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和微观财务管理体制

什么是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和微观财务管理体制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观财务管理体制,即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它是规定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主要由投资者和经营者通过企业章程、内部财务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确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财务决策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及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等。

2.什么是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和微观财务管理体制?

答:宏观财务管理体制是协调财政部门与企业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主要由国家以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形式予以确立,旨在对企业符合市场需求的行为予以引导和扶持。我国企业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在财政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上,主要经历了统收统支(改革开放以前)、利润留成(1978~1980年)、利改税(1981~1987年)、承包经营(1988~1993年)以及统一税制(1994年1月1日起至今)几个演变过程。

伴随着企业利润分配体制的演变,国家对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体制也逐步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时期:①财政主导时期(1983年7月之前)。企业的流动资金基本上实行以财政为主体、以定额为基础的管理体制。财政拨款是企业自有流动资金的唯一来源,也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银行信贷在企业流动资金中占有的比重一般较小,甚至没有。②银行主导时期(1983~1987年)。企业的流动资金改由银行统一管理和供应,并从全额供应转变为差额供应,即企业每年根据其利润留成的一定比例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不足部分由银行补足,将原来计划经济的资金供给制转变为资金借贷制。但由于企业流动资金补偿机制未充分建立、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银行统管”最终变成了“银行统包”,企业从过分依赖财政转向过分依赖银行。这个时期,财政对企业的资金支持主要以周转金的形式进行。自1998年12月财政部门清理整顿周转金以来,这部分资金供应已逐步取消。③企业自主筹资时期(1987年之后)。国家允许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流动资金,但发行条件较为严格。之后,随着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以及其他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筹措运营资金的渠道和方式逐渐多了起来,并且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各级政府不断落实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企业逐步通过市场自主筹资。

微观财务管理体制,即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它是规定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主要由投资者和经营者通过企业章程、内部财务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确立。

随着企业宏观财务管理体制的改变,企业微观财务管理体制的模式也经历了单一的国营企业模式(改革开放之前)、多种所有制和治理结构并存的过渡模式(1979~1992年)及以公司制为主的现代企业模式(1993年至今)几个演变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是一个享有法人财产权的独立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同时企业与各利益主体具有独立的物质利益,这些为企业构建有效和有生命力的财务管理体制提供了前提条件。财务管理体制具有协同功能、整体功能、自动调节功能。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财务决策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及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等。

总之,企业微观财务管理体制的演变与宏观财务管理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决定着微观财务管理体制的模式,并为其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宏观财务管理体制和微观财务管理体制的制定主体和确立方式虽然不同,但一旦形成,都具有“硬约束力”,是企业利益相关主体必须共同遵守的“宪法”。换言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确定过程,是企业财权的分配调整过程,直接决定了财务管理机制、具体财务制度的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