而保持利率的浮动性,使证券市场变幻不定,影响证券流动性,银行常常为了应付资产负债的流动性需要,不得不将证券亏损卖出,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性与安全性。

(2)汇率。瞬息万变的汇率为日益自由化和国际化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汇率变动对多种货币组成的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和流动性影响极大;银行积极从事外汇业务,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币种不同,汇率的变动就更加使银行的盈利变得不确定和不可预测;另外,银行财务报表以本币为单位,其他货币的业务都要按汇率折算成本币再入账。汇率的波动使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确定性以及及时性降低,从而为风险管理者分析报表设置了障碍

(3)市场竞争。随着金融机构的增多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国际化、多样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对单个银行来讲,竞争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和威胁。过度竞争必然加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的不确定性,并往往引起银行经营的不稳健行为。

(4)商业银行业务在行业和地区上的分布。商业银行业务分散化有利于分散风险,若业务过于集中在某一行业和地区,那么很容易受到该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和该地区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商业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5)国际经济环境。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商业银行的业务也呈现国际化趋势,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必将对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乃至国内业务产生影响,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政策因素

(1)宏观经济条件。宏观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经济的周期波动等是银行风险的重要来源,经济的萧条使大量银行经受不住而可能破产、关闭。

(2)国家经济政策。各国经济政策的改变,将不可避免地引起经济活动投资总量、投资结构、行业分布、外汇流动等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银行盈利与安全。

(3)宏观金融政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将会改变货币供应量、基础利率、实际物价水平,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金融秩序。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抵押贷款政策利率、回购协议利率、优惠利率的调整,会影响整个社会利率的走向,将会给商业银行的成本与收益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4)金融监督状况。金融监管当局是商业银行风险经营的监督者和缓冲器,金融当局管理的方式、力度和效果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环境要素之一。

(三)制度因素

(1)对风险认识不足、决策失误。银行的每类业务是否开展,如何开展,有什么风险等都有个分析判断的过程。如果一家银行不知风险在哪里,或个别风险有多大,则它所承担的风险变成现实的概率就大。特别是进行贷款决策时,除了拥有充分的资料和可靠的信息,进行相关因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外,银行决策人员的经验与经营作风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2)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在给金融业注入活力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使金融业面临一些新的风险。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表外风险;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脆弱性;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金融创新为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

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素质、设备故障、基础设施的意外事故等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措手不及的打击,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

三、商业银行风险的种类

商业银行的风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一)按照影响的范围分

(1)系统性风险(Systematic Risk)来自经济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经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不确定性。如,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国外政治形势等。系统性风险是不可分散风险,对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有影响,它不能通过投资分散化将其抵消,只能通过某些措施进行转嫁或规避。

(2)非系统性风险(Unsystematic Risk)是指某个经济组织或行业主体所独有的风险。它是由于企业面临经营困境、信用品质、法律诉讼、人事任命、竞争力等因素的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非系统性风险是可分散风险,可以通过有效的分散投资组合降低甚至消除非系统性风险。

(二)按照银行风险的来源分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常见的一类风险,也是最主要的风险。它是指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不能履约如期偿还本息的可能性。信用风险不仅存在于贷款之中,也存在于贴现、信用证、透支等业务中。在实际生活中,信用风险往往给贷款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造成信用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借款人的品德不良,主观上故意不予偿还,虽然有能力还本付息,或者暂时虽无能力偿还,却不主动积极承担各种责任和义务,形成恶意拖欠;二是借款人虽然主观愿望良好,但由于资金运作不良,经营不善,客观上无能力归还贷款本息。

2.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人,为保证随时满足存款人提取存款或满足必要贷款的需求,银行必须保持必要的现金资产或容易变现的资产。在正常的情况下,这部分资产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并不太高。但问题在于,一旦客户在一定时期内纷纷集中提取存款,银行就可能面临比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有时甚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倒闭。尽管流动性风险经常是商业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但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却又是其他各类风险,如不良贷款和投资风险等长时间积聚的结果,各种矛盾表面化的结果就是以爆发流动性风险表现出来。所以,分析流动性风险就必须分析其他各种风险,从中揭示出更深层、更根本的原因。

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也是银行经常面临的一类风险,它是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银行金融风险。利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所引起的。目前,利息收入仍是很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正是由于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和难以预测,使得银行利息收入极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了银行最终的经营收入。市场利率是银行自身所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因此,利率风险是银行无法回避的一类风险,银行只有采取积极的管理手段,才能有效防范和规避利率风险。

4.外汇风险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银行一方面拥有了大量的国际外汇业务,另一方面主动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产组合和负债组合,持有更多的外汇头寸,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和降低风险。但是,与利率风险产生原因类似,外汇汇率是经常变动的,这将会影响银行所持有的外汇资产或外汇负债的价值,从而导致外汇风险,跨国银行和具有国际业务的银行经常会面临这一类风险。

5.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由于银行所处的市场条件,如利率、汇率和其他资产价格发生变化时,给银行未来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上面所讨论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都属于市场风险。

6.表外业务风险

表外业务虽然没有直接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但是它仍然会对资产负债产生潜在的影响。例如,银行的一些担保业务,在其担保对象无法按时履约时,银行原先的或有负债便转化为实际负债,银行必须承担相应的合同责任。此外,银行的衍生证券业务在市场环境恶化或人员操作不当时,都有可能使银行遭受重大损失。如果表外业务发生重大损失,则银行可能面临倒闭,其情况与表内业务出现相当严重的信用与利率风险,以致银行倒闭并无二致。

7.技术与操作风险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银行经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技术进步使得银行经营效率得到提高,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值得人们关注,例如网络银行和信用卡的安全问题。此外,一项新技术的运用必须有成本收益的考量,如果新技术的使用不仅不能降低银行经营成本,达到预期增加收益的效果,反而增加了银行的经营开支,说明该技术的使用是失败的。这种技术使用给银行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就是银行的技术风险。

银行的操作风险主要源自于银行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失败。这种失败使得银行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采取必要的对策,无法有效避免各种失误和欺诈,如银行信贷员、交易员和其他职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从而导致银行利益直接或间接受损。20世纪90年代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的巨额损失是轰动全球的两大银行风险事件,两者共同的原因都是由于分行的主要管理者进行越权违规操作,在失去监控的情况下最终造成两家银行的巨额损失。

8.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由于违约、违法、违规、操作失误或其他问题对银行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使存款人、贷款人或整个市场对银行的信心产生动摇,从而使银行处于困境或有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9.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也就是国家信用风险,是指借款国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潜在变化而使该国有可能不能按时偿还债务本息。国家风险是一种极为复杂而且难以捉摸和控制的风险之一。其复杂性在于影响借款国偿还能力的因素众多,如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经济政策、外汇管制、外债管理、出口创汇等因素。此外,借款国政局的稳定与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与此相联系的是政治首脑人物、外交关系、政治权力以及民众意愿等变化。商业银行在向一国政府提供贷款时,主动权在于商业银行;而一旦该国政府不能及时归还,则商业银行的催收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往往涉及十分复杂的政治问题。这使得该种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就十分惊人,有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涉及相关国家的外债偿还能力。

10.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战略风险管理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风险管理,二是从战略性的角度管理商业银行的各类风险。战略风险是多维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二节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它是现代经济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整个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许多银行倒闭,使得信用风险再次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一、信用风险概述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最主要也是最传统的金融风险类型。各种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财务风险等各种类型的风险,最终都会通过信用风险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则是信用交易中的违约行为。

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与市场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信用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传递性、扩散性、累积性、隐蔽性、突发性、综合性等特点。

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客户履约能力方面的问题

(1)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财务状况恶化(主要是现金流的匮乏)造成客户拒绝支付或延缓支付的可能性。主要是客户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客户经营不善,致使不能及时偿还债务、拒绝付款的可能性。

(3)客户破产。如果客户宣布破产,就不可能正常归还贷款。即使在企业被清算时,商业银行最多也是减少损失而不能避免损失。破产企业的多数债务将随着企业形态的消失而消失。客户企业破产是造成商业银行贷款坏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二)客户履约意愿方面的问题

有了履约能力并不意味着没有违约风险,因为有些客户即使有还款的能力也不还,即没有还款的意愿和积极性。既缺乏诚信道德,也没有法律意识

(三)蓄意欺诈

一些信用恶劣的企业利用合同、票据以及预付订金、延期付款等方式进行长期拖欠,最后达到部分或全部占有对方货物、货款的目的;有些不良分子也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或者利用信用销售长期拖欠,达到部分或全部占有对方货物、货款的目的。

此外,也有一些客户自身不能控制的因素形成信用风险。比如,国家风险、行业风险、地域风险等。

三、信用风险的度量

对信用风险的准确把握和精确度量是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度量方法和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一)信贷决策的“6C”法

“6C”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能力(Capacity)(指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项目的前景)、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经营环境(Condition)(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及趋势)、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借款企业持续经营前景)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

(二)信用评分体系

所谓的信用评分体系是指运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借款申请的风险大小。《1993年信用评分指南》(Guide to Credit Scoring 1993)中将信用评分定义为:“运用统计的方法,以相同特征类别的公司以往的经营业绩为基础,来评估这类企业未来的营运情况。到目前为止,它是最为一致、准确和公平的信用评估方法。”

银行、供应商和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都会运用一些财务比率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不同的组织在分析过程中,会使用一系列不同的财务比率指标。不管选用什么样的财务比率,分析过程一般包括表11-1中所列四个方面的内容:

表11-1 财务比率分析法考虑的内容

1.Z值模型

Z值是通过几个财务比率计算出来的。这些比率用于分析企业财务的健康程度。

Z值模型是通过对“健康”企业和“失败”企业样本数据的分析而构建的。这一过程需要用到多元统计分析。

Z值模型的公式如下:

其中:Xi是模型选用的指标;Ci是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

如果Z值较高,那么说明企业比较健康;如果Z值较低,那么说明企业具有潜在的破产风险。

美国的瑞德沃德·奥特曼(Redward Altman)教授根据五个关键指标建立了如下的Z值模型:

其中:X1=营运资金/总资产;X2=未分配利润/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权市值/债务的账面价值;X5=销售收入/总资产。

该模型中,如果企业的Z值高于2.99,那么该企业就不会破产;如果企业的Z值低于1.81,那么该企业具有潜在的破产风险。

奥特曼的Z值模型选择的样本数量比较少,而且都是美国企业的数据。可以认为,适用于美国的Z值模型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适用于某一个行业的Z值模型不一定适用于其他行业。

2.机构评级

(1)穆迪的长期债务评级。穆迪的长期债务评级分为九级,从Aaa级直到C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些评级是针对债务本身所做的评价,但是常常被用来指发行债务企业或银行的信用级别。表11-2就是穆迪长期债务评级的内容。

表11-2 穆迪的长期债务评级

(2)标准普尔的长期债务评级。标准普尔的长期债务评级主要有两大类:

投资级:AAA、AA、A和BBB。

投机级:BB、B、CCC、CC和C。投机级意味着债务发行者按时还本付息的能力很不确定。另外,还有两种更低的级别:C1、D。

AA至CCC级可以加上加号(+)或减号(-)进行修正,以表示同一级别内债务的相对地位。加号代表的评级要比减号高一些。表11-3是标准普尔长期债务评级的内容。

表11-3 标准普尔的长期债务评级

续表

通常,一项债务会被多家机构评级。尽管在有些项目上标准普尔与穆迪的看法很不相同,例如,标准普尔对许多航天行业的评级要比穆迪的高,但是两者评级还是具有广泛的可比性。

(三)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新《巴塞尔协议》明确指出:“一些利用内部评级的、复杂程度更高的银行还建立了以评级结果(以及其他因素)为基础的信用风险模型。这种模型旨在涵盖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这一特点,在仅仅依靠外部信用评级或内部信用评级中是不存在的。”委员会表示将关注这方面的进展。这说明,巴塞尔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目前的计量信用风险模型。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Credit Metrics模型、KMV模型、麦肯锡模型(CPV)和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Credit Risk)四类。

1.Credit Metrics模型

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德意志、摩根、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巴克莱得胜证券(BZW)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英航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Credit Metrics)。这一模型属于“从下至上”方法。该模型是基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次年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评级转移矩阵)、违约贷款的回收率、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计算出贷款的市场价值及波动性,进而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VaR)值。

模型的具体计算步骤是:首先,对信贷组合中的每个产品确定敞口分布;其次,计算出每项产品的价值变动率(由信用等级上升、下降或拖欠引起);最后,将单项信贷产品的变动率汇总得出一个信贷组合的变动率值(加总时应考虑各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在假定各类资产相互独立的情况下,每类资产信用风险组合的风险值等于该类资产的敞口分布与其信用等级变动或拖欠的变动率,这个系统的组成如图11-1所描示。

图11-1 Credit Metrics模型系统

这种方法的一个缺点就是它并没有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结合起来考虑,其损失仅仅由信用状态的变化引起,而不是由市场变动引起。市场风险在暴露上并不存在不确定性。例如,就互换而言,目标日期时的风险暴露就为期望风险暴露。对债券的定价进行调整,是将今天的远期利率水平和当前信用价差应用到该债券在这一时间范围上的信用级别来进行的,因此不存在利息率风险。

2.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Credit Risk

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是瑞士信贷于1997年10月公布的。这种方法与Credit Metrics模型有很大差别。它是在纯粹的精算统计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这种精算方法来自于财产保险文献。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与作为盯市模型(MTM)的Credit Metrics不同,它是一个违约模型(DM),它不把信用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视为一笔贷款的VaR(信用风险)的一部分,而只看做是市场风险。它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而不像在Credit Metrics中度量预期到的价值和未预期到的价值变化。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违约概率不再是离散的,而被模型化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连续变量。每一笔贷款被视作小概率违约事件,并且每笔贷款的违约概率都独立于其他贷款,这样,贷款组合违约概率的分布接近泊松分布。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考虑违约概率的不确定性和损失大小的不确定性,并将损失的严重性和贷款的风险暴露数量划分频段,计量违约概率和损失大小可以得出不同频段损失的分布,对所有频段的损失加总即为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

总的来说,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提供了一种只需要最少的数据资料就可以迅速确定信用损失分布的分析方法。然而像Credit Metrics一样,这种方法也没有考虑市场风险暴露的不确定性。

3.KMV模型

穆迪公司的KMV公司提供了对将近30000个全球公众公司的预计违约频率(EDFs)的预测,其所使用的许多技术被视为私有的并且不进行公开。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就是默顿模型方法在信用风险上的应用。股权价值被看做对该企业资产价值的一个买入期权,即有:

式(11-3)中:S为股票的价值;A为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K为向银行的借款,即负债的价值,它由所有短期负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价值加上长期债务的账面价值的一半得到;R为短期利率;σA为企业资产市值的波动性;Γ为其他相关变量。

企业股票市值的波动性σ。与资产市值波动性σA之间存在着一种理论关系式:σs=g(σA)。这要求根据可观测变量(尤其是股票的市场价格S和其波动率σs)来反复进行预测。这个模型以资产的当前价值与其边界点的差额为基础计算出了预计违约频率。例如,假设A=$100000000,K=$80000000,并且σA为1000万美元。将其对违约的差额进行标准化后就可以得到:

如果我们假设有正态分布的收益,标准正态变量z取值低于-2的概率为2.3%,因此违约频率为EDF=0.023。

KMV模型中的信用风险,在本质上是由债务人资产价值变动引起的。给定企业的资本结构e,一旦设定了资产价值的随机过程,那么任何期限内的事件违约率(不论是一年还是两年等)都可以被推导出来。

KMV模型的方法最适用于公开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权益的价值由股票市场决定,然后可以将股份和资产负债表中所包含的信息转换为内在的违约风险。

KMV公司声称这个模型对违约的预测远远优于信用评级方法,可收回率与违约间的相关系数也可以由模型自动得到。

4.麦肯锡模型(CPV)

这个模型由从事咨询的麦肯锡公司于1997年公布。这一模型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经济因素对组合信用风险的影响。它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

四个模型都是度量信用风险的比较精确的现代化度量工具,但侧重点不同,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在风险的界定方面,CreditMetrics模型和麦肯锡模型属于MTM模型,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属于DM模型,而KMV模型即可被当做MTM模型,也可被当做DM模型。

(2)在风险驱动因素方面,在KMV模型和CreditMetrics模型中,风险驱动因素是企业资产价值及其波动性;麦肯锡模型中,风险驱动因素是失业率等宏观因素;在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关键的风险驱动因素是经济中可变的违约率均值。

(3)在信用事件的波动性方面,在CreditMetrics模型中,违约概率被模型化为基于历史数据的固定的或离散的值;在KMV模型、麦肯锡模型和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违约概率是可变的,但服从于不同的概率分布。

(4)在信用事件的相关性方面,各模型具有不同的相关性结构:KMV模型和CreditMetrics模型是多变量正态,麦肯锡模型是因素负载,而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是独立假定或与预期违约率的相关性。

(5)在回收率方面,在KMV模型的简单形式中,回收率是不变的常量;在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中,损失的严重程度被凑成整数并划分为不同的频段,在频段内回收率是不变的;在KMV模型的最新版中,回收率是随机的;在CreditMetrics模型和麦肯锡模型中,回收率也是随机的。

(6)在计量方法方面,CreditMetrics模型对个别贷款或贷款组合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计量,对大规模贷款组合则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进行计量;KMV模型和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采用分析方法进行计量;麦肯锡模型则采用模拟技术求解。

四、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一)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1.坚持抵押原则

重视抵押品的价值对银行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减少贷款中的信用风险。虽然债权人可以因债务人不偿还债务而起诉债务人,也可以请求法庭对债务企业进行清算,但是债权人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权力就是指派接收人员对担保资产进行拍卖。广义的抵押包括留置、典押、抵押等几种形式。

2.签订保证契约

大多数无担保贷款都包含限制性的约定以保护贷方。这种约定可分为两大类:定量约定和定性约定。

①定量约定。定量约定将明确的标准和财务限制施加于借方,借方同意在贷款期间遵守这些约定。一份典型的贷款协议会包含3~4款定量约定。最常见的定量约定有:净价值检验标准;对抵押借贷的限制;利息保障部署的检验标准;最低净价值;最低流动比率。

②定性约定。定性约定是借方做出的非量化保证,用以保护贷方免受损失。对约定的任何违反都视同违约,银行可以要求立即偿还贷款。

定性的协议一般有三种:否定保证;交叉拖欠条款;重大不利因素条款。

(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1.信用衍生品

新《巴塞尔协议》明确指出:“降低信用风险的技术如信用衍生产品的近期发展使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信用衍生产品的使用者能在不涉及融资等因素的条件下转移信用风险。信用衍生品(Credit Derivatives)是将信用风险从交易的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合约。这种合约允许把信用风险从贷款和债券中剥离出来,并放在不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他们的市场价格以信用价差、信用级别或违约状况为基础。和其他衍生工具一样,信用衍生品既可以看做交易,又可以作为其他一些金融工具的组成部分,嵌于诸如信用联系票据这样的金融产品中。

信用衍生产品属于场外交易的金融合约,其支付是或有的,且与特定发行者的信用级别变动相关联。这里说的特定发行人通常不是参与信用衍生产品合约的某一方。

信用违约互换。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指信用违约互换的购买者向信用违约互换的出售者转移第三方信用违约风险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买方定期向卖方支付一定费用,而一旦出现第三方信用违约(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买方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出售给卖方,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由于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定义简单、容易实现、标准化、交易简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国外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规模相当庞大,而且流动性强。

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买方以风险管理为目的,而卖方则以投资为目的。信用违约互换的结构如图11-2所示,买方(保护的购买者)向愿意承担风险的卖方(保护的出售者)在合同期限内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该费用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分期支付,支付金额等于协商好的基点乘以标的债券的面值;卖方在接受该费用的同时,承诺在合同期限内,当发生信用违约时,向买方赔付违约的损失。违约金额一般是标的资产原值与残值的差额,即:

违约金额=(1-回收率)×标的资产原值

其中:回收率=债券残值/票面值。

图11-2 信用违约互换结构图

由于信用事件(通常是违约)会引发支付,一般都会在合约中列明这些事件以避免合同执行过程中引发的争议违约。信用违约互换合约通常包括一个“实质性条款”,该条款规定由第三方作证即可以确认信用情况的变动。

总收益互换。在总收益互换(Total Return Swaps,TRS)合约中,由被称为保护购买者的一方进行一系列与参考资产总收益相关的支付。总收益互换合约的交易对象是标的工具(如债券、贷款、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收益。在典型的总收益互换合约中,购买信用风险的一方需要进行定期付款,支付金额一般随同业拆借利率浮动。出售信用风险的一方则定期根据标的工具的收益情况进行支付,支付额中包括利息及标的工具市场价值的变动。在标的工具市场价值上升的情况下,升值的好处由互换合约的购买者(保护的出售者)获得;而在标的工具市场价值下跌时,贬值的损失也会由保护的购买者转移给保护的出售者。大多数总收益互换合约的期限都很短(一般是在3~5年之间),比标的工具的期限(一般为10~15年)短得多。这种互换的结构如图11-3所示。

图11-3 总收益互换结构图

这种互换与合约标的资产的市场价值的变动紧密相关,并且在“市场对市场”的框架下提供了对信用风险的保护。总收益互换能达到消除标的资产所有经济风险的效果而不需要出售它。然而与信用违约互换不同,这种互换具有市场风险因素,因为其中一个方向的支付是由固定利率决定的。

信用价差远期与期权。这些衍生品工具的价值是由风险债券与无风险债券之间的信用价差决定的。在一份信用价差远期合约(Credit Spread Forward Contract)里,如果到期日的信用价差大于合约规定的价差水平,合约购买方就可收到相当于两者差额部分的支付;反之,则由购买方向出售方支付相应数额的金额。支付额公式如下:

该式中:MD指修正的持续期;S为当前价差;F为协议价差。交易用现金进行结算。

此外,这也可以表示为价格的函数:

该式中:y为相应国债的到期收益率;P(y+F,n)为n年后到期的证券的现值,用y加上信用价差进行折现。注意到如果S>F,支付额将会与式(11-5)一样为正。

在信用价差期权合约(Credit Spread Option Contracr)里,期权的买方支付一笔期权费给卖方,这样若给定到期日时发生了任何价差增加,买方都拥有将其转移给期权卖方的“看跌期权”:

该式中:K为协议价差。期权的购买者购买了信用保护,或者说当债券价值下降时将其按某一给定价格卖给期权出售者的权利。支付额公式也可以直接表示为价格的函数。

信用联系票据。信用联系票据(Credit-Linked Holes,CLN)并非单独的衍生品合约,而是将一般的附息债券与某些信用风险特征结合起来。其目标一般是为了使投资者通过承担一些信用风险来增加所得收益率。与总收益互换合约不同,信用联系票据是一项有形资产。它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公司债券,或是对信用风险敏感的债券。该资产的杠杆融资比率可以达到10倍。由于不存在追加保证金要求,对投资者来说,信用联系票据可能造成的损失是有限的,而收益则可能是无限的。有些信用联系票据还可以得到穆迪或标准普尔这类公司的信用评级。信用联系票据属于资产负债表内的金融工具,它的交易不会引起标的资产所有权的转移。

信用中介互换。在信用中介互换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可能不愿直接进行交易,所以由第三方(通常是一家AAA级的衍生产品公司或其他特殊目的公司)居中进行协调。

图11-4描述了这种交易的结构。假定A和B希望交易一份标准的10年期利率互换合约,根据这个合约,B获得固定利率(比如说是7%)的收益,同时支付银行同业拆借率+5个基点的浮动利率利息。一个AAA级的机构×被请来作为交易中介,在交易过程中,×先向B支付7%的固定利率,并收取银行同业拆借率加5个基点的浮动利率。然后再从A处收取7%的固定利率并支付同业拆借率减10个基点的浮动利率。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但要承担交易双方的违约风险(为此,中介方获得了15个基点的收入)。

图11-4 信用中介互换结构图

2.信用证券化

信用证券化提供了一种机会,让金融机构从其面临的总信用风险中,挑选出各种可能的风险并加以分割,然后重新组合,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具有不同信用风险特征的票据、证券或信用衍生产品。这些精心设计的证券可以出售给范围很广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对购买原先的信用风险产品可能没有什么兴趣。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国内通过担保抵押贷款(CLOs)进行的贷款出售业务和高收益贷款的证券化业务,以及通过担保抵押债券(CBOs)进行的高收益债券的证券化业务发展得非常迅速。银行主要利用这个市场来释放监管资本金,进而为其中间业务提供杠杆支持,在某些情况下,还能降低经济资本金。

CLOs和CBOs,是用高收益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作为抵押品发行的证券,它们将低于投资级别的贷款(或债券)加以组合,使其风险和现金流收入的组合能达到投资级别的要求。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也能投资于这些“高等级”的票据。CLOs和CBOs的主要区别在于标的资产的预计收益值和平均期限不同。违约贷款的收益值要比高收益公司债券的收益值高很多。信用评级机构一般估计未保险的公司债券的收益率在30%~40%之间,而经保险的银行贷款的收益率可以达到70%左右。此外,由于贷款是分期偿还的,因此,贷款的持续期要比公司债券的持续期短,风险也要低很多。因此,通过CLOs来构造达到投资级别的票据要比CBOs容易一些。

图11-5描述了CLOs的一种基本结构。首先建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SPV)或信托机构,该机构发行三类证券:安全性高的A票据、安全性高的B票据和一种附属付款承诺或“权益票据”。发行收入被用于购买高收益票据,并提供质押。在实践中,CLOs的资产篮子中可能也会包括少量的高收益债券(通常低于10%)。CBOs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其资产篮子中包括的高收益债券一般都超过了10%。

图11-5 CLOs的一种基本结构

一种典型的CLOs由一个资产篮子组成,比如包括50笔贷款,贷款的平均信用级别为B1(根据穆迪公司的评级体系)。这个资产篮子可能涉及20个行业,没有一个行业的集中度超过8%,贷款集中度一般应保持在(比如)4%以下。假定这些贷款的加权平均期限为6年,而发行票据载明的期限为12年。再假定这些浮动利率贷款的平均收益率为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加250个基点。由于贷款期限和票据期限间存在缺口,就需要对贷款组合进行积极的管理。银行通常都会雇用一个合格的管理人,根据合约的规定,对贷款组合进行日常管理。在前六年中(这一时期又称为再投资期),贷款分期偿还的现金流收入以及贷款到期偿付或违约的收益都被投资于新贷款。此后,在现金流收入实现后,这三类票据将被一并赎回。

在这个例子中,发行的票据分为三档:两种投资级的高安全性证券和未评级的附属付款承诺。附属付款承诺属于第一风险部分,也就是说这部分收入是用来弥补违约损失的,从而就将风险控制在高等级证券应有的范围内。在我们的例子中,高等级票据A的信用级别为Aa3,息票为银行同业拆借率加38个基点,这笔同等级公司债券就更有吸引力,因为公司债的利息通常低于银行拆借利率。第二种高等级票据B或者说是中间等级票据的信用级别为Baa3,其固定利率支付为12年期国库券利率+1.7%。由于初始贷款的利息为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加250个基点,附属付款承诺提供的收益率将非常可观——如果支持这些票据的标的贷款大多数都能足额偿还的话。

通过把现金流列入优先地位,就可以完成信用增级过程。像穆迪和标准普尔这样的信用评级机构,都开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对这些高等级票据进行评级。

评级机构给贷款组合所做的平均评级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标的贷款的信用质量、贷款的利差收益、行业和债务人的分散程度、超额质押情况、流动性、利率和基差风险以及贷款资产管理者的经验等。比如,假定资产组合中各贷款的平均信用评级为BB,所对应的五年累计违约率为20.6%,该资产组合支持发行的A类票据的目标评级为AA。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在违约率上升到38%的水平时,该资产组合也应保证对A类票据持有者现金流的支付。

第三节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

一、市场风险的概述

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状况,如资产价格上的易变性和市场流动性变化,引起银行收入不确定的可能性。市场风险的主要作用点是影响银行的偿付能力,其大小随着市场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增大而不断增大。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银行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资产媒介地位,其资产转换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使得银行交易业务的数量在总业务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金融创新使银行的转化功能变得可能。银行交易性资产的增多是产生市场风险的前提条件。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是产生市场风险的关键。现代金融市场交易趋于复杂,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使得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加剧,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银行预期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也增加,交易收益的不确定性也增加,最终都表现为市场风险。

早期银行业的风险多集中在信用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它们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近年来,由于银行对证券、外汇以及各种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日趋活跃,导致金融市场中波动日益加剧,使银行暴露于高度的市场风险中。至此,信用风险已经不再是银行经营中唯一的主要风险,同时1988年的资本协议并未考虑到银行所有头寸间风险相互抵消的关系。这一协议最为人所诟病的是,整个最低资产额的计算都是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为计算基础,严重忽略市场风险的存在。这些缺失使得国际清算银行对资产充足性的规范性进行修改,也促成风险值体系的产生,进而广泛被利用。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3年提出另一套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规范。在此套规范中,风险值的概念首度被应用。风险值系统被运用于计算包含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风险以及商品风险四种风险的投资组合的总风险,通过对个别风险值的计算及加总便可得知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大小。由于这套风险衡量的方法,在计算方式及参数设定上均有标准化的规定和程序,因此又被称为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或称为堆积木法(Building Blocks)。这种方法没有考虑资产性质(如波动性)而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同的限制,而且也未考虑不同资产间相关性降低风险的效果,同时此模型的计算涉及个别金融商品存续期间的计算,对某些金融商品而言无法计算其存续期间,例如不动产抵押证券(Mortgages),因此这个标准模型也不够完善。同年美国三十人小组(G-30)提出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报告,也建议采用VaR衡量市场风险,称之为投资组合法(Portfoio Approach)。1994年,J.P.Morgan开发公布Risk Metrics系统,该系统为衡量VaR值的系统,同时提供资料数据给予使用者。由于Risk Metrics系统为免费,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全球金融机构的欢迎。199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市场风险的处理办法(The Supervisory Treatment of Market Risks),该办法鉴于许多银行已自行发展出先进的市场风险衡量手段,允许银行使用自行发展的内部模型(Internal Model)衡量市场风险以计提资本,但必须符合该委员会所拟定的一套相关标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特别鼓励采用内部模型法,因为该方法较标准法更为精确。同年美国证监会(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on,SEC)要求上市公司需披露衍生性金融商品活动,而VaR为披露方式之一。199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的《资本协议涵盖市场风险修正案》(Amendmet to the Capital Accord to Incorporate Market Risks),要求G-10各国监管当局于1997年底前实施(后来实施期限因故延至1998年底),再次强调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此后,国际性银行在计算自有资本比率时,必须以全球合并为基础,对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二者都要计提资本。新《巴塞尔协议》则将市场风险的具体衡量方法正式纳入了文件。

二、市场风险的衡量——VaR法

所谓VaR(Value-at-Risks),即最大损失估计值,是指在今后特定时期(持有时期)内,在特定的概率范围(置信水平)内,资产组合因市场风险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估计值。VaR衡量的是市场价格发生很大变动时的潜在损失,衡量之前必须先假设在想要预测未来的这段时间内,资产组合并不会改变。

风险值的概念简而言之,是指在给定时期(T)和给定置信水平(1-a)下,最大的期望损失值。依据Jorion(1997)的定义,所谓的风险值是指在一主观给定的概率(1-a)下,衡量在某一目标期间(T,可能为一天、两个星期或十天),因市场环境变动的缘故,使某一投资组合产生最大的期望损失值。若引用Hull&White(1998)对风险值的另一种定义,则可以说:“我们有(1-a)%的信心确定在未来的T天内,此投资组合的损失将不会超过V元。”其中V即为风险值。

风险值与置信水平(1-a)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假设投资组合的损失为ΔL元,则Prob(ΔL<-VaR=a),亦即投资组合期望损失金额大于风险值的概率被控制在a以内。因此a越小,置信水平(1-a)%越大,所要求的保障程度越高,所求出的风险值也就越大。在计算风险值时,将T定义为持有期间,亦即计算风险值的期间,并且假设在这段时间内投资组合内资产持有比率均固定不变。在计算风险值时,持有期间越大,风险值的结果也就越大。

影响各种金融资产价值变动的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计算各种金融资产市场风险值时也各有差异。此外,银行在进行市场风险管理时更关注整个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而不是单个资产的市场风险,因此,如何度量资产组合的风险值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以一家美国银行A为分析对象,分别对固定收益类证券、股票、外汇以及有这些资产构成的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的度量逐一进行简要介绍。

1.固定收益类证券的市场风险

影响固定收益类证券价格的主要风险源是利率的变动,因此,固定收益类证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在计算固定收益类证券的市场风险时自然涉及利率风险的一些衡量方法。

2.股票的市场风险

许多实行分业经营金融制度的国家一般都不允许银行从事股票资产投资,所以这些银行基本不会直接面临股票投资的市场风险。但在实行混业经营制度的国家,尤其以一些大型的金融集团或银行持股公司为代表,它们都会将股票投资作为进行资产组合管理的一种手段。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极其频繁,因此持有股票头寸的银行机构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市场风险。

从风险值的计算过程中可以发现,要衡量市场风险首先必须弄清风险的来源。上面谈到的债券的市场风险,其风险来自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股票的市场风险来自于哪里呢?根据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单个股票面临的风险可以划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加以分散,而非系统风险通过资产组合是不可分散的。

银行持有股票组合可以将非系统风险分散,那么持有组合的银行主要面临系统风险。

3.外汇的市场风险

银行外汇头寸的市场风险来源于汇率波动,因此,在计算外汇市场风险时首先必须了解汇率波动状况。我们假设A银行持有160万的欧元,目前市场上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是1∶1.18,即$1.18/ ,并且该汇率过去一年的日波动率是56.5bp(0.565%)。

首先将外汇头寸转化为美元头寸。然后根据汇率的波动率计算外汇的日风险收益。

4.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

在计算出单个资产的市场风险值后,A银行的管理者可能更加关心这些资产组合总体的市场风险。是否将上述求出的单个资产的市场风险值相加就可以得出组合总体的市场风险值呢?显然不是。资产组合理论告诉我们资产之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以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尤其是在资产之间具有负相关性时更是如此。因此,在计算银行资产组合的市场风险时,不能将单个资产的市场风险值简单相加,否则将会夸大市场风险,应该要考虑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

三、市场风险的管理

在市场风险的管理方面,值得关注的包括市场风险的公开披露、金融集团的监管以及有关市场风险的核心原则。

1.市场风险公开披露

为促进市场风险透明化,公开披露风险信息有助于发挥市场制约功能,这也是今后风险管理的一大趋势。以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为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要求公开披露数量及品质资料。数量化市场风险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暴露总额、每日交易损益、每周(月)风险值、高中低风险值、平均风险值、情境分析结果以及损失超过风险值的频率或天数等。品质化市场风险资料包括:衡量市场风险方法、管理市场风险绩效、内部模型假设及参数、风险加总方式、市场因子相关模型验证政策与程序、压力及回溯测试程序、市场风险策略变更等。

2.金融集团的监管

随着美国1999年通过《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金融集团已成为金融领域的一股新潮流。金融集团监管,尤其是市场风险管理,给予不同功能性监管机构(如银行、证券及保险主管部门)强大的挑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证管会国际协会和保险部门监管协会在1998年提出《金融集团监管》报告,该报告公布了从承担市场风险所需的资本充足性到监管信息构架与分享等七篇金融集团监管指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又于1999年公布“风险集中”和“集团内交易及风险暴露”等原则,该原则分别针对金融集团的风险管理、监管申报、公开披露、各监管部门间联系及重大处理事项等做出了陈述。

3.市场风险相关的核心原则

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仍为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指南。1999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执行《核心原则方法》。该方法进一步提出有效落实核心原则所必须达成的“必要标准”及“额外标准”;前者指实施核心原则必须达成的最低标准,后者为期待执行的最佳标准。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对各国执行状况进行了逐条评估。

核心原则的“必要标准”包括:①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②适当风险限额;③承担市场风险必须资本;④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及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⑤交易及时监控与头寸定期重估;⑥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以及紧急应变规划;⑦主管机关监管技术。“额外标准”由监管部门查核,包括:①高层管理了解市场风险,并定期审核管理信息;②管理信息品质及充分性;③利用复杂的风险值模型决定法定资本的条件。

第四节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Diamond&Dybvig(1983)指出:银行的实质是实现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和高流动性的负债之间的转换,从而为整个社会创造流动性。但与此同时,一方面,银行集中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冲击,使得流动性风险成为银行体系的内生性问题。另一方面,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所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银行的其他风险(如信用、市场及操作风险等)最终都可能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表现和爆发出来。可见,流动性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银行一项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一、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流动性需求的可能性。负债方面的流动性风险要求银行能随时满足存款人提现或投资者收回投资的需求;资产方面的流动性要求金融机构能随时满足借款人融通资金和正当的贷款需求。如果不能随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面临两类流动性风险:一种与特定的产品或市场相关,另一种与金融机构的总体资金状况相关。前者指由于不充足的市场深度或由于市场流动性的中断,而不能或不易以原市场价格或与之相近的价格对冲某一头寸的风险;后者指它不能在清算时履行付款义务或支付保证金的风险。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风险往往意味着其持有的资产流动性差和对外融资能力枯竭。如果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的债务,就会被迫出售资产;如果资产的流动性差,该资产就会很难以正常的价格出售,金融机构就会因此遭受损失;如果金融机构根本无法出售资产,它就必须依赖对外融资来支付到期债务;如果金融机构的对外融资渠道也丧失了,那么该金融机构就会因无法履行到期债务而被宣布破产。1990年2月,Drexel Burnham Lambert的倒闭就是一例。当时由于该机构持有流动性极差的资产,而且外部融资能力枯竭,所以尽管其持有的流动性差的资产的预期未来收益率很高,但不能满足存款人提现需要而被宣布倒闭。从总体上讲,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与风险性是相互统一的关系,即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流动性越差,风险越大。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区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原因

(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商业银行不同于工商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其高资产负债率,正是这一特征导致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四大类,即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和固定资产。对流动性风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前三类资产。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由存款和借入款组成,其稳定性的强弱决定了银行是否需要将资产变现成为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如果商业银行在不能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资产规模,特别是盲目扩大长期资产规模,必然导致风险资产权重的增加,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流动性危机。同样,如果把大量的短期资金来源用于长期投资,则必然加重流动性风险。在资产负债对应关系方面,有效回避流动性风险的方法是实行资产负债比例、总量的平衡,即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各自保持合理的比例的基础上,使资产规模符合负债的量的限度。

(2)决策者的经营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盈利性与流动性成反比例,资金流动性强,盈利性就差;反之,资金的流动性差,盈利性就相对好。商业银行决策者的经营思想和行为如果注重盈利性,那么流动性就会较差。

(3)商业银行信誉的影响。商业银行信誉好,对客户能提供较高质量的多方面服务,从而使客户对金融企业信任感增加,其资金流动性亦会增强;相反,如果商业银行不讲信誉,长期贷款要短期收回,活期存款不能随时支取,那么必然引起客户的不信任,其资金流动性会减弱。

(4)资产质量的影响。资产质量好,有足够的资产准备、资产结构合理、资产变现能力强,那么流动性就会好。相反,如果呆滞资产多,现金资产和短期有价证券保持不多,商业银行的总储备(一级准备加二级准备)不足,长期贷款、长期投资所占比重过多,资产变现能力极为缓慢,或要有大的损失才能变现,在这种资产质量情况下,流动性就会差。

(5)负债结构的影响。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合理,能保持较多的可以随时取得的主动型负债,如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大额可转换定期存单、金融债券等,那么流动性就好。相反,商业银行负债不合理,很少甚至没有保持可以随时提取的负债,定期存款和长期借款比重较多,那么流动性就差。

(6)其他业务的影响。除资产与负债业务外,商业银行还有中间业务。由于中间业务范围广,经营品种不同,期限也有长短之分,因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有不同方面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部原因

(1)中央银行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主要是靠货币政策来表达。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较容易获得资金,客户的贷款要求容易得到满足,社会信用增加,流动性风险基本上没有可能发生。此时商业银行面临的不是流动性问题,而是如何运用资金进行盈利的问题。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政策,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数额得到控制,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额减少,挤兑的可能性增加,贷款的需求量很高,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满足客户的需求,造成收益损失,此时,商业银行的管理重点是满足流动性需求,避免流动性风险。

(2)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3)客户信用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向客户贷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但也有客户以欺诈骗取贷款。信用风险一旦发生,直接后果就是贷款本息无法按期收回,银行遭受损失。信用风险的发生破坏了流动性的良性循环,扰乱了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信用风险对流动性的影响还在于贷款本身的流动性差,缺乏活跃的二级市场。因此,贷款一旦贷放出去,即使银行预见到风险的存在,也无法在到期前出售或转让贷款,只能寄希望于客户境况的好转,此时银行失去了回避风险的主动权。总之,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过程也就是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过程。

(4)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的波动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流动性需求方面来看,当预期利率上升时,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必然呈上升趋势,而对贷款的需求会因为利率的提高而减少。短期证券的收益率也会因存款利率的上升而下降,投资短期证券不再有利可图,整个社会的投资也会因此而萎缩。在这种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资金很宽裕,各种资产不会产生流动性压力。从流动性的来源方面来看,当预期利率上升时,因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结构差异,会产生两种情况:若利率敏感资产多于利率敏感负债,即敏感缺口为正值,那么在资产与负债到期或重新定价时,资产的收益会多于负债的成本,导致现金的流入量会大于流出量,这就会提供相当多的流动性;若此时利率敏感资产小于利率敏感负债,即敏感缺口为负值,那么在资产与负债到期或重新定价时,资产的收益会小于负债的成本,导致现金的流入量小于流出量,其后果是,虽然对流动性的影响不大,但会直接减少当期的利息收入,使盈利减少。综合以上情况,当预期利率上升时,流动性充足,不会发生流动性风险。

但当预期利率下降时,正好出现相反的情况。这时商业银行的存款会因为社会投资和消费过度膨胀而急剧下滑,存款余额的急速减少迫使银行必须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流动性,包括动用第二准备金和出售资产。更为糟糕的是,此时获得主动性负债的能力已经很小,资金来源相当紧张。社会对贷款的需求会因为投资过旺而成倍地扩大,商业银行会因不能贷款而失去盈利的机会。短期证券因存款利率下降而提供了较高的收益率。但此时商业银行已很难再筹措到投资资金,这时流动性在需求方面产生了很大的缺口,流动性风险也就出现了。

三、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流动性风险的准确衡量是一个难题,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没有统一的能全面准确反映、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标准。若要有效进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就必须科学地识别和测量已知的、潜在的资金需求,测算资金需求的规模和时间,通过分析、测量,金融机构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流动性状况,以便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

(一)衡量流动性风险的财务比率指标

(1)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是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流动性缺口产生流动性风险,测算流动性缺口既可以通过现有的资产和负债,也可以在添加预测的新资产和新负债后进行测算。流动性缺口通常由资产和负债的余额以及它们在一段时间的变化得出,按照惯例,以资产和负债的差额来计算流动性缺口。在任一时点,资产和负债的正缺口一定等于不足的资金额,负缺口则一定等于盈余的资金额。

(2)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指现金资产与银行总资产的比率。由于银行现金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因此这一比率越高,表明银行总资产整体的流动性越强,但并非所有现金资产都是可用的,只有超过法定准备金部分的现金资产才是可用的。它具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库存现金;二是在中央银行的清算存款;三是在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款。这三部分资产统称为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也可称为银行的基础头寸。需要注意的是,基础头寸还不等于可用头寸。

(3)存贷款比率。存贷款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率,它是评判流动性的总指标,也是长期以来银行分析家运用较多的传统指标。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越高,就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资产占用了较多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反之,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越低,说明银行还有多余的头寸,可以用稳定的存款发放新的贷款或进行投资。然而,存贷款比率并不能反映贷款和存款的结构差别,如贷款的质量和期限、核心存款和易变性存款的比率等,所以其流动性的测度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4)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率。核心存款和总资产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的流动性能力。一般来说,地区性的中小银行该比率较高,而大银行特别是国际性大银行的这一比率较低。但这并不表明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一定比小银行的高,这也正是该指标的局限性。不过,对同类银行而言,该比率高的银行的流动性能力也相应较高。

(5)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是一种传统的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但是后来人们发现易变存款不能作为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所以现在常用核心存款来代替总存款。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越小,银行“存储”的流动性就越高,相对来说,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小。

(6)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是指那些投资期限短(不超过一年)、信誉好、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种资产是“临时存储”在资产负债表上,一旦有需要,马上能以合理的价格转换成现金。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越高,银行存储的流动性就越高,应付潜在流动性需求的能力也就越强。总的来说,银行的规模越大,该比率越小,原因亦在于大银行并不需要太多的流动性。

这一指标在理论分析上比较简单明了,但在实践中,首先,碰到问题就是怎样划分资产的流动性。其次,资产的变现能力也随市场利率、资金供求关系而变化。如果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某些流动资产也可能难以变现,或者难以以合适的价格变现。另外,该指标没有考虑银行可能使用其他方法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在特定情况下,该比率小的银行也许其流动性比该比率大的银行还强。

(7)流动性资产与易变性负债的比率。易变性负债是指那些不稳定的,易受利率、汇率、股价指数等经济因素影响而变动的资金来源,如大面额可转换定期存单、国外存款,以及我国的定活两便存款、证券账户上的存款等。当市场利率或其他投资工具的价格发生对银行不利的变动时,这一部分资金来源容易流失。流动性资产和易变性负债的比率反映了当市场利率或其他投资工具的价格发生对银行不利的变动时,银行所能承受的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该比率越大,说明银行应付潜在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强;该比率小,则说明应付潜在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弱。由于小银行获得易变性负债的机会较大银行小,所以小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与易变性负债的比率要大于大银行,但这样并不意味着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比大银行小。由于这一比率没有考虑银行获得流动性的其他途径,且易变性负债受外界不利影响后发生变动的敏感程度经常变化,很难准确预测,故这一比率也不能全面衡量流动性风险。

(8)存款增减变动额与存款平均余额的比率。该比率在不同的经济周期是不同的,但对每一家银行来说,存款的增减变动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规律性,如果出现异常变动,就应引起重视。例如,某周或某月该比率急剧下降,说明存款大量流出,如果该比率的下降幅度与历史周期相比差异较大,则意味着流动性风险增大。在经济环境变化较大或投资者偏好出现较大变化时,该比率不能准确反映和衡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9)流动性资产和可用头寸与未履约贷款承诺的比率。该比率可衡量银行是否能满足未履约承诺所需要的流动性需求。如果流动性资产与可用头寸之和大于未履约的贷款承诺的潜在贷款需求,说明银行流动性风险较小;如果流动性资产与可用头寸之和小于未履约贷款承诺,说明银行现有的流动性不能满足已承诺的贷款需求,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较大。该比率越大,说明银行应付潜在贷款需求的能力越强。因为未考虑银行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取流动性的便利程度和成本,所以该比率在衡量银行的流动性时也有局限性。

(10)证券的市场价格与票面价格的比率。当这一比率小于1而银行的决策者又不愿意承担较大的变现损失时,银行的流动性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即使有足够的流动资产,银行也缺乏流动性。唯有等市场利率降到足够低,证券的市场价格不低于票面价格时,银行才能以合理价格变现证券。所以,这一比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银行的流动性能力,但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由市场因素(主要是市场因素)所左右。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利率风险决定了流动性风险。

(二)衡量流动性风险应关注的市场信息

在衡量流动性风险方面除了分析衡量有关的财务比率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市场信息:

(1)公众的信心。如果存款减少,银行的股票价格下跌,可能意味着公众对该银行的信心下降。

(2)资产售出时的损失。

(3)满足资信好的客户的资金需求的能力。如果银行不能接受好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说明银行已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情况,如不及时解决,不仅会降低盈利,还容易失去好客户。

(4)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情况。银行最近是否经常向当地的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中央银行的官员是否对银行借款提出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银行应该认真检查流动性管理政策,并做出相应调整。

(5)票据贴现或转贴现。对某银行的票据,其他金融机构是否愿意贴现或转贴现?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可能预示该银行的市场形象和资金实力受到怀疑。

(6)资信评级。市场评级机构是否调整对银行的资信评级?若评级提高,说明银行的市场地位提高;若评级降低,则说明银行的市场地位降低。评级降低会导致筹资成本增大,流动性风险也必然会加大。

(7)中间业务的情况。银行在信用证等中间业务中,如果作为开证行,经常遇到出口商或出口方银行经常出现要求增加保兑行为的情况,说明该银行的市场形象和资金实力未被市场认可。

四、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资产集中法

资产集中法称又称资金汇集法,是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运用的一种传统的资产管理办法。它是将银行不同渠道来源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按银行的不同需要和一定时期经营重点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分配。具体分配方法是:①考虑将一部分资金作为一级准备,应付顾客提存和借款要求;②考虑分配一部分资金作为二级准备,即购买短期高质量债券,以补充资产流动性;③分配一部分资金作为贷款;④满足贷款正常需求后的资金剩余,可购买较长期的有价证券;⑤最后剩余资金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这部分资产不仅应放在最后安排,而且其来源仅限于银行资本,最多不能超过银行资本额。资金集中法为银行的资产管理提供了一定原则,强调了资产流动性的重要性,但是它没有揭示资金分配本身与负债来源间的内在联系,片面地强调资产的流动性而忽视了资产的收益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银行盈利能力下降。

(二)资产分配法

资产分配法又称资金配置法,是针对资金集中法的缺点提出来的,即银行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法定准备金要求来决定资产分配。资产分配法把银行资金来源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资本,并将资金运用分为一级准备、二级准备、放款、投资和固定资产五个部分。然后从每一资金来源出发,按其自身流动性大小和对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将它们分别按不同币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中去。资产分派配法的本质是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来确定资产的分配。如果一种资金来源的波动性很大,从该渠道获取的资金就应当主要投向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反之,如果某一种资金来源的稳定程度较高,从该渠道获取的资金就应当主要放在长期资产方面。资产分配法通过对资金来源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但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缺陷,若严格按照资金来源划分其运用,则不利于银行利润最大化。

(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在当今国际银行业科学管理方法中,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占据主流地位。现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对其整体资产负债组合进行计划、协调、控制以及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在风险额范围内追求经营利润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寻求风险与收益的最优解。

实行有效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风险。我国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做出了一些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强化资产与负债的对称管理,调整资产结构,适当增加流动性较强的资产,扩大对商业票据的使用,运用贴现、再贴现等金融工具来增强资产流动性,促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趋于对称。

(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现金流收入的金融资产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行为。作为一种融资方式的创新,资产证券化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建立了沟通与转换的渠道,构建了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的转化机制,对提高银行资产流动性、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起到了作用。随着资产市场的深化与成熟,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商业银行降低和消除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具体而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为:商业银行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但能够在未来产生预期现金流的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中剔除,通过对资产的重新组合,形成若干个资产库出售给专业性的投资银行类机构,再由投资银行类机构以这些资产库为担保进行技术性操作,通过资本市场以公开发行的证券为抵押证券,其本息源于抵押资产的收入,其清偿也仅限于抵押资产的价值。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工具,比传统的融资方式更为经济灵巧,不仅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也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增强了商业银行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近年来,这一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美国是资产证券化规模最大的国家,资产支持证券的总余额已经超过美国国债余额;日本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每年的发行量一般占亚洲总发行量的60%以上;我国也在2005年首次发行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蕴涵着巨大的信用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五、负债流动性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存在着重视资产流动性管理而轻视负债流动性管理的倾向。实际上,负债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银行若不能随时满足借款人融通资金和正当的贷款要求,会使银行信誉丧失,商业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引起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不足而向外筹措资金的负债经营活动,其主要内容是银行由被动负债转变为主动负债,积极创新融资工具,广泛组织资金来源,以应付贷款的流动性需求。加强负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同业借款法和金融市场借款法。

(一)同业借款法

同业借款是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主要途径,它主要包括同业拆借、转贴现和转抵押借款三种方式。

(1)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短期或临时性借款,一般通过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它主要用来弥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某种突发因素所造成的暂时性资金流动性不足,使金融机构不用保持大量超额准备金的前提下,满足存款支付及汇兑、清算的需要。同业拆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成交;二是由资金经纪人作为中间人,买卖双方见面议价成交;三是通过代理银行进行拆借。

(2)贴现和转抵押。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时,也可以通过转贴现和转抵押的方式从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借入资金。贴现是票据持有者将未到期的票据交给银行,银行按票面金额扣除利息后付款给票据持有人的行为。在贴现过程中,银行垫付了资金,取得了未到期的票据,当银行需要资金时,可通过转贴现借入资金,即银行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银行或贴现机构,请求给予转贴现资金融通。转抵押是指银行将自己客户的抵押资产(包括不动产和动产)转抵押给其他银行以取得资金。银行有时也将自己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票据、债券和股票等)作为抵押品向其他银行取得借款。通过转贴现及转抵押,商业银行可以融通资金,最大限度地实现资金收益。

(二)金融市场借款法

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时,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金融债券等进行资金融通。

1.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商业银行发行的有到期日和利率、在到期日期前不予偿还但可以自由流通转让的大额存款凭证。它的期限一般为14天到1年,金额较大,美国为10万美元。第一张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美国花旗银行于1961年创造的,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存款、扩大资金来源。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兼有定期存款和有价证券的双重性质,是对银行传统存款业务的一大创新,是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筹措资金的主要途径。它使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更为主动,起到了稳定存款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资金状况,利用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活跃的二级市场及时买进或卖出,调节自己的资金组合。

2.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与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一样,都是银行所发行的有价证券,都可以通过市场发行或销售,为银行筹措资金。发行金融债券是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弥补流动性不足的常用手段,具有低成本、高稳定性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金融债券在到期之前一般不能兑换,自己能在市场上流通转让,因而筹措的资金的稳定性较高,能够有效解决银行资金来源不足和期限不匹配的矛盾。另一方面,金融债券的资信通常高于其他非金融机构债券,违约风险相对较小,所以金融债券的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减轻了银行的成本。与普通存款相比,金融债券无须缴纳准备金,不受利率限制,节约了银行资金成本。因此,金融债券是一种重要的负债工具,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防范流动性风险。

第五节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商业银行进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利率风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及业务的多元化,利率风险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利率的起伏波动直接改变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与收益,以及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资产的价值。在利率急剧变化时,商业银行往往会陷入经营困境,导致重大损失甚至破产。本节将系统地分析利率风险,并介绍传统和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模型,特别是如何通过这些模型规避利率风险,增大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一、利率风险的定义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利息量/本金×100%。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水平的变化主要是由货币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利率风险(Interest Rate Risk)通常是指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利率变动的影响体现在:利率的波动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利率发生波动时,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市场利率变动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也必然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净值的市场价值;利率变动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管理方式及创新发展能力。

案例11-1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

20世纪后期,美国利率市场化后,部分商业银行就曾遭遇过比较严重的利率风险。当时,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银行较为重视,银行将其视为影响盈利水平的主要约束条件。1979年10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FRB)宣布,货币政策的重点在于控制货币总量而不是稳定利率。随后不久,美国联邦储备体系(Federal Reserve System)放松了对商业银行负债利率的限制,利率的灵活性大大增加,银行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从而有很大程度的提高。1979年下半年至1980年,美国长短期金融工具的利率波动非常剧烈,使不少银行资产收益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小。波动性的加大,同时也使得对利率的预测更加困难。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究其实质,就是金融交易中资金定价机制的改革问题,也就是改革政府管制利率为交易双方自由协商定价的制度变迁过程。从理论上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社会投资和消费的市场传导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但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践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对商业银行来说,作为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利率风险主要有:再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选择权风险和基准利率风险四种表现形式。

(1)再定价风险也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它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到期日(就固定利率而言)与重新定价(就浮动利率而言)的实施时间差。由于可重新定价资产和负债数量与持续期的不匹配,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能给银行的收益和内在经济价值带来意外波动。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危机就是由重新定价风险引发的。

(2)收益曲线风险产生于收益曲线的斜率和形状的变化,以及人们根据现有收益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3)选择权风险,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支取存款,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变化,利率风险表现为选择权风险。

(4)基准利率风险是当其他重新定价条件相同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因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即收益利率和成本利率的调节机制不能完全匹配的情况,使净利息收入和现金流发生变动,产生利率风险。

三、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的度量方法和现代的度量方法。

(一)传统的度量方法

传统的利率风险度量方法包括:编制缺口分析报告、持续期分析等。

1.编制缺口分析报告

编制缺口分析报告是当前银行最常用的利率风险度量方法。缺口分析报告是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日常性的利率风险测量的主要方式。它能够大致反映出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

(1)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是指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

Gap=RSA-RSL

利率敏感性资金(Rate-sensitive Fund),即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金,指在一定期间(计划期)内展期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或负债。利率敏感性资金包括利率敏感性资产(Rate-sensitive Assets)和利率敏感性负债(Rate-sensitive Liabilities),其定价基础是可供选择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主要有优惠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等。

(2)缺口分析报告的编制方法。一般以某一时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依据,划分相应的计划期,并分别计算出各期的增量缺口、累积缺口等,见表11-4。

表11-4 缺口分析报告

续表

2.持续期分析

(1)持续期也称持久期,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F.R.麦克莱(Frederick R.Macaulay)于1936年提出这个概念。持续期是指固定收入金融工具的所有预期现金流量的加权平均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固定收益金融工具各期现金流量抵补最初投入的平均时间。

持续期的计算公式:

其中,D表示持续期;Ct表示t时的现金流;r表示到期收益率;Pv表示债券的现值;n表示债券的剩余期数;t表示收到现金流的时期。

例如,某固定收入债券的息票为每年8%,偿还期为3年,面值为1000美元。这项金融工具的实际收益率(市场利率)为9%,该债券的持续期为:

(2)持续期、利率变动与利率风险之间的关系。

在现值公式中两边对利率r求导数,经过适当变形可以得到持续期的另外表示形式

从而得到,

在公式中反映了债券价格的相对变化、持续期、利率相对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反映了金融工具的利率风险与持续期的关系。持续期越长,它对利率越敏感,利率风险就越大。

3.凸性(Convexity)

所谓凸性,指给定利率水平下,持续期估计的债券价格变动与实际价格变动之间的误差。持续期和凸性在一起能很好地解释债券的利率风险。

凸性弥补了持续期假设的债券价格的变化与利率变化呈线性比例关系的不合理性,反映了债券的利率弹性也会随利率变化而变化的事实,它与持续期的结合使用更能准确地反映利率风险状况,尤其是在利率变化较大时债券价格的变化。

(二)现代的度量方法

现代的利率风险度量方法有:动态收入模拟模型(情景分析和应力测试)、风险价值分析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1.动态收入模拟模型

动态收入模拟,是结合现有的数据和假设,计算现有资产负债表和预测的业务情景的利率风险,并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动态收入模型是运用计算机进行的一种动态前瞻的风险度量方式,往往作为软件包在市场上出售。一次完整的仿真过程经常需要几次仿真程序的运行才能完成。

(1)动态收入模拟模型的优点: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有利于对未来事件的预测与反应;如果将战略计划或利润指标与利率风险管理联系起来,运用动态收入模拟模型分析,可以增加前者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测量现有资产负债静态风险较现金缺口模型精确,这是由于仿真模型详细考察了现金流量的变化,所以能够准确反映现金流量时序的影响;最终结果容易理解和掌握。

(2)动态收入模拟模型的缺陷:可靠性依赖于数据的准确、假设的简洁一致以及操作者对银行情况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过度依赖经济计量分析,一旦金融市场结构变化或发生极端事件,方程式中所运用的估计参数失效,可能导致模型的彻底失败;成本较高,需要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银行业务人员共同的配合。

2.风险价值分析方法

风险价值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市场定量工具,是用来评价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市场风险的概念。风险价值按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按风险估价,指的就是在市场条件变化时银行证券组合交易账户、财产交易头寸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头寸等价值的变化。其具体度量值定义为在足够长的一个计划期内,在一种可能的市场条件变化之下市场价值变动的最大可能性。它是在市场正常波动情形下对资产组合可能损失的一种统计测度。

风险价值分析方法的缺陷是:风险价值分析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并假定情景并不会发生变化,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风险价值分析方法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假设条件有些与现实不符合;风险价值分析的概念虽然简单,但它的计算有时候非常复杂。

四、利率风险的管理

利率风险管理也称为利率风险免疫(Immunization),是指构建或重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组合方式,使当利率发生变化的时候,银行的收益至少不少于利率未发生变化时的收益,它是银行为了控制利率风险维持其净利息收入的稳定增长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策略方式。

(一)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管理利率风险

1.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及其运用

该模型指银行根据缺口分析报告和对未来利率的预期,适时地对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管理,以规避利率风险。若银行存在正缺口和资产敏感的情况下,如果利率上升,由于资产收入增加多于借入资金成本上升,银行净利息差扩大,其他条件不变,则银行净利息收入增加。反之则反是。

当预期市场利率上升的时候,银行应主动营造敏感性正缺口,这可以通过缩短资产到期日,延长负债到期日,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来实现。这样,当市场利率上升的时候能扩大净利息差额。

当预期市场利率下降的时候,银行应主动营造敏感性负缺口,这可以通过延长资产到期日,缩短负债到期日,减少利率敏感性资产,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来实现。这样,当市场利率下降的时候能扩大净利息差额。

表11-5 利率变动、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净利息收入的关系

2.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实施步骤

(1)选择划分银行的净利息差的计划期,半年或者一年期,以便加强管理。一般来说银行对外公布的数据为一年期敏感性数据。

(2)决定选择净利息差的目标水平,确定是要规避风险、稳定净利息差,还是要扩大净利息差。如果银行决定扩大净利息差,则需要正确地预测利率,即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国家的货币政策以及国际环境,对利率的走势进行预期。

(3)合理调配资产和负债,决定持有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的总额,以扩大净利息。

3.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局限性

(1)敏感性缺口分析的精确性值得怀疑。而敏感性缺口分析的精确性取决于计划期划分的长短,计划期越短结果越精确,但从实际操作上来说,计划期时间跨度太小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2)利率预测在现实中往往准确率不高,短期利率则更难加以预测。

(3)银行对敏感性缺口的控制欠缺灵活性。

(4)增加管理成本。银行为了调整敏感性缺口采取有竞争力的措施,会提高其隐含成本。

(5)未考虑到利率变动的两面性。一方面,利率波动影响资产产生的收入和负债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利率波动还会影响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而敏感性缺口模型并未考虑到后者。

(6)实践中,负债利率支付的变化一般快于资产利率收入的变化。

(二)利用持续期缺口模型管理利率风险

1.持续期缺口模型及其运用

当市场利率变动时,不仅仅是各项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收益与支出会发生变化,固定利率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也会不断变化。

持续期缺口管理就是银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的期限与结构,采取对银行净值有利的持续期缺口策略来规避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总体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暴露于利率风险的大小可以用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缺口来衡量。

一家银行的净值(NW)等于其资产价值(A)减去负债价值(L),即:

NW=A-L

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动时,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相应变动,从而使银行净值也发生变动,即:

ΔNW=ΔA-ΔL

持续期缺口管理的目的就是试图构造持续期零缺口,使得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相互抵消,从而保持银行净值不变,即实现银行净值对利率风险的“免疫”。

具体做法是:先计算出银行每笔资产和负债各自的持续期,然后以每笔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占总资产或总负债价值的比重为权数计算出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分别以DA和DL表示,则银行的资产负债持续期缺口(Duration Gap)应表示为:Dgap=DA-μDL

其中,μ=负债总额/资产总额,由于负债总是小于资产,所以μ<1。

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净资产价值的变动、市场利率的变动、持续期缺口之间的关系:

当持续期缺口为正值时,如果利率下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都会增加,但资产价值增加的幅度要大于负债价值增加的幅度,因而银行净值会增加;反之,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值相应减少。当持续期缺口为负值时,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值的影响正好相反。

只要持续期缺口不为零,那么利率变动必然会导致银行净值的变动,从而使银行面临着利率风险;并且可以证明持续期缺口的绝对值越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越大,因此,最稳妥的办法是调整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得持续期缺口为零。

表11-6 持续期缺口对银行净值的影响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利用持续期来分析银行利率风险的方法。假如一家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均以市场价值入账,单位为百万元)如表11-7所示,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利息按年计算。假如市场利率都全部上升了1%,此时银行会承担多大的利率风险?

(1)银行资产负债情况和每项资产负债的持续期。

表11-7 银行资产负债情况和每项资产负债的持续期

计算利率风险的步骤:

首先,计算每笔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

D(商业贷款)

同理,可以计算出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和持续期缺口。

其次,计算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及持续期缺口。

DL

DGap

最后,计算该银行在利率变动后的净值变动:

ΔNW=

由此可以看出,银行在利率上升1%后能承担市场价值减少129.09万元的风险。

(2)市场利率变化后的情况。

表11-8 市场利率变化(假设上升1%)后的银行资产负债表

据此,可以计算出市场利率提高1%后,持续期缺口:

DA=2.86(年);DL=1.59(年);DGap=1.36(年)

(3)为了使银行市场净值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特别是利率上升的影响,该银行可以采取免疫的策略,使得持续期缺口为零。银行可以通过缩减资产的加权平均持续期或者增加负债的加权平均持续期来实现。

2.持续期缺口模型的实施

一些大的银行或者比较富有冒险精神的ALCO并不单单是利用持续期缺口模型进行风险规避(DGap=0),它们可能会利用持续期模型,使股东权益最大化。

表11-9 ALCO的管理实施行为

3.持续期缺口模型的缺陷

商业银行某些资产和负债项目的持续期计算较为困难。客户如果提前归还贷款,会扭曲预期现金流量,而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现金流量则更难以准确确定。

很难控制商业银行的持续期缺口为零。计算银行资产和负债类组合的持续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除了零息票证券,一次性付息贷款和国库券之类的金融工具的持续期等于它们的到期日,其他证券的持续期小于它们的到期日,因此计算量非常之大。而对这些资产和负债的调整也是有所限制的。

持续期缺口模型假设利率是稳定的,但在现实中利率的波动却是非常频繁的。

(三)利用金融衍生品管理利率风险

除了运用传统的敏感性资金缺口和持续期缺口模型管理利率风险外,金融衍生品等现代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互换、利率期权以及以利率期权为基础的工具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远期利率协议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FRA)是指交易双方在签订协议时商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照规定的货币、金额、期限和利率进行交割的一种协议。

远期利率协议实际上是一种利率的远期合同,是防范将来利率波动而预先固定远期利率的金融工具。

交易的名义买方是为了避免利率上升所带来的风险,希望现在就确定将来的利率,锁定未来的借款成本;名义卖方则是为了避免利率下跌所带来的风险,希望资产不要因为利率下跌而遭受损失。所以,远期利率协议的名义买方是防止利率上升的一方,名义卖方是防止利率下跌的一方。

2.利率期货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利率期货合约(Interest Rate Future)是标的资产价格仅依赖于利率水平的期货合约。

对冲利率风险暴露比对冲商品的风险暴露更复杂。希望对冲利率风险暴露的公司不仅要确定它所要求对冲的期限,同时还必须确定它暴露于利率风险的期限,寻找合适的利率期货合约以获得相应的对冲。最常见的标的资产是美国国库券、中期国债、长期国债以及欧洲美元等。

利用利率期货合约规避利率风险,就是买卖规定数量的固定收入有价证券的标的资产期货。

利率期货的应用:对冲利率风险,这是它的主要用途;制造组合工具,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率;调整投资组合中的期限;改变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分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风险的宏观管理等。

3.互换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互换(Swap)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照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彼此交换一系列款项支付的金融交易。

互换又分为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通常在利率风险管理中采用后者。

利率互换有降低双方风险和成本低等优点,而且互换是表外业务,一般期初或到期日都没有实际本金的交换,所以没有资本金要求。

利率互换对银行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够降低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的筹资成本,保持流动性。

4.利率期权和以利率期权为基础的工具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当银行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要借入资金,可以购买看涨期权合约,如果到期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合约中规定的协议利率,则银行就可以执行这份期权合约,按照协议利率借入资金,从而避免了由于利率上升带来的风险。如果到时候市场利率水平低于合约中规定的协议利率,则银行可以放弃这份合约,而按市场利率借入资金。

反之,当银行要在未来某一时间贷出资金,则可以买入看跌期权合约,其操作方法与上面所述相反。到时候如市场利率高于协议利率,可不执行合约;如市场利率低于协议利率,就可以执行合约,从而保证其投资收益不低于协议利率。

第六节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

自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汇率波动再无上下限限制,波动频繁,变化无常,一种国际货币经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剧烈波动,这大大增加了外汇银行的汇率风险。因此,加强汇率风险的管理是所有从事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必须面对并加以重视解决的问题。

一、外汇风险的定义

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即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收付款项、资产与负债业务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从事涉外贸易、投资和借贷活动的主体,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和债权债务。汇率的波动将会给外汇持有者或运用者的未来现金流量带来不确定性,有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外汇风险通常指的是汇率波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二、外汇风险的分类

1.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又称折算风险(Translation Risk),是指跨国公司为了编制统一的财务报表,将以外币表示的财务报表用母公司的货币进行折算或合并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账面上的损益差异。

会计风险的特点是:发生折算风险时,用外币计量的项目(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发生额必须按本国货币重新表述,且必须按母公司所在国的会计规定进行。公司在报告时,为了把原来用外币计量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合并到本国货币账户内,必须把上述用外币计量的项目的发生额按本国货币重新表述,亦称折算的重新表述,它必须按母公司所在国政府或公司自己确立的规定进行。

假设,我国某合资企业以美元为记账货币。年初该企业有4万英镑存款,英镑/美元的汇率为1.83,在财务报表中折算为7.32万美元。年底该公司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英镑/美元的汇率为1.50,该笔英镑存款经重新折算仅为6万美元,账面价值减少了1.32万美元。

2.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在计划中、进行中或已经完成的外币计价的业务交易中,汇率波动使交易者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交易风险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买卖风险和交易结算风险。买卖风险是由于进行外币买卖产生的外汇风险。以外汇买卖为基本业务的外汇银行负担的主要是这种风险,银行以外的企业在以外币进行借贷以及伴随借贷而进行外汇交易时,也要发生同样的风险。也就是说,外汇买卖风险是以买进或卖出外汇,将来又必须反过来卖出或买进外汇作为前提而产生的。外汇交易的结算风险是指在外汇交易中,如果外汇交易者支付了应该支付的货币而没有同时获得应该获得的货币,那么外汇交易者就会面临汇率变动或者失去应得货币的损失,外汇交易的结算风险发生在外汇交易的最后清算支付过程中,即使这种结算风险的产生时间很短,也可能对外汇交易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交易风险的特点是:具有要么损失、要么获益的或然性,即依一定条件可互相转嫁。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又称为经营风险(Operating Risk),是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可能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盈余能力与现金流量变化的一种潜在风险。

经济风险的特点是:①它带有主观意识。因为它取决于在一定时期内公司预测未来现金流动量的能力,而公司预测能力是千差万别的。②它不包括预测的汇率变动。因为公司管理当局或广大投资者在评价预期收益或市场价值时,已把预期汇率变动考虑进去了。③其影响比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大。因为这种风险不仅会影响到公司在国内的经济行为和效益,而且会影响到在国外的经营和投资效益。

三、外汇风险的评估与度量

(一)交易风险评估

1.银行外汇买卖风险的评估与度量

银行承担的外汇风险主要是外汇买卖风险。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买卖,一种是代客进行外汇买卖,充当中介,赚取买卖价差和手续费收入;另一种是银行的自行外汇买卖。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进行买卖,银行在某种货币上的买进和卖出很可能出现金额和期限的不匹配,持有该种货币的多头或空头头寸。这种敞口头寸,就是受险部分,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原则上银行应当每天轧平所有的缺口头寸,避免不必要的外汇风险,保证赚取无风险的买卖价差收入。但是银行每日的外汇交易非常频繁,买卖的货币种类和期限非常多,轧平所有头寸不但要承担大量的交易成本,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银行的经营管理实务中,通常的做法是限定风险的大小,把风险控制在可承担的范围之内。常用的限额管理包括缺口头寸限额、盈亏限额等。这些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相应风险评估方式基础之上的。

缺口限额管理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为了管理外汇缺口头寸,银行建立了外汇交易记录表,按照每种货币合约到期日记录每笔交易的外汇流量,这些头寸按币种和期限列示。如果在每一个到期日,所有货币的外汇交易记录表上,买卖金额正好相等,不管汇率发生什么变化,银行没有任何资金损失,不存在汇率风险。如果某一种货币的交易记录表中,存在着金额或者期限的不匹配,银行就承担了外汇风险。

VaR是更为复杂的评估方法。VaR指受险价值,是数量化市场风险的重要量度工具。该方法估计经过已知时间间隔,资产组合价值可能减少的幅度及发生的可能性,被广泛用于评估不利的市场因素变化对资产组合价值所造成的影响。VaR的一般定义是已知头寸或组合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损失。VaR方法的关键在于对市场因素(汇率)变动的概率分布的估计,最常用的方法是Risk Metrics法。该方法假定金融资产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只需要价格波动率的估计就可以把受市场因素不同程度影响,以及受不同市场因素影响的金融资产的受险程度,以同样的货币单位来度量,从而加总衡量综合风险。

2.交易结算风险的评估与度量

对银行来说,交易结算风险是计划中或进行中交易因汇率变动可能产生的损失。这些交易将会引致未来的外汇现金流量,包括已经登录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外币计价资产和负债,已签订的外币计价的合约,以及计划中尚未成立的外币计价合约。计划中的合约又包括:有义务保证在未来几个月内有效的价目表,但未来销售量尚未确定;参与外币计价的投标,这种或有风险取决于是否取得所投标的合约;每日盯市调整(Mark to Market)期货保证金,金额的大小取决于未来期货合约的市场价格等。这些现金流量的组成是以不同货币计价的,银行不可能始终准确地预测未来汇率的波动,但银行至少能测定外汇波动的风险暴露,并采取合适的手段减少这种暴露。

为了扩展交易结算风险分析,银行应当对未来不确定但很可能发生的外汇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估计,把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将导致外汇风险暴露的交易全都包括进来。具体包括未来应收应付利息、销售、采购等。然后再将这些项目按照不同的货币加总,计算银行的净外汇交易结算风险头寸。

为了有效管理交易结算风险,银行不但需要知道总的风险头寸,还应将这些头寸按照不同的期限加以分别列示,以便采取恰当的管理手段,例如进行相应期限的远期交易。资金流量规划(Fund Flow Mapping)方法根据每日、周、月或季度为标准汇编外汇风险报告,分列显示各个期间的外汇风险头寸。银行的预计和合理规划的能力在此显得非常重要,这种能力决定了对未来计划中或预期的交易可能产生的外汇流量的估计的可靠性,以及对未来外汇资金流量规划可延伸的时间跨度。根据现金流量规划编制的外汇风险头寸报告管理和控制交易风险非常有用。

(二)经济风险的评估与度量

对经济风险的正确评估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对银行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效的评估要求银行经理人员和销售人员非常熟悉市场情况,知道哪一种货币是决定价格的币种,了解价格变动对销售数量的影响。评估的好坏与银行预测汇率的能力也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精确预测未来汇率变动的时间与幅度相当困难。银行通常根据对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和变动方向的大致估计,调整银行的经营战略,减少受汇率变动影响的业务规划,甚至退出经济风险过大的市场。这种具体的经营战略与经济风险管理战略的平衡取决于成本收益的分析和银行的管理能力。

银行较常用的另一种敏感性分析方法是回归分析法。这种方法利用已有的公司绩效变量(通常为现金流量和股票价格)和汇率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定银行的经济风险。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客观性,只用历史数据来估计银行现金流量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相对来说,收益和成本敏感性分析要求银行管理人员做出许多主观的估计,这种估计有可能过度依赖于管理人员的个人看法。然而回归分析也有自身的缺陷,其不足之处在于,历史数据未必可以反映未来。这种测定的有效性也是有限的,但是毕竟为银行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三)会计风险的评估与度量

由于银行的外币资产、负债、收益和支出等都需要按照一定的会计准则将其折算为本国货币来表示,在折算过程中必然会暴露出货币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并不是会计折算给银行带来了外汇风险,而是各国通过制定有关外币折算的会计准则,要求银行将潜在的外汇风险反映在其会计报表中,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银行的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所以,外币折算的会计方法本身就是评估银行会计风险的方法。各国的外币折算制度和管理有所不同,从而计算出的会计风险也会有所差异。

外币会计报表折算方法可以分为单一汇率法和多种汇率法两种:前者主要以现行汇率对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折算,所以又称为现行汇率法;后者指以不同汇率分别对会计报表有关项目进行折算,具体又进一步分为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货币与非货币项目法以及时态法。

四、外汇风险管理方法

(一)交易风险管理方法

1.银行外汇买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主要采用编制报告法、限额控制法、VaR法等。

通常来说汇率风险的报告采取较为简单直接的方式,只需记录现货与远期市场的各种货币头寸。

限额控制法是交易者为汇率风险设置一个额度限制,然后就实时监测汇率市场的变化,或只监视每日的收盘情况。限额控制包括:①即期外汇头寸限额:这种限额一般根据交易货币的稳定性、交易的难易程度、相关业务的交易量而定。②掉期外汇买卖限额:由于掉期汇价受到该两种货币同业拆放利率的影响,故在制定限额时,必须考虑到该种货币利率的稳定性,远期期限越长,风险越大。同时,还应制定不匹配远期外汇买卖限额。③敞口头寸限额:敞口头寸也称为缺口头寸,指没有及时抵补形成的某种货币多头或者空头。敞口头寸限额一般需要规定相应的时间和金额。④止损点限额:止损点限额是银行对交易人员建立外汇头寸后,面对汇率风险引起的外汇损失的限制,是银行对最高损失的容忍程度,而这种容忍程度主要取决于银行对外汇业务的进取程度和对外汇业务收益的期望值。在市场中的参与程度越高,期望收益越高,愿意承担的风险就越大。

当限额被突破的时候,银行也可以利用远期、掉期、期权、期货等市场工具进行对冲。

也有一些外汇交易活跃的银行开始对VaR方法发生兴趣,逐渐在外汇风险管理中使用这种方法。但额度控制仍然是外汇交易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它对所交易的币种的现货和远期都设置限制。许多商业银行对汇率风险暴露头寸所设置的限制以经验或主观判断为基础,然而也有一些银行在尝试着利用类似于利率风险管理模型的方法,以使决策更加客观。

无论是采用模型还是根据经验对汇率风险暴露头寸设置限制,一般都需要对汇率变化所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模拟。在模拟时,既可以设想一个汇率的变化范围,也可以利用历史数据中最大的汇率变化来模拟最坏的情况(压力测试),或者利用历史数据估计扰动的分布。在后一情况下,需要考虑标准差。近年来,在为单个币种或多种相关货币集合的风险暴露设置限制时,许多银行也将各币种间的“协变化”(Covariabilty)考虑在内。

2.交易结算风险管理

对一般企业而言,外汇头寸往往没有银行那么复杂,而且可以通过金融市场以外的措施对风险加以管理。对交易风险,企业可以采用选择计价货币、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提前与滞后应收应付账款、配对管理、国际信贷法、投保货币风险等方法避免或转移外汇风险头寸。如果这些方法不能全部消除企业的外汇头寸,企业还可以在货币市场上主动创造相反的头寸,或采用现成的金融市场合约对冲相应的风险,例如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货和期权合约、货币互换合约等。

选择货币法:在选择合同货币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选择可自由兑换货币,便于根据汇率变化的趋势,随时在外汇市场上兑换交易,转移货币的汇率风险;争取使用本国货币作为合同货币,清偿时不发生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将汇率风险转由交易对方承担,消除外汇风险的来源;出口、借贷资本输出争取使用硬币,进口、借贷资本输入争取使用软币,将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推给交易对方。

加列货币保值条款:货币保值是指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为用所选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收付。通常采用的货币保值条款主要是“一揽子”货币保值条款。

提前与滞后政策:提前与滞后政策是按未来货币变动的预期调整收进应收账款与支付应付账款的时间,以减少外汇风险的技术。其一般原则是,对预计将贬值的货币加快资金收取,拖延资金支付;相反,在预测外汇汇率将上升时,延期收取外汇债权,提前支付外汇债务。

配对管理:配对管理可分为自然配对与平行配对两种:前者是指将某种特定的外币收入用于该种货币的支出;后者则是以收入与支出不是用同一币种为其特征的,但这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通常是固定的或呈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如欧洲货币体系的各国货币。

国际信贷法:国际信贷法是指在中长期国际支付中,企业利用福费廷、出口信贷、保付代理等形式,在获得资金融通的同时冲销或转嫁外汇风险。

投保货币风险: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对某些外汇风险提供保险服务,当保险标的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时,由保险公司给予适当赔偿。

借款与投资:借款法用于有未来外汇收入的场合。出口商在签订合同之后,可向银行借入一笔与未来外汇收入相同币种、金额和期限的款项,在现汇市场上换成本币,到期用出口收入的外汇偿还借款,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投资法用于有未来外汇支出的场合,进口商在签订合同之后,可在现汇市场上买入与将要支付的外汇币种、金额相同的外汇,将其投放于短期资金市场,例如购买国库券、商业票据、大额存单等,其投资期限与未来外汇支出的期限相同。投资法要占用企业的大量流动资金,企业也可以从银行借入相同期限的本币贷款用于投资。到结算日,投资到期,用收回的外汇支付货款,同时偿还银行的本币贷款。

除上述方法外,管理风险还可以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如远期外汇交易、择期远期外汇交易、货币期货、货币期权、掉期外汇交易、货币互换等方法。

(二)经济风险管理

经济风险是衡量银行未来现金流量对潜在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其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隔离这种影响。经济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考虑汇率变动的影响期间。如果汇率变动仅仅是暂时的,为此对银行经营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很可能使管理风险的成本大于可能带来的收益,因此没有什么必要。如果这种变动是持久的,对银行的影响也将是持久的,则相应的经营调整是必要的。第二步,银行需要决定经济风险管理的政策。这种政策取决于现金流量与其变动的性质,以及管理人员对风险的态度。如果根据所预测的汇率变动时间、方向和幅度,可以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变动将有利于银行,管理人员大可不必采取行动。然而,正如我们所知,对汇率走势的预测通常或至少经常是不精确的,这样置之不理要冒很大的风险。

对风险厌恶型的管理人员来说,合理的管理是消极的防御性政策,尽量降低汇率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即使这种影响可能给银行带来好处。对风险喜好型的管理人员来说,希望采取主动的进攻性政策,积极地根据预测调整经营主动建立头寸。由于对汇率预测的不可靠性,这种政策带有较多的投机性,可能将银行置于难以承担的风险境地。此外,根据汇率预测调整银行经营,通常不具有市场的流动性。因此,经济风险的管理原则应当是尽可能降低汇率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三)会计风险管理方法

1.风险对冲法

风险对冲法通过金融市场操作,利用外汇合约的盈亏来冲销折算盈亏。但是这种方法有许多的缺陷。首先,在签订外汇合约时,折算风险头寸是未知的,远期或期货合约的避险金额很可能不同于折算风险暴露。其次,风险对冲法实际上是用实现的外汇合约盈亏冲抵未实现的账面折算盈亏,而外汇合约的这种盈亏要计入应税所得,折算盈亏通常并不纳入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视各国法规而异。由于税收差异的存在,金融市场风险对冲操作并未有效降低商业银行的实际风险。

2.资产负债表中性化方法

资产负债表中性化方法要求商业银行调整资产和负债,使得以各种功能货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的数额相等,折算风险头寸(即会计报表折算差额,等于受险资产与受险负债之差)为零。这样,无论汇率将怎样变动,也不会带来会计折算上的损失。[1]

五、汇率预测方法

汇率预测是外汇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以外汇业务为主营业务之一的银行来说,可以根据对汇率走势的预测,积极创造外汇头寸,或是保持将对己有利的已有头寸。对在外汇风险管理中持积极的进攻性政策的一般企业来说,也可以通过对汇率的预测积极调整经营结构,或是在外汇市场上创造外汇头寸,使未来的汇率变动有利于未来现金流量的增加。

(一)基本因素分析方法

1.国际收支学说

国际收支学说认为,外汇汇率是由外汇供求决定的,而外汇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是经常账户收支差额等于资本账户差额。国内外国民收入、价格水平、利率以及人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等因素正是通过影响进出口及国际资本流动,进而影响国际收支均衡与均衡汇率水平。

2.资产市场学说

资产市场学说是在国际资本流动获得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特别重视金融资本市场均衡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在各国资产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条件下,均衡汇率就是两国资产市场供求存量保持均衡时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这是资产市场说的基本思想。

资产市场说又可分为国际货币主义汇率模型、汇率超调模型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

(二)汇率预测的技术分析方法

技术分析是以市场行为的图形、图表、形态、指标为手段,使用数学、统计学原理研究市场行为的价格预测方法。所谓的市场行为是指市场价格、成交量和未平仓量,其中以市场价格尤为重要,技术分析也以价格分析为主。技术分析包括图形分析和趋势分析两个部分。图形分析是分析过去的价格等交易资料,试图寻找未来可能重复发生的价格形态。趋势分析是根据过去的价格等交易资料进行数学分析,试图发现隐藏在价格走势之下的根本趋势。

(三)根据市场汇率预测

1.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通货膨胀意味着国内物价上涨,而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物价的上涨意味着该国货币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紧密联系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使该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将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的下跌。因此,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导致其对外价值的下降。购买力平价理论是解释这种机制的代表性学说。在国际间“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的假设下,国际间贸易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是一样的。

其中,E为汇率,是以本国货币H表示的一单位外国货币F的价格,Ph和Pf分别代表本国和外国的一般物价水平。这就是购买力平价的绝对形式,说明在某一时点汇率的决定。购买力平价的相对形式说明的是在两个时点内汇率的变动取决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比例。

下标1和0分别表示相应变量的当期和基期水平,ih和if分别代表本国和外国相应期间的通货膨胀率。购买力平价的相对形式避开了一价定律的严格假设,更富有实际的意义,揭示了货币的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其对外贬值的规律。根据这一关系,投资者可以通过未来各国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来预测汇率的变动。

2.费雪效应

费雪效应的基本思想是,每种货币的实际利率应当相同,名义利率反映的是两国预期通货膨胀率差额。与购买力平价理论一样,费雪效应也依赖于套利活动,使国际间的实际收益相等。如果一国的预期收益大于另一国,则资本将由收益较低国家流向收益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资本流动障碍和政府干预的话,这一套利过程将持续到预期实际收益相等为止。

国际费雪效应把费雪效应与汇率变化联系起来,说明利率的差异应反映即期汇率的预期变化。这一平价条件是从购买力平价和一般性的费雪效应推导而来的。购买力平价解释的是通胀差异会被汇率变化所抵消,费雪效应要求名义利率也要反映预期通货膨胀的差异,因此,本国通胀率的上升会伴随着本国货币的贬值,以及本国名义利率相对于外国的上升。

3.利率平价

外汇市场的抵补套利活动使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异等于两国之间的名义利率差,即利率平价。

第七节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从广义来看,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大体可以概括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长期以来,金融界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与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对操作风险及其管理认识不足,在巴塞尔协议的推动下,人们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达成了共识,随着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的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也进入综合风险管理框架。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一直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对操作风险的界定存在争议,不同的内涵和种类的界定,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内外对操作风险有代表性的定义如表11-10所示。

表11-10 国内外的操作风险定义

续表

从表11-10可见,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基本是从操作风险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进行界定的。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突出强调了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线。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充分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含义,但没有完全考虑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发展要求,忽略了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失误和态度、内部和外部金融案件等给银行带来声誉下降的间接损失。

二、操作风险的分类

操作风险作为有别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独立的银行风险种类得到普遍认同。准确把握操作风险的类型和特点是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重要前提之一,便于区分一个机构操作风险与其他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异同。

操作风险从总的来源上可以分为五类:①组织,主要来源于管理层变动、项目管理、企业文化和交流、职责划分和业务规划的连续性;②政策、程序,来源于支付清算程序的不完善,对内部规章制度或外部监管不遵守,产品或客户交易的失败;③科技,来源于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缺陷,或者来源于网络、电子通信、信息技术保障部门的失灵;④人的因素,来源于雇员和雇主的失误、利益冲突和内部欺诈行为;⑤外部因素,来源于外部主体对本公司的欺诈和诉讼,缺乏对本公司及其代表的财产保障。

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在《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良好做法》中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种事件类型:①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行为,例如内部人员虚报头寸,在职员的账户上进行内部交易等;②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反法律的行为,例如抢劫、伪造、开具空头支票以及黑客行为对计算机系统的损坏;③雇佣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例如,工人赔偿要求、违反雇员的健康安全规定、有组织的罢工以及各种应对顾客负有的责任;④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例如滥用客户的秘密信息、银行账户上的不正确的交易行为、洗钱、销售未授权的产品等;⑤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例如恐怖事件、地震、火灾、洪灾等;⑥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业务的意外中断或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⑦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交易失败、过程管理出错、与合作伙伴、卖方的合作失败,例如交易输入数据错误、间接的管理失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合作伙伴的不当操作以及卖方纠纷等。

同时,巴塞尔委员会按照损失事件发生的业务部门,来对损失事件进行分类。巴塞尔委员会划分的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包括:①公司财务:合并与收购、股份承销、资产证券化、首次公开上市发行、政府债券和高收益债券等;②交易与销售:固定收益债券、股权、商品期货、信用产品、只有头寸证券、租赁与赎回、经纪、债务;③零售银行业务:零售的存贷款业务、私人的存贷款业务、委托理财、投资建议;④商业银行业务:项目融资、房地产、出口融资、交易融资、代收账款、租赁、担保、贷款;⑤支付与清算:支付、转账、清算;⑥代理服务:契约、存款收据、证券借贷、发行和支付代理;⑦资产管理:可自由支配的资金管理和不可自由支配的资金管理;⑧零售经纪:零售的经纪执行以及其他服务。矩阵式的操作风险类型如表11-11所示。

表11-11 操作风险按业务部门划分的类型

依据我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分类,按照损失事件划分,形成以下种类,见表11-12和表11-13。

表11-12 根据《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操作风险的分类表

表11-13 根据《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对操作风险的重大风险事件分类

综上所述,操作风险的分类主要是以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情况为基础分类的,以便于运用工具和方法对损失进行计量、预警和控制。

表11-14 国内外操作风险事件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三、操作风险的特征

操作风险大部分内生于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覆盖面大,不易区分和界定。

1.内生性

操作风险的内生性是指多数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活动中,可以说是一种内部各层次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且大多与银行独特的内部风险管理环境有关。同时,操作风险的内生性决定了风险来源或种类的多样性,操作风险在实践中可以转化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这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2.灾难风险多为外生风险

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引起的外生操作风险具有低频高损的特点,使操作风险在分布上呈现出肥尾的非对称特征。

3.风险诱因与风险损失相关性复杂

风险诱因复杂,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及由其可能导致的损失规模、频率之间相关关系复杂,所以在管理流程中非常小的疏忽就会把操作风险遗漏在管理框架之外,增加了管理难度。

4.风险与收益的对应关系不明显

银行因承担操作风险而获得的额外收益不明显或不显现;风险控制技术的使用受到成本支出和资本金的约束;管理中应注重降低操作风险和增加管理成本之间的平衡。

5.风险不易分散

操作风险很难通过其自身机构内部来对冲和分散风险。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

操作风险识别是管理流程的开始,是后续度量、控制、监测、报告等环节的基础。操作风险识别一般包括以下步骤:明确主要业务和重点环节、识别操作风险系统整体特征、识别关键风险诱因、确定风险事件、选择关键风险指标、确定风险暴露(风险损失)六个步骤,其中的关键步骤即识别操作风险系统整体特征、选择关键风险指标、确定风险暴露的特征和程度,如图11-6所示。

图11-6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步骤

1.明确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类别

有利于识别各项业务中的特定风险,避免将属于不同类别的风险归为同一风险,或者是在不同时间将同一种风险确认为不同的风险或将不同的风险确认为同类风险。在各类业务中界定操作风险内涵、特征和种类。

2.操作风险系统特征的识别

操作风险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系统特征的识别是采取控制技术的基础。李雅普诺夫指数(Lyapunov)证明操作风险系统具有混沌特征,短期可以预测并控制。

3.关键风险诱因的识别

在确定操作风险事件时要考虑引发操作风险的原因,但每一种操作风险的诱因都很复杂,每一个诱因又会引发几种不同的操作风险,如果对所有业务线条上所有类型的操作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要建立一个复杂的相关阵,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实的方法是识别重要影响因素,即关键诱因,将关键风险诱因与操作风险的相关性相结合,分析不同的诱因对不同类型操作风险带来的影响,如果相同的风险诱因使几类操作风险发生同方向变化,则认为这几类操作风险具有相关性。由此,建立操作风险诱因与操作风险事件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

4.风险事件确定

在识别关键风险诱因的基础上,确定商业银行业务活动中各业务种类及业务环节的易发操作风险事件。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会使商业银行风险事件的集中程度和特征有所区别,对风险事件的确认是建立操作风险关键指标体系的基础。

5.关键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确定操作风险诱因和操作风险事件基础上,构建关键风险指标体系,描述风险事件特征。通过定期(或连续)采集指标值并对指标值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重大风险诱因和新的操作风险事件表现形势。通过实施该步骤,提供一个操作风险识别的通用标准。

6.操作风险暴露的确定

各级银行机构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根据操作风险指标体系确认具体的风险类别,描述风险损失特征,分析风险事件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是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以及事件的深层次原因。风险暴露的结果主要包括承担法律责任、资产损失、核销、监管和税务处罚以及偿还、赔偿等财务影响以及非财务方面的潜在影响。

五、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一)操作风险度量方法体系

图11-7 操作风险度量方法体系

(二)操作风险的定性评估

1.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

自我评估是通过调查问卷、系统性的检查或公开讨论的方式,评估是否符合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找出内部操作风险的强势和弱点。这主要针对可能产生操作风险的内部因素(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分别监察,获取有关风险重要程度、控制效果、可能发生后果的信息,从而了解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2.风险图(Risk Mapping)

设计风险图,首先根据情景分析或损失数据库的资料,按操作风险的原因分类,如人员风险、技术风险、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等,并在每类风险下确定次级的风险种类,然后评估每类风险的大小、每个业务种类中的重要性,现在已有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最后按评估结果排列各种风险,以便有效管理。

3.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s,KRIs)

风险指标法主要是由业务主管或风险主管制定各个业务种类代表操作风险的指标,如交易失败的次数、人员周转率、损失频率或严重性、资产额、业务交易量、防火墙的破坏等,来监督日常操作的表现。例如一家投资银行评估风险人员,可以按前台、中台和后台分别测量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一旦发现问题,按照严重程度及时上报高级管理层。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是不能区分各个业务种类的操作风险差异。

4.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

情景分析就是就某一主体或某一主题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概括地说,情景分析的整个过程是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研究主体或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多种交叉情景分析和预测各种可能前景。

(三)操作风险的定量度量

1.由上至下法(Top-down Approaches)

由上至下法着眼点在于总体的目标(例如净收入、净资产),然后考虑风险因素和损失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这一类的模型包括证券因素模型、收入模型、开支模型、操作杠杆模型、情景分析、风险概括模型。

这些方法运用的一般步骤是:①确定目标变量;②确定可以影响目标变量的因素和事件;③建立模型,反映目标变量和因素、事件的关系;④计算变量的方差,将其中不能被外部因素解释的部分或者能被风险因素解释的部分作为操作风险。

2.由下至上法(Bottom-up Approaches)

自下而上的方法首先考虑企业运转的一些基本要素(例如资产、负债、重要的经营过程、重要的资源等),然后考虑这些因素的潜在变化可能会对目标变量(以市场方式标价的资产价值、净收入等)带来怎样的影响。模型中一般使用风险因素或特定的损失事件来代表潜在的变化。经常使用的自下而上的模型包括资产负债管理、市场因素模型、精算损失模型、随机模型、操作方差、压力测试、操作清单等。

建立一个由下至上模型的步骤包括:①确定目标变量,一般为损益值、成本、净资产价值。②确定一些重要的过程和资源或者一些重要的资产和负债。在此过程中,需要牢记:往往大部分的风险蕴涵在很少的几个重要过程和资源中。③将这些过程和资源映射到一系列我们已经掌握了历史数据的风险因素和损失事件。④模拟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风险因素和损失事件的可能变化,同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和事件之间的依赖关系。对它们的统计分布,可以使用参数估计,也可以使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⑤使用模拟得出的分布和前面使用的映射关系,给出对目标变量的可能影响。

3.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推行的度量方法

(1)基本指标法(The Basic Indicator Approach,BIA)。采用基本指标法,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应等于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上一个固定比例(用α表示)。资本计算公式如下:KBIA=GI×a

其中,KBIA=基本指标法需要的资本,GI=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α=15%,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将行业范围的监管资本要求与行业范围的指标联系起来。

总收入定义为: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这种计算方法旨在:①反映所有准备(例如,未付利息的准备)的总额。②不包括银行账户上出售证券实现的利润(或损失)。③不包括特殊项目以及保险收入。

(2)标准法(The Standardised Approach,SA)。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的简单加总。总资本要求如下所示:

KTSA=∑(GI1-8×β1-8)

其中:KTSA=用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GI1-8=按基本指标法的定义,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过去三年的年均总收入;β1-8=由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数,建立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的总收入与资本要求之间的联系。β值详见表11-15。

表11-15 8个产品线的β值

(3)高级计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AMA)。高级计量法,是指银行用定量和定性标准,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使用高级计量法应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鉴于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处于不断演进之中,巴塞尔委员会不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模型。高级计量法主要包括:内部衡量法(IMA);损失分布法(LDA);极值原理法(EVT);贝叶斯网络法(BBN);记分卡法(SCA)。

六、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中的灾难性损失是极少出现的,量化度量方法会考虑极端情况。实际管理中可采取缓释技术。风险控制阶段对缓释的选择状况如图11-8所示。

图11-8 风险控制—缓释阶段的选择

操作风险缓释技术是指商业银行根据操作风险识别度量的结果,结合银行发展战略、业务规模与复杂性,通过采取业务外包、保险等一系列缓释方法,对操作风险进行转移、分散、规避,以降低操作风险带来的损失。

(一)操作风险的业务外包(BPO)技术

1.业务外包(BPO)的含义

C.K.Prahalad &Gary Hame(1990)在其著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指出:BPO是指企业将一些非核心、次要的或辅助性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企业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利用它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而自身仅专注于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

BPO作为服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刚刚起步,中国商务部对服务外包的定义为:“服务外包业务系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究、基础技术平台整合和管理整合)等。”

金融领域的BPO是BPO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部分。2005 年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服务外包》,指出金融服务外包的含义及类型;金融服务外包是指“被监管者将部分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本应由自己从事的业务利用第二方——既可以是被监管者集团内部的附属子公司,也可以是集团外的公司来完成”。巴塞尔委员会同时对金融服务外包监管提供指引。对金融服务外包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通过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其核心理念是“做你做得最好的,其余的让别人去做”。

BPO适合蕴涵操作风险的部分业务;将业务外包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可以转嫁风险,是操作风险控制中重要的缓释技术之一。

2.BPO模式涉及的操作风险业务种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服务业呈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加快,后台业务分工细化的趋势,使得后台业务不断被独立出来,外包服务规模不断扩大。BPO涉及银行业务类型众多,分布于各种对外业务及对内业务中。蕴涵操作风险的具体业务内容如表11-16所示。

表11-16 BPO涉及的操作风险业务种类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2003年电子商务和发展报告》整理。

2005年,中国银监会允许金融机构把某些业务流程外包。2006年10月,中国银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对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管理做出相关规定。由此,中国金融外包逐步走入支付系统、银行卡、后勤保障、呼叫中心、保险后援中心等领域。目前,中国外包产业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9%。商务部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要“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目标,于2008年启动加快服务外包业发展工程,力争到2010年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出口在2005年9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中国BPO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业务发展条件良好,有利于BPO业务的长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业务外包在操作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外包业务在转嫁操作风险的同时,也会引发新的操作风险。

表11-17 金融服务业BPO引发的操作风险

由于外包涉及的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它不是管理的结束,而是新的管理的开始。在金融领域,管理的对象更为复杂,因此加大了管理的难度;风险因素及种类更多,因此也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经济全球化时代,追求低成本、高回报是最基本的商业操作规则,将非主流或不擅长的业务外包给服务供应商,已经成为一个竞争利器。实行业务外包既有利于降低成本,又有助于推动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金融服务外包的普及和深入,改变了金融机构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及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以及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好处,全力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二)操作风险的保险技术

1.操作风险保险的作用机理

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异常损失(Catastrophe Loss),虽然发生概率极小,但一旦发生损失巨大。银行通常通过压力测试和情境模拟等手段予以关注;并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将部分损失转移出去。在操作风险管理中,保险的作用机理如图11-9所示。

图11-9 操作风险保险的作用机理

2.操作风险保险的条件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只有当商业银行采取高计量法计算操作风险资本时,才允许采取保险方法来缓释风险的影响,除了这个标准外,还要符合相关标准。所以,银行通过保险代替资本和内部控制的程度是有限的。

银行在操作风险投保决策时,还要考虑相关条件:

(1)银行规模。大银行愿意使用保险以防范收益遭受大的、非经常性操作风险的影响。即使是对一些日常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管理,从成本效率的角度看也可能更好,尤其在保险市场处于很强的竞争状况时更是如此。

(2)银行的风险状况。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不同产品的风险水平和类别均可能不同,这种差异性会影响到与某一类产品相关的风险是否可保,影响到是否会买到高质量、低成本的保险。

(3)管理者/股东的时间选择。保险带来的好处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来,事实上,如果取消保险合同,在短期上财务状况会变得更好,因为不需要支付保险费。银行是否决定在短期内拿出一笔钱,以换取长期利益,就要看管理层和股东选择的投资时间长短,投资时间长的管理层和股东更倾向于购买保险。

3.操作风险保险的实施

(1)保险产品。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提供的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就中国目前状况,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如表11-18所示。

表11-18 操作风险的保险产品

续表

(2)保险措施。银监会会同央行、各商业银行及各保险机构,经过充分协商,根据中国的国情出台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推动商业银行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覆盖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缓释、监测、报告等环节,确认保险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各商业银行在完善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充分搜集与操作风险管理有关的各种数据,将数据及时传递给监管当局和保险机构,做到信息共享。各保险机构密切与监管当局、商业银行保持联系,利用自己的风险管理优势,根据银行提供的数据,加强操作风险保险产品研发工作。

(3)提供保险的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在扣除损失准备金、经济资本覆盖等由银行内部控制技术承担的金额外,其余部分应考虑采用保险控制技术。根据本书前述数据分析,中国的大银行应由保险承担的操作风险损失金额如表11-19和表11-20所示。

表11-19 95%置信区间不同风险等级的操作风险保险金额

表11-20 99%置信区间不同风险等级的操作风险保险金额

资料来源:温红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与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针对不同的操作风险等级需为不同操作风险损失提供相应的保险。保险费用作为管理操作风险的成本/效益计算范畴综合考虑。

4.操作风险保险的结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考虑影响操作风险稳健管理的各项可能因素,包括保险的作用。在2004年的新协议中明确提出:“高级计量法允许银行出于计算最低资本的需要,在计算操作风险时认可保险的风险缓解作用。”保险缓解作用的认可仅限于高级计量法,加之高级计量法本身的优越性,迫使银行不得不考虑使用较先进的高级计量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使银行在制定实施稳健的管理标准上迈上更高的台阶。

(三)业务持续计划的风险自留技术

业务持续计划(Business Continuity Plan)是指企业制订计划以应对遭遇对其业务持续性经营产生影响的灾害性事件,防止出现业务中断,保持业务经营的持续性,或者在灾害性事件对企业业务经营的连续性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业务中断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业务的正常运作。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导致业务中断的具体原因很多,大多表现为操作风险事件。

业务持续计划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反应机制,由一系列事先的策略和规划构成。其目的在于确保突发性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做出应变,使业务得以继续开展或尽快恢复正常运作,将损失减至最低。

第八节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创新不断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外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收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管理不当,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简介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A)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其实质是在保持资产负债表良好外观的条件下,扩大银行的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的商业银行业务。

表外业务是正在发展中的银行业务,新业务不断产生。国际上关于表外业务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在此我们采用其中的一种比较通用的方法,把表外业务划分为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和无风险的表外业务。

(一)有风险的银行表外业务

1.贸易融通业务

在该类业务下,银行介入贸易中不仅为买卖双方提供资金结算的中间服务,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用银行信用来代替商业信用。该类业务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等业务。

商业信用证业务是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在进出口业务中最经常使用的结算方式为商业跟单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是一个有条件的银行付款承诺,具体来说就是银行根据买方的要求和指示,向卖方开立的在规定的期限内凭与规定相符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承诺。信用证结算业务实际是在进出口双方签订合同以后,进口商主动请求进口地银行为自己的付款责任做出保证,是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担保。

银行承兑汇票是以银行为承兑人的可流通转让的远期汇票,主要用于国内和国际贸易。在贸易双方进行商品交易时,若卖方对买方的支付能力有疑虑,就可能要求买方的开户银行对交易用远期汇票进行承兑,这种经过银行承兑的远期汇票就是银行承兑汇票。汇票一经承兑,银行即负有不可撤销的第一性的到期付款责任。

2.金融保证业务

备用信用证是银行为其客户开立的保证书。这种业务通常涉及三方当事人:开证行、客户和受益人。客户对受益人负有偿付或其他义务时,银行通过备用信用证向受益人承诺,如果客户未按协议规定进行偿付或履行其他义务,开证行有责任按照信用证条款代替客户向受益人进行偿付,银行支付的款项变为银行对客户的贷款。

贷款承诺(Loan Commitment)是银行与借款客户间达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契约。银行在有效承诺期限内,按照约定的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向其提供一定金额以内的贷款并收取一定的承诺佣金。它可以分为定期贷款承诺、备用贷款承诺和循环贷款承诺三种类型。

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ance Facilities,NIFs)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在该承诺下,银行允诺在一定期间内为其客户的票据融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具体来看,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客户签订的一个中期的循环融资保证协议,协议期限一般是3~7年。

贷款销售是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把贷款转让给第三方。

资产证券化是贷款销售的一种方式,它是指银行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流动性较差的一组盈利资产,比如贷款集中起来,以此为基础发行具有投资特征的证券的行为。

3.衍生产品业务

(1)互换业务(Swap)。互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照预先约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相互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以达到转移、分散和降低风险的一种互利金融交易。互换主要有两种类型: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2)期货(Future)。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集中的期货市场上以公开竞价的方式所进行的期货合约的买卖。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合同,它由买卖双方订立,约定在未来日期按照约定价格交割一定数量商品。

(3)期权(Options)。期权又称选择权,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某商品的权利。以这种权利为标的所进行的交易就是期权交易。金融期权(Financial Options)是以金融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为标的的期权交易方式。

(4)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买卖双方名义上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的日期开始,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借贷一笔利率固定的款项。

(二)无风险的银行表外业务

无风险性主要体现在此类业务中,银行仅作为服务中介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的风险。

(1)结算业务。结算是指通过银行结清由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和资金调拨所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根据结算过程中是否有现金收付,结算可分为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结算业务是由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所派生出来的一种业务。

(2)代理业务。商业银行的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客户指定的委托范围内代客户办理某些特定业务的一种表外业务。通过该业务,客户可以进行一些自身没有能力完成或虽能完成但成本显著太高的财产管理业务,银行可以发挥自身在财务管理和信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扩大经营,增加盈利。

(3)信托业务。从委托人的角度来看,信托是把自己的财产委托别人管理或处理来使自己或第三者获得利益的行为;从受托人的角度看,则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代为管理、营运和处理托管财产的一种过程。按信托方式来划分,信托业务包括投资信托、融资信托、公益信托和职工福利信托。

(4)租赁业务。租赁是指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一种借贷关系,是在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承租人通过向出租人交付租金来租用使用权的经济行为。租赁是银行的一项资金运用业务。根据租赁形式的不同,可以把租赁分为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回租租赁和转租赁。融资租赁是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租赁;经营租赁主要是设备的短期使用或利用服务;回租租赁是财产所有人将其财产出售以后又租回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承租人资产的流动性;转租赁又称再租赁,是将设备或财产租入后再租出的方式。

(5)咨询业务。商业银行的咨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政府或个人提供所需信息并获得咨询费收入的一种表外业务。众所周知,商业银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居于中枢地位,这种中枢地位使商业银行成为社会大量经济信息的集散地,拥有丰富的信息财富。同时,商业银行拥有大量金融专门人才,能为客户提供利率、汇率等多方面的信息,帮助客户选择最有利的金融资产组合和投资机会。同时银行通过此类业务获得咨询费收入。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表外业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当某一或有事件发生时,它们将会由表外转至表内成为银行实际的资产和负债。这种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由于其不确定性,往往伴随着比表内业务更大的风险。概括起来,表外业务的风险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全系统风险

表外业务的全系统风险是由于表外业务的大量运用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危害进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可能性。

2.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些表外业务作为一项或有负债,一旦发生了特定的情况,如客户大量提用贷款承诺,就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支付困难。这种情况发生的不确定性,就是由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引起的流动性风险。具体来看,会引起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信用证、期货和贷款销售及资产证券化等业务。

3.信用风险

某些表外业务作为银行对客户的一项或有资产,一旦客户违约,将使该类资产无法收回,这就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中所遭遇的信用风险。会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的表外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信用证、远期利率协议、期权、互换和贷款销售及资产证券化等。

4.利率、汇率风险

利率、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导致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中蒙受损失的风险。在互换交易、期权交易及远期利率协议等衍生金融工具中,利率、汇率发生对银行不利的变动,都会使银行面临这种风险。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证券化的趋势下,利率、汇率风险对银行收益的安全性威胁日益增大。如在贷款承诺协议期间,借款人可以按照固定利率或可变利率获得一笔贷款;但在这期间里,若市场利率上升,银行的资金成本升高使贷款协议利率与资金成本之间的利差变得非常小或者成为负值,而借款人必然会在有利的利率下最大限度地使用贷款,银行将承受较大的损失。

5.基差风险

基差是指在现货市场上(立即交割)和在期货市场上(延期交割)的利率或价格差。基差风险就是指在交易中产生基差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从事表外业务所面临的基差风险主要由期货交易所引起。

6.经营风险

表外业务的经营风险是由于银行对该类业务不熟、经营不慎、管理不健全或不能适应突发性市场变化而使自身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度量

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进行度量是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必要前提。鉴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复杂性,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度量一直是国际商业银行管理领域的一个难点问题,对其进行精确度量目前尚存在一定困难,并未形成一个很精确的度量模型。

目前世界各国商业银行包括一些金融监管机构都采用巴塞尔委员会在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度量时所采用的方法,即倾向于通过一定的方法把表外业务转化为表内业务,然后通过表内业务风险度量的方法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度量。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度量方法是《巴塞尔协议》对表外业务信用风险所作出的度量方法。该方法采用了一种适应性较强的综合方法——信用转化法来估测风险,即通过规定的信用转换系数,把表外业务折算为一定金额的表内业务,然后根据表外业务所涉及的交易对方或者资产的性质来确定转换后资产的风险权数,其汇总值就是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资产额,然后利用表内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来度量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市场风险的度量也提供了一定的方案。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测定市场风险的巴塞尔补充协议》,允许银行采用自己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来测定资本监管要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风险价值作为风险量的度量标准。补充协议把时间段定为10天,选取99%的概率来计算风险价值。

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宽泛地讲包括相互之间有逻辑关系的表外业务风险识别、表外业务风险度量和表外业务风险处理及防范。具体来说就是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和转移表外业务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银行的安全。

表外业务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不仅要从宏观上进行管理,而且要从微观上加以控制;不仅要从表外业务着手,而且要结合表内业务进行综合风险管理。

1.《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

目前各国银行所普遍采用的监管方法就是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资本充足性管理,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把银行的表外业务也纳入管理框架,折算为表内业务量进行管理。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提出了转化的方法,即信用风险折算系数,同时规定了8%的最低核心资本要求,把表内表外业务统一起来进行管理。

2.建立开展表外业务资格和限制

①严格信用标准,督促银行加强对客户的信用分析和评估,实施严格的信用标准,对期限较长的贷款承诺和担保,要求定期重新协定合同条款,以减少信用风险。②督促银行正确定价,按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风险大小收取佣金。③限制风险集中性管理。④监督银行在贷款承诺中要求客户提供补偿性余额,在备用信用证下要求客户提供押金。

3.增强表外业务的透明度

为使投资者和监管当局对表外业务有充分的了解,有以下做法可供借鉴:银行表外业务项目在资产负债表正面的下端加以反映;银行编制一张专门报表反映表外业务项目的风险类别,各类交易的契约金额,并在财务报告中加以说明;在财务报告中说明表外业务的会计处理原则,说明如何估价和确认收入和支出。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财务报告风险草案》详细阐释了主要表外业务的会计准则,对贷款承诺、贷款出售、备用信用证等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和处理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

4.建立有效表外业务的内控机制

有效的银行监管必须是内部控制和外部约束的统一。银行监管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外部监管必须与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才能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银行业的内部控制是指银行管理其业务,控制风险的一整套系统,该系统由管理部门组建,最高管理层掌握,各部门共同参与,以确保银行业务高效有序地进行。

内控机制建设主要考虑以下的基本要素和原则:董事会和高层管理部门的适当监督;健全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审慎的风险限额、合理的衡量方式和风险资讯系统,经常的风险跟踪和及时的风险报告等;全面的内部控制和稽核程序,包括定期对风险管理过程和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稽核检查,对风险管理独立性和总体有效性,尤其对风险衡量、风险限定和风险报告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重要概念:

商业银行风险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流动性风险 操作风险 利率风险 外汇风险 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 VaR Z评分模型 信用度量制方法 操作风险 由下至上法 由上至下法 基本指标法 标准法 高级计量法 保险 利率风险 再定价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 基准利率风险 利率敏感性资金 敏感性缺口 持续期 持续期缺口

凸性 远期利率协议 利率期货 外汇风险 会计风险 交易风险 经济风险 货币期货 货币期权 掉期外汇交易 商业信用证 银行承兑汇票 贷款承诺 全系统风险

基差风险

思考题:

1.商业银行的风险可以分为哪几类?

2.简述几种主要的风险处理方法。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是什么?

4.简述受险价值的原理。

5.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点是什么?

6.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哪些?

7.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8.如何编制缺口分析报告?

9.如何计算银行的持续期缺口?如何利用持续期缺口模型规避利率风险?

10.试述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的概念以及它们在规避利率风险中的作用。

11.怎样识别和测度外汇风险?

12.什么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13.什么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它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利益和风险是什么?

14.表外业务运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宏观风险有哪些?

15.如何对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基差风险进行度量?

16.利用所学风险管理理论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及防范方法。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乔瑞.VaR:在险价值(中文版)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

2.李志辉.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刘毅.银行业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温红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与控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5.刘园.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6.郑鸣.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叶永刚等.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金融工程在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美]安东尼·G.科因,罗柏特·A.克兰,杰斯·莱德曼.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中文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Laurent L.Jacque.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Foreign Exchange Risk.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Boston,1996

10.Cruz M.G..Modeling,measuring and hedging operational risk.Wiley Finance.New York,2002

【注释】

[1]李志辉.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