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制造”遭遇“沦陷”

“中国制造”遭遇“沦陷”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制造”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21世纪初为中国GDP及外贸的快速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使得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各国陆续争逐的市场之地。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2008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

第一节 “中国制造”遭遇“沦陷”

[前言]

从1949年起,中国的市场营销正逐渐步入完全市场竞争,相比国外市场的100多年历史,甚至德国拜耳公司400年的历程,我们几乎每一个产业链都深深地镶入在产业的低端。一流的公司制定标准;二流的公司贩卖品牌;三流的公司提供方案;四流的公司塑造差异;五流的公司产品同质。因此,国内的产业大部分是四流、五流。面对不同等级的商业格局,我们脚下的路将何去何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惊人的数字:

中国制造的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

鞋类产品大约占全球产量的50%;

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

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

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

……

在多个行业中,中国都位居全球第一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这种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中国制造” ,具有一种共性的生产模式:利用自身成本低廉的优势接受国际大企业委托进行生产加工,具体见图1-1。

img1

图1-1 “中国制造”生产模式

第一步:制定技术标准。美、日、欧国际品牌商(或大型零售商)制定出技术标准,按照效率原则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发出订单(制定标准者,获取高额利润)。

第二步:订单承包者。日本、东南亚、中国港台等地的企业成为订单的第一承接人。研发、创新和部分生产环节被留在当地( 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则转移到中国内地、越南和印度等地,利用当地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进行贴牌生产(订单承包者,利用差价赚钱)。

第三步:生产制造者。贴牌生产的企业组织完成最终的生产过程:其资金有的来自日本、东南亚、中国港台,有的则是本地民间资本;生产资料有的从境外采购,有的在中国境内采购,劳动力则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村(生产制造者,获取微薄的利润)。

第四步:品牌包装者。产品经过品牌商指定的检验机构认可后,被贴上品牌商的标签,沿着品牌商所掌控的销售渠道被摆上世界各国市场的货架,也包括国内的市场(品牌包装者,获取合理的利润)。

“中国制造”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21世纪初为中国GDP及外贸的快速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使得中国在21世纪成为世界各国陆续争逐的市场之地。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2006年,全球共采取反倾销措施131起,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有40起。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2008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反垄断、337知识产权调查等这些常规武器外,各种隐蔽性强的技术性壁垒、绿色壁垒也在不断出现,这有可能对“中国制造”更具有杀伤力。此外,贸易摩擦正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制度层面延伸,例如,欧美在人民币汇率、劳工权利等方面向中国施压。这一方面增加了中国应对的难度;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