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汇率水平的管理

汇率水平的管理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汇率水平的确定,是一国汇率政策的核心。贬值后,出口品本币价格由于出口数量的扩大而上升,进口替代品价格由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的带动而上升,从而整个贸易品部门的价格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价格就会上升,由此会诱发生产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转移到贸易品部门。如上所述,内向实际汇率的上升使贸易品的生产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引导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流入贸易品部门,同时也促使消费者减少消费贸易品而用非贸易品进行替代。

第二节 汇率水平的管理

一、汇率变动经济影响

汇率水平的确定,是一国汇率政策的核心。尽管汇率制度的选择制约着汇率水平的调整,但汇率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都是通过汇率水平的调整来实现的。作为连接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纽带,一方面,汇率的变动决定于一系列经济因素;另一方面,汇率的变动又会对其他各种经济因素产生广泛的影响。制定汇率政策的基础是要了解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只有正确掌握汇率变动的各种经济影响,才能根据政策需要确定汇率调整的方向和幅度。

汇率的变动无非是贬值和升值(或上浮和下浮)两个方面。我们将集中分析汇率贬值的经济影响,对于升值的经济影响,则可以反过来叙述。

(一)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贬值对经常账户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作用是多渠道的。只要一国进出口弹性条件得到满足,在一段时滞后,贬值就会带来经常账户收支的改善。在国内生产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通过影响产出和贸易条件,贬值通常会带来一国经常账户收支的改善。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贬值通过物价和实际货币存量的变化,往往会给经常账户收支带来显著的改善。

对经常账户收支的影响是汇率贬值最重要的经济影响,往往也是一国货币当局进行法定货币贬值或通过外汇市场干预促成本币汇率下浮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2.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贬值对一国资本账户收支的影响情况,取决于贬值如何影响人们对该国货币今后变动趋势的预期。如果贬值后人们认为贬值的幅度还不够,汇率的进一步贬值将不可避免,即贬值引起了汇率将进一步贬值的预期,那么人们就会将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以避免再遭损失。但如果人们认为贬值已使得本国汇率处于均衡水平,那些原先因本币定值过高而外逃的资金就会抽回到国内。如果人们认为贬值已经过头,已使本币价格低于正常的均衡水平,其后必出现向上反弹,那么人们就会将资金从其他国家调拨到本国,以谋取利益。

(二)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贬值对产量的影响

贬值后,一国贸易收支往往会得到改善。如果一国还存在闲置的要素(包括劳动力、机器等资本品、原材料),一国生产的产量就会扩大。贸易收支改善将会通过乘数效应扩大总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如果一国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贬值只会带来物价的上升,而不会有产量的扩大,除非贬值能通过纠正原先的资源配置扭曲来提高生产效率。

2.贬值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贬值后,出口品本币价格由于出口数量的扩大而上升,进口替代品价格由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的带动而上升,从而整个贸易品部门的价格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价格就会上升,由此会诱发生产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转移到贸易品部门。这样的话,整个经济体系中贸易品部门所占的比重就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即更多的产品同外国产品竞争。

发展中国家,贬值往往还会有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首先,贬值后,一国就可以相应取缔原先因本币定值过高而设置的进口关税、进口配额等超保护措施,有利于进口替代行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其次,贬值后,原先因本币定值过高而受到歧视性损害的部门(往往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部门)能获得正常发展。最后,与国外竞争的贸易品部门扩大,往往也有助于效率提高。

3.贬值对物价的影响

贬值对物价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通过贸易收支改善的乘数效应,引起需求拉动的物价上升。二是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首先,贬值后,进口商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会立即上涨。其中进口消费品的价格上升会直接引起国内消费品物价某种程度的上升,但进口原材料、中间品和机器设备等的价格上升,则还会造成国内生产使用这些进口投入品的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推动这类商品价格的上升。其次,贬值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价格上升,也会造成使用这些产品作为投入品的非贸易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推动了非贸易品价格的上升。这样,贬值对物价的影响就会逐渐扩展到所有商品。

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收入再分配、财政赤字、货币供给等方面,在此不一一叙述。

二、实际汇率的管理与国际收支调整

如上所述,汇率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制定汇率政策、确定汇率调整的方向和幅度时,各国政府在实践中主要考虑的是汇率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并适当兼顾汇率对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地,在对国际收支的调整中,汇率变动对资本账户收支的影响是间接的,由此汇率政策的制定主要依据的是汇率变动对经常账户收支的影响。再进一步来看,汇率变动在影响进出口收支的同时也会影响国内物价,而国内物价对进出口收支的影响与汇率变动的影响又是相反的,所以汇率政策所需管理的并不是名义汇率,而是实际汇率。

关于实际汇率,首先有两个概念值得注意:一是标价法。在采用惯用的直接标价法下,本币出现实际贬值,意味着实际汇率上升。二是实际汇率的类别。外向实际汇率用于分析国内外商品的价格竞争力,被定义为外国商品用本国商品表示的价格;内向实际汇率用于分析国内的资源配置和消费结构,则被定义为贸易品用非贸易品表示的价格。在实际运用中,外向实际汇率既可以针对某一个贸易伙伴国,也可以针对所有贸易伙伴国,因而还有双边实际汇率和多边实际汇率或实际有效汇率之分。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研究工业化国家实际汇率和进行经济学分析时主要使用外向实际汇率;相反,他们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主要使用内向实际汇率,因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内部的资源配置比国际竞争力问题更为重要。如上所述,内向实际汇率的上升使贸易品的生产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引导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流入贸易品部门,同时也促使消费者减少消费贸易品而用非贸易品进行替代。这种生产从非贸易品转向贸易品、支出从贸易品转向非贸易品的变化均有利于经常账户收支的改善。

对于实际汇率的管理,在分析上通常可以采取两个步骤:一是确定均衡实际汇率或合意实际汇率;二是纠正实际汇率错位,以与均衡实际汇率保持一致。这里的“均衡”或“合意”,是从政策角度来考察的,指的是在其他影响内外均衡的因素取值一定时,使经济内外均衡的双重目标得以实现的实际汇率。从理论上说,影响一国合意或均衡实际汇率、使现实实际汇率产生错位的因素有两大类别:一是政策变量,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商业政策;二是外生的内外冲击变量。各种冲击因素造成经常账户收支赤字而产生调整要求,将会带来均衡实际汇率的上升,致使现实实际汇率偏低,即本币定值过高。而作为调整政策、旨在纠正经常账户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的实施,则会带来均衡实际汇率的下降,造成本币的定值过低。在现实中影响均衡实际汇率的因素主要有:贸易条件的改变、国际转移支付、世界实际利率的变化、贸易政策和外汇管制的变化、政府财政支出的变化和技术进步。

在估算出均衡实际汇率后,就需要对实际汇率错位予以矫正。然而,实际汇率不是一个政策变量或工具,而是一个由其他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决定的内生变量,政策制定者不能直接改变实际汇率。理论上,政府能够通过调整名义汇率和通过货币政策或其他政策工具影响国内价格水平来改变实际汇率。但经验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通过名义价格水平和要素成本的大幅下降来消除本币的定值过高是不现实的。实际汇率错位的矫正主要依靠名义汇率的调整,均衡实际汇率的大幅上升必定要求本币进行相应的名义汇率贬值。然而,一旦名义汇率贬值不可避免时,要决定名义汇率贬值的幅度,还必须做出判断:名义汇率贬值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实际汇率贬值,而且传递到国内价格水平上的效应究竟有多大。这种对实际汇率贬值效果的质疑和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主要源于以下原因:名义汇率贬值通过提高贸易品相对价格来使内向实际汇率贬值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经济和政策环境。不完备的货币和财政约束、工资和价格的指数化或市场力量以及示范效应会使贬值后贸易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非贸易品的价格上涨。如果非贸易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大得足以抵消名义汇率贬值的效应,那么贬值的结果仅仅就是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扬,而难以达到实际汇率贬值或较长时期的实际汇率贬值。在名义汇率贬值对国内价格的“传递系数”过大时,最糟糕的情况是贬值国可能会陷入名义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由此,能否成功地实现实际汇率贬值,关键在于名义汇率贬值后采取的政策搭配。在名义汇率贬值后如果没有注意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约束,并采取足够的措施来限制通货膨胀,其结果将是实际汇率的管理失败。如果货币供给的增长受到控制,且采取适当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适当的财政政策,并控制名义工资的增长,那么没有理由认为向着长期均衡汇率水平变动的实际汇率贬值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