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是什么

会计核算的计量基础是什么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言之,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会计监督的过程。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条件;离开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计监督则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离开了会计监督,纯粹的会计核算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第一章 概 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初步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起因,明确会计的定义、基本职能、会计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初步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涵义

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

会计起源于社会生产实践,社会生产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管理经济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会计。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再生产活动的错综复杂,会计也随之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的过程。会计从简单计算、记录财产收支,逐渐发展到用货币计量,综合核算和监督经济过程,会计方法和会计技术,通过长期的实践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它说明会计能干什么,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这是对会计职能的科学概括。所谓“过程的控制”一般把它理解为监督,“观念的总结”理解为核算或反映。也就是说,会计对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也称会计反映职能,主要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企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记账、算账、报账则是会计执行核算职能的主要形式。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是:

1.会计核算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货币是特殊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的功能。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活动都同时表现为价值的运动,会计只有采用货币计量,才能对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以取得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的全面会计信息资料。在会计核算中,也经常运用实物计量和劳动计量,但因实物计量缺乏综合反映功能,劳动计量虽然具有综合性,但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存在,价值规律依然发生作用,经济活动还无法广泛利用劳动量度进行计量。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只能作为货币计量的辅助量度。

2.会计核算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

会计所收集的经济信息必须真实可靠,这样通过信息处理后形成的财务信息才能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因此会计所采集的经济信息必须是实际发生的,并有证明其发生的原始凭证,在对凭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无误后,才能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会计核算具有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

所谓综合性表现在由于主要以货币计量,所以能够提供总括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的价值指标;所谓连续性表现在对各项经济活动能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所谓系统性表现在对各项经济活动既要进行相互联系地记录,又要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分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会计信息资料;所谓完整性表现在对各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都必须进行全面记录、计量,不能有所遗漏。会计利用货币计量,既横向反映各项经济活动的经济内容,又能对每一项经济活动纵向地、自始至终地反映各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结果,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网络。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以国家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及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为准绳,以会计信息为主要依据,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并据以施加限制或影响的过程。会计监督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1.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

会计核算通过价值指标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会计监督的主要依据就是会计核算提供的价值指标。通过对价值指标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可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

2.会计监督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

会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及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在经济活动开始前进行的监督,即审查未来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有关法令、政策的规定,是否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经济上是否可行;事中监督是指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取得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并以此纠正经济活动进程中的偏差及失误,促使有关部门合理组织经济活动,使其按照预定的目标及规定的要求进行,发挥控制经济活动进程的作用;事后监督是指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分析。

会计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相辅相成、密切相关,二者统一于会计核算过程中。换言之,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会计监督的过程。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条件;离开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计监督则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离开了会计监督,纯粹的会计核算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

第二节 会计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概念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如前所说,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也就是说,凡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的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

二、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资金运动包括特定对象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即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和资金的退出等过程,而具体到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又有较大的区别。下面以工业为例,说明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

工业企业是从事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为了从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购买原材料、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经营管理中必要的开支等,生产出的产品经过销售后,收回的货款还要补偿生产中垫付的资金、偿还债务、上缴税金等。由此可见,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包括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三个阶段)以及资金的退出三部分。

资金的投入包括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即企业负债。

资金循环和周转分为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发生材料的买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机器设备等将材料加工成特定的产品,发生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费、机器设备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劳动耗费的人工费等,同时还将发生与职工之间的工资结算关系,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劳务等结算关系等;在销售过程中,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销售费用、收回货款、缴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单位发生货款结算关系。

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债务、上缴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这部分资金退出本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个环节,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缴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没有新一轮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为完成其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同样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是列入财政预算由国家拨给,并按批准的预算支出在规定范围内使用,一般称为预算资金。一般来说,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有国家投入、有自身业务收入等。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经济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行独立核算,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同样发生大量的经费预算收支业务、事业费收支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收支活动。对这些经济业务,会计仍然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地核算和监督。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图

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计量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或会计假定,是指对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时间界限和计量方式所作的合理设定。在会计核算中,有关会计信息处理的原则和理论都是以一些会计假设为前提的。离开会计假设,会计信息也就无法产生,也无法解释和运用。因此,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出法点,是处理会计信息、编制财务会计表的理论依据。

(一)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即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经济实体。凡是发生经济业务、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单位甚至个人,都可以假设为一个会计主体。这一基本前提的含义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是用来说明特定企业个体所发生的交易事项的,对该特定个体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记录和反映应当与其所有者的活动、债权人的活动以及交易对方的活动相分离。会计主体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个活动和成果相关。

应当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法人)。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由若干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报表。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

(二)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即持续经营假设

其基本含义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按照现在的形式和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不会进行清算,它所持有的资产按照预定的目的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会计主体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才能真实可靠。持续经营假设,使会计核算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从而为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提供了基础。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存在的基础,因此也无法采用。

(三)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根据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为了及时获得会计信息,应当合理地划分会计期间,即进行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就是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以及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假设,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等,奠定了理论与实务基础。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四)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某种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要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五)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即会计上对收入和费用应将其在实际发生影响的期间确认,而不是其发生现金收付的期间来确认。虽然企业的资源及其变动都会引起现金流动,但由于存在会计分期,现金实际收付的期间和资源实际变动的期间可能不一致。这样,在确认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时,就出现两种制度的选择:一种是应计制,即按照资源及其变动的发生期间来确认、计量和报告。其基本要求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另一种是现金收付制,即按照期间内实际收付的现金对相关项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其基本要求是:凡是当期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的款项,均作为当期收入或费用处理。例如,企业在本年11月销售商品一批,价款10万元,该款项于次年2月收到,如果采用权责发生制,则应在本年11月确认该项销售收入。如果采用现金收付制,则应在次年2月确认该项销售收入。再如,企业在本年12月付明年的财产保险费10万元,如果采用权责发生制,则该项支出应作为明年全年的费用核算;如果采用现金收付制,则该项支出应作为本年12月的费用。

二、会计计量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下同)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

1.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等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在公允人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一些影响,因此,涉及会计信息利益的各方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对会计信息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一、真实可靠性与内容完整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真实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值得使用者依赖的程度,它又分为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二、相关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里所说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三、清晰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为了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为了横向可比,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即当法律形式不能准确表达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的时候,应穿越法律形式,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为了使会计信息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外在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尽管其取得的形式为租入资产,而实质上企业对该项资产具有控制权,可供企业较长时间使用,所以仍应作为自有固定资产核算。

六、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比如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前提下,可作适当简化处理,以节省提供信息的成本。所以,在评价某个会计事项是否重要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所做出的职业判断。

七、谨慎性

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

八、及时性

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是用来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的。有用的会计信息,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如果提供的信息与相关的决策有关,但提供的信息不及时、时过境迁,则信息的有用性将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价值。因此及时性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及时记账、算账、报账。

第五节 会计方法

一、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和会计任务所采取的技术手段。由于会计对象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而所采用的各种会计专门方法,组成了统一的会计方法体系,它由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所组成,每种方法又都由一系列专门方法组成。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会计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本书仅论及会计核算方法,其内容一般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

二、会计核算方法

(一)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核算和监督而采取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财产物资就有各种存在形态,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各种材料等,它们在生产中各有作用,管理的要求也不同;又如取得这些财产物资所需的经营资金来源不同,有银行贷款、有投资人投入等。为了对各种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记录,会计上必须设置一系列的账户。一个账户表示会计对象的某一方面,以便取得不同的会计信息。如“原材料”、“长期借款”等账户分别记录有关的会计信息。

(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在资金运动过程中,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会引起资金的双重(或多重)变化,就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同时加以记录,这就是复式记账。复式记账可以全面反映和分析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所以正确填制会计凭证,可以保证会计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的一项专门方法,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首要环节,对会计核算过程、会计资料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可以提供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从而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四)登记账簿

会计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和反映一个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是会计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登记账簿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上连续地、系统地、完整地记录经济业务的一种专门方法。按照记账方法和程序登记账簿并定期进行对账、结账,可以把大量分散的数据或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以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资料,这些会计资料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各个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从而计算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企业会计中,通过企业的成本计算,可以掌握成本构成情况,有利于全面、具体地反映和监督各个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情况,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厉行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核对,查明财产、货币资金和结算款项的实有数额,以此确定账面结存数额和实际结存数额是否一致的一种专门方法。在会计工作中,虽然运用凭证、账簿对财产的增减变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反映和登记,但账面上反映的结存数额是否与实际结存数额完全一致,这就需要用财产清查的方法加以查对核实。

通过财产清查,可以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是否合理,有无长期积压、冷背、呆滞的情况;可以查明债权债务的结算是否及时,有无长期拖欠的情况。这样以便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挖掘财产潜力,加速资金周转

(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它是根据日常的会计核算资料归集、加工和汇总后形成的,是单位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财务会计报告是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依据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及编制要求,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单位的会计信息,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总之,上述会计核算方法,是相互联系地构成会计方法的完整体系的。在实际工作中,它们必须彼此联系、相互配合地加以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