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连营业部的日子
张鹏军
加入万国证券的时候,它5岁,我21岁。
那是1993年,我还是东北财经大学一名刚刚升入大四的学生。承蒙恩师夏德仁老师的推荐和前辈李彬总经理(万国证券东北总部)的信任,我和同在大连市中青年经济管理学会搞活动的同学张振新一起搭档,受命筹备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的大连营业部。
对于两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证券这行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于是,我们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跑到股东(华昌信用社)吕国胜主任帮忙租的民居里彻夜学习讨论,恶补证券知识,生怕哪天碰到了真正的专家会当众出丑。当时可供学习的材料也相当有限,除了一本管总编写的《万国证券实用手册》,书店里就很难找到更多与证券相关的书籍了。我们只好跑到学校图书馆,把当时的三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从创刊以来所有的报纸找齐,学法规,学政策,学招股书,学年报,学一切和证券市场有关的知识,恨不得把那些报纸都撕碎、嚼烂、咽到肚子里!后来,我们在图书馆里又发现了香港、台湾的财经类报纸,于是,又开始特别关注港台证券公司的报道和广告宣传。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贪婪”的学习方式和“无耻”的现学现卖还是非常奏效的,很多知识和理念对我们后来的工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在营业部一干就是八年,直到2001年去北美读书。这八年中我体会到了创业的艰辛,品尝了成功的甘甜,经历了商场的浮沉,感受了世事的冷暖,分享了团队的快乐,结识了众多事业上的挚友,找到了生命中最珍爱的伴侣……这八年的收获、沉淀和传承,让我受益终生。
我离开大连营业部已经十二年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还历历在目。而让我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至少有以下三件事:一是营业部筹备阶段规模浩大、百里挑一的全市招聘;二是营业部在正式开业前就成功挖了第一桶金——发行了近两个亿的国债增值托管凭证;三是营业部的搬迁和业务模式的领先转变。
先说第一件事。1994年春节刚过,筹备中的万国证券大连营业部就进入紧张的招聘阶段。记得当时我们直接拿下了《大连日报》报眼的位置,套红刊出招聘广告,连续三天,每期1.8万元,这在当时可能是开了证券公司营业部招聘广告的先河。广告左右两侧是隶书的“万国证券”、“证券王国”,中间是公司名称和招聘内容,字体苍劲有力,霸气凌人。
广告的效果也着实给力,短短一周时间就收到了上千份简历!当时我们两个筹备负责人就蒙了,这可怎么选呀?在东北总部李彬总经理和总公司王文琪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着手开始了“史上最严格的”招聘考核。首先是简历筛选,我们两个人花了几天的时间进行了初选,将候选人减到六百多人;接着是笔试,我们租下了大连市十六中学所有的教室,印刷了六百多份试卷(总公司出的试题,内容非常超前,好像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一张是逻辑思维试卷,另一张是主观问答试卷)。考试当天,考生站满了操场,监考老师举着号牌带领考生一队队入场,查验身份证明,当场拆封试卷后发放,监考非常严格,发现作弊就当场撕卷走人……那阵势绝对不亚于高考!这六百多份考卷我们两个人整整花了一周时间才批完,挑出了近百人参加最后的面试。面试团的阵容超级强大,包括东北总部李彬总经理,总公司宋钰勤老师、王文琪老师、滕伟老师等六七个人。他们从早到晚整整面试了一天,最后选出了18个人!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18个人的确表现优异,不负众望。此后,大连营业部在招聘上一直延续了筹备时的光荣传统,坚持严格甄选,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团队中来。这些人或成为营业部内部稳定的骨干基石,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坚守着万国的文化,传承着追求卓越的传统,如张露阳、王慧芳、栾兰、张文霞、张旭光、牟敦俭、郭家琳、侯晓薇、盛琦、朱晓杰、汪雨鹏等人,或离开营业部到其他金融机构追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李勇进、万澍、汪晖、刘辉、杨天泓、李有哲、朱利、肖正显、林爱双、谭秋实、屈春梅、王姝、林胜桥、樊文秀、朱玲玲、任向东、华建强等人。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从大连营业部走出去担任营业部总经理、公司总部总经理、副总裁、总裁等不下15人。这是营业部的骄傲,更是万国证券这所中国证券界“黄埔军校”的骄傲!
第二件事是大连营业部在1994年四五月份设计推出的国债增值托管凭证,短短一个月就募集了近两个亿的国债现券,在公司引起不小的震动。也许是遗传了《万国之路》传奇故事中公司领导拖着破麻袋收购国库券的基因,大连营业部的第一单业务就是国债业务。先是营业部提出了一个“借券还钱加利息”的方案,几经打磨,借鉴港台名称后将产品叫作“国债增值托管凭证”,也就是说客户将国债交由我们托管,到期后可以在正常本息兑付的基础上额外获得我们的借券利息,此为增值。后来和当时公司基金部的滕伟老师、邵杰军老师多次讨论后,决定合作推出此款产品,尽快取得现券,用以支持公司如火如荼的国债期货业务。
为了督战,基金部派来了王伟东老师,公司抽调来了马宏老师。一时间,刚刚加入公司的18个“新新证券人”就开始了全城的“扫街寻券运动”。每天早上,18个人聚集在公司的临时办公室,由营业部领导给大家分派任务,王伟东老师带领大家呼喊口号,互相加油后,大家就瞄准各自的目标分头行动。夜幕降临,大家再回到办公室,汇报当日工作成果,交流各自的委屈和经验,互相勉励打气。至今最难忘的就是王伟东老师鼓励大家的一句话:“当你感觉孤单、受挫的时候,记得此时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这座城市里的万国人都在行动,在努力!”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扫遍了大连的银行、国债服务部、国有企业的财务中心、商业企业的财务部等可能存有大量国债的机构,募集了近两个亿的国债现券,各种面值的券种整整装了一百多个纸箱,塞满了一个房间。最后,如何把这批现券安全运到上海成了难题。在各方的协调下,我们最终动用了大连市公安局的特保大队,请他们把一辆塞满了现券的中巴车押运到大连港,由塔吊吊上客船的甲板并用缆绳固定,再由一个全副武装的武警班昼夜守护36小时,通过海运安全送到了上海。我还清楚地记得现券送到上海工商银行库房的那天傍晚,点券的现场灯火通明,十几台点钞机刷刷作响,一直持续到半夜。这一单,扎扎实实地为营业部挣得了第一桶金!
第三件事是营业部的搬迁,不但创出了营业部装修的新标杆,更是拉开了经纪业务新模式的序幕。
1997年,大连营业部原有的营业场所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几经挑选,决定搬迁到现在的场所——武汉街36号的远大大厦。
在新址的设计上,我们仔细分析了客户的结构和各自的贡献率,决定大幅缩减交易大厅的面积,扩大交易最活跃的中户服务区域,为大户提供更具私密性的个人空间。基于这个设想,我们逆当时的潮流,将散户交易大厅缩减了一半,只保留了不到300平方米,积极引导散户使用电话委托、有线电视网络委托和互联网委托(这两种委托方式用的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系统),同时,大胆借用香港联交所的布局,设计了一个一千多平方米的“回字形”大厅,可以容纳四百多名中户,大厅中间设客户经理咨询台和发布信息的走马灯、音频视频系统,便于及时沟通信息;此外还为高级别的大户开设了可以用来办公的“大户办公室”,配以商务中心的全套服务。在装修上我们大面积使用了玻璃隔断,通透明亮;全部使用板式办公家具,疏密得当;配以本地画家的定制油画和租来的植物盆景,让投资者尽享静逸优雅的投资环境。新场地布局的调整带来的是服务模式的转变:对散户逐步减少投入的精力,以电话、网络等非现场服务为主;对中户配以客户经理,加强现场信息和咨询服务;对大户则按需服务,更多强调业务上的合作。
由于新址的交通不是非常便利,为了吸引新客户,我们又组织了为期两个月的“咨询服务月”,举办了十多项极具特色的活动:请钱龙软件的颜为民和七卡老师讲授技术分析的“风林火山”,请华安基金的邵杰军介绍基金的选股之道,请青岛海尔、辽宁成大的董秘介绍公司的发展,请总公司交易部的张皓、李明源、陈坚峰传授机构的投资之道,请东北总部的名嘴王鹏指点行情、答疑解惑,等等。
新址开业一个月后,客户源源不断加入,营业部市场份额节节攀升。这些成绩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营业部新址成了样板工程,不断接待各家券商的参观学习。大连市证管办还在这里组织了全市券商参加的现场经验交流会,承接我们工程的装修公司更是大获其利,几乎包揽了此后大连各家证券公司营业部新址的装修工程;二是营业部新的服务模式成了全公司的样板,陈敏副总裁组织了各总部的领导来大连开交流会,全国的兄弟营业部也纷纷来访,从海南岛的李长伟到哈尔滨的王琚华,从西安的张秋萍到青岛的朱先旭,从南昌的李静到成都的何沙,从深圳的姚敏良到武汉的樊炳清,老万国的兄弟姐妹们接踵而来,忙得我们不亦乐乎,更使我们有幸结识了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
这三件事只是我在大连营业部度过的近三千个美好而难忘日子的缩影。离开营业部已经12年了,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会“常回家看看”。如今的大连营业部还是那么温馨,那么团结,那么不甘人后,勇于争先!营业部后来的领导,无论是高毅还是夏娟,还都是那么执着、那么忠诚地践行着“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信念。难怪这么多年了,营业部在大连市场、在全国的营业部中还一直是遥遥领先!
因为万国,因为万国精神早已在这里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张鹏军,曾任万国证券大连业务部副总经理;现任财富里昂证券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