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政府怎么应对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政府怎么应对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避免遭遇通货膨胀的困扰,而通货紧缩也时常危及到一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温和的通货膨胀又叫爬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在一位数之内。通货膨胀对收入的效应因利益集团的不同而不同。对固定资产来说,一般会因通货膨胀而升值,如房地产的价格在通货膨胀期会持续上涨。对于债权来说,通货膨胀时期,等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11.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避免遭遇通货膨胀的困扰,而通货紧缩也时常危及到一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也会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相关利益,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

11.4.1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么什么是通货膨胀呢?不同的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目前认同比较多的定义是: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从而引起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要正确地理解这一定义,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下的特有现象。

在贵金属流通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通货膨胀的。因为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具有价值贮藏功能,当货币过多时,金属货币可以被收藏,而纸币则不具有这一功能。

(2)通货膨胀意味着通货过多。

一定时期的货币量过多,是造成通货膨胀最直接、最表面的原因,无论是何种因素引发通货膨胀,只要是物价上升了,就肯定有货币供给增多的因素存在。

(3)通货膨胀考察的是商品劳务。

只有商品、劳务的价格持续普遍的上涨,才是通货膨胀。这里不包含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的价格普遍上涨。

(4)强调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如果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一次性的或临时性的,或者只是某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这都不算是通货膨胀。只有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才会称作通货膨胀。如在甲流流行时期,社会上的体温计、板蓝根、口罩的价格一路上涨,就不算是通货膨胀。

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类,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的通货膨胀和隐蔽的通货膨胀。公开的通货膨胀是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过量的货币供给通过物价较大幅度地持续上涨表现出来。隐蔽的通货膨胀是在物价受到管制的情况下,过量的货币供给不能直接地通过物价反映出来,加大了市场供求差额,从而造成了市场供应发生持续普遍的短缺现象。

此外,按照物价上涨的幅度,可将通货膨胀划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又叫爬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在一位数之内。奔腾的通货膨胀又叫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明显,人们不愿意保存货币,而纷纷抢购商品,一般物价上涨率可达两位数。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程度达到三位数以上,甚至导致整个货币制度的崩溃。我国在1948~1949年期间曾经发生过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在一天内能够翻一倍,人们都是拿着成捆的钞票去买东西。

2.通货膨胀的度量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因此,通货膨胀的程度也就可以用物价上涨的幅度来衡量。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物价上涨的幅度。

(1)消费物价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就是我们经常在报纸、电视上看到的CPI。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该指数是根据家庭消费的有代表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编制而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消费物价指数的编制过程中,房地产的价格是不包含的消费物价指数之中的。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在于资料容易搜集,公布次数较为频繁,一般是一个月一公布,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它的缺点是包括的范围较窄,不能反映各种资本品以及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趋势。

(2)批发物价指数。

该指数是反映包括原材料、中间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的批发价格变动状况的物价指数。由于该指数可以反映企业经营成本的变动,所以又称为生产者物价指数。该指数的优点是对商业周期反映敏感,缺点是不包括劳务产品在内,同时它只计算了商业周期中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的价格变动,没有包括商品最终销售时的价格变动,其波动幅度常常小于零售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

(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该指数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如某国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的价格计算为16 000亿美元,而按200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则为10 000亿美元,则200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为16 000÷10 000×100=160,相对于2000年,其物价上涨了60%。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除了居民消费品外,还包括公共部门的消费品、生产资料和资本品,以及进出口商品,因此能够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趋向。其缺点是资料搜集较难,公布次数不频繁。

以上三种物价指数涉及商品和劳务的范围不同,统计与计算口径也不同,因此即便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期,各种指数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也是不一致的。一般来说,各国最常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还是消费物价指数。

3.通货膨胀的效应

(1)对产出和就业的效应。

在短期内,只要通货膨胀没有被人们觉察,既存在通货膨胀错觉,会促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通货膨胀错觉的存在,使得产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大于工资率上升幅度。此时,企业愿意增加工人扩大生产,工人也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这样,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就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但是前提是通货膨胀必须是温和的,而且政府有能力驾驭。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些国家的政府是希望温和的通货膨胀出现的。但是一旦政府没有控制住,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就会出现生产的倒退、失业的增加。

(2)对流通的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打乱了正常的流通渠道。正常的商品流通渠道是从产地向销地运行,但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地区间物价上涨的非均衡性,商品就会改变原有的正常流向,从涨价幅度小、时间迟的地区流向涨价幅度高、时间早的地区,甚至流向产地。这种盲目的流转,扰乱了正常的渠道。其次,在通货膨胀的持续期,人们普遍预感到物价还会上涨,为了保值避免损失,人们就会抢购、囤积、哄抬物价,进一步加剧了商品流通的混乱。

(3)对收入分配的效应。

通货膨胀对收入的效应因利益集团的不同而不同。对那些工资收入来说,如果工会力量强大,就会通过工会的努力要求加薪,免受物价上涨给他们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的损失。而对那些工会力量弱或是签订了工资合同的人来说,工资很可能不会发生变化,那么他们只能接受实际工资水平下降的损失。遭受损失最大的是退休工人以及靠社会救济的人们。在通货膨胀时,他们的退休金和低保金实际水平是下降了,除非国家能够适时地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所以,一些工资合同和社会保险中一般都增加了根据通货膨胀率自动调整的条款。

而通货膨胀对分配效应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们拥有的财富的种类。一般来说,人们拥有的财富分为固定资产、货币资产和债权三类。对固定资产来说,一般会因通货膨胀而升值,如房地产的价格在通货膨胀期会持续上涨。而货币资产则会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贬值,如货币存在银行,因银行的实际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存款人的利益受损。对于债权来说,通货膨胀时期,等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已经下降,债权人为此受到损失。反过来说,债务人在通货膨胀期间是获利的。如果你借给某人1万元,商定好1年后连本带息共还你1.1万元。但是一年后物价水平上涨了20%,则归还的1.1万元的购买力还不如在1万元,这样你就损失了一部分购买力,而借款人则获利,获利的金额恰好就是你损失掉的那部分购买力。所以,对债权人来说,通常会在借款合同上附加通货膨胀的条款,即利率要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大小而作出调整。

因此,在通货膨胀期间,总有一些人的收入水平会提高,财富会增加,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降低,财富会减少,这就是通货膨胀造成的对收入的再分配。

(4)对金融的效应。

首先通货膨胀降低了借款成本,诱发过度的借款需求,金融机构不得进行信贷配额管理,从而削弱了其运行效率;再次通货膨胀对债权人不利,使得商业贸易中的结算大多使用现金,商业信用萎缩,债券发行受阻。最后,通货膨胀造成了货币流通混乱。不断贬值的货币,极难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当通货膨胀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时,人们为避免损失,宁愿持有实物而不愿意持有纸币,从而造成了纸币流通制度的破坏。

4.通货膨胀的成因与表现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增长而引起的。即由于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现行价格条件下可能的供给,一般物价水平因此而上升了。在经济未达到均衡前,即社会的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前,中央银行提高货币供给,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进而促使就业增加和产量的增加,此时价格水平并未显著上升。如果中央银行继续提高货币供给,使得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社会生产能力的界限的时候,社会的总供给不能满足全部的总需求,由此形成的缺口将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由此形成了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由于产品成本的提高而导致的。在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因产品成本的提高而推动物价的上涨形成通货膨胀的局面。导致产品成本的上升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工资成本上升推动的通货膨胀。在非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是工会和雇主谈判的结果,而不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当一些工会提出过分的工资要求,使工资增长率大于该行业劳动生产的增长率,雇主只得提高产品物价来抵御工资的增长。另一些行业的工人则可以通过攀比争取高工资,这样,工资的提高很快波及所有部门,物价的上涨也波及到了所有行业。这样,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就产生了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第二种情况是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在垄断性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并非由供求关系决定,而是被少数垄断者操纵。由于存在卖方垄断,垄断厂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可以以成本增加为借口,人为地规定高价格,购买厂商只得被动接受,这就促成了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如在20世纪70年石油输出组织集体涨价,使得欧美国家被动介绍了高价格的石油,进而波及到其他行业和领域,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出现。

(3)供求混合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经济社会中,很难分清楚究竟是需求拉上造成了通货膨胀还是成本推进造成了通货膨胀。所以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单纯地归结于需求拉上或是成本推进都是不准确的。通货膨胀应是需求和供给共同造成的,即推中有拉,拉中有推。如通货膨胀可能是由过度需求引起的,但由于过度需求引起的物价上涨会促使工会要求提高价格,工资成本的提高使得厂商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价格。

(4)结构性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的变化引起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形成了通货膨胀。如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需求转移向其他生产部门,而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样,需求增加的部门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的产品价格却未相应下降,由此物价总水平上涨。

5.通货膨胀的治理

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破坏作用巨大。因此各国政府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遏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发展。常用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抑制总需求的政策。

抑制总需求政策又称紧缩性需求政策。一国政府常常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手段。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常见手段包括:降低货币供给量,即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回笼货币资金,缩减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提高市场利率水平,央行一般通过提高基准利率水平,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其存贷款利率,而存贷款利率的提高恰好可以使人们减少消费和投资,从而抑制住了通货膨胀。

常用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使经济体的收入和利润减少,从而减少他们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削减政府的财政支出,以消除财政赤字,从而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从而起到抑制个人收入增加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紧缩性的需求政策虽然能够很好地遏制住通货膨胀的势头,但是万一使用过度,会发生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的后果,而这是政府和公众更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紧缩性的政策在使用时要注意度。

(2)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即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是对付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最好方法。该政策的常见措施有:实行工资、价格管制,由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冻结工资和物价,但这种措施一般在战时或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才使用;通过道义劝告、协商解决的方式设置工资——价格指导线,要求各部门将其工资——物价的增长幅度控制在这一限度之内,而且此政策不具有强制性;以税收作为奖罚的手段,即如果工资和企业商品价格的增长幅度没有超过限度,则给予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奖励,如果超过限度,则会多收税予以惩罚;进行利润管制,即以强制手段对可获得暴利的企业利润率或利润额实行限制,对超额利润征收较高的所得税。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制定反垄断法限制垄断厂商的高价以及对公用事业和国有企业的产品和劳务实行直接管制。

(3)收入指数化政策。

把工资、利息、各种证券的收益以及其他收益部分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从而避免或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并减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分配不均问题。

(4)非适应性政策。

主张中央银行应当始终如一的以一个不变的比率保持货币供应增长,不会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增加货币供给,从而使公众相信政府是坚决同通货膨胀进行斗争的。这样做就会降低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从而降低成本推动的可能性。

拓展阅读

稳定物价目标区

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不把稳定物价目标确定为某一具体的数值,而是确定为某一区间,各国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不同。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认为3%~4%的物价上涨可以接受,在70年代这个比例上升为5%~6%。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物价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美国物价也进一步下跌,美联储从格林斯潘时代开始将物价上涨率的目标界定为3%以下,一旦有超出这一水平的迹象就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整或发出通货膨胀的警报,欧洲中央银行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2%以内。综合来看,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将物价涨幅的目标区域界定在1%~3%之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3%~5%较为合适。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1.4.2 通货紧缩

1.通货紧缩的含义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货紧缩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的现象,并且伴随着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的增加。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价格是商品和劳务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普遍持续下降,表明货币所反映的商品价值的增加。通货紧缩所指的物价下降,是物价普遍、持续的下降,个别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下跌,不是通货紧缩;由于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季节性等某些非货币因素影响而引起的价格的暂时或偶然下跌与货币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也不是通货紧缩。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判断某个时期的物价下跌是否是通货紧缩,既要看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负,也要看这种下降的时间是否超过了一定时限。

通货紧缩按照其程度不同,分为轻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和严重通货紧缩三类。通货膨胀率持续由正转负时,称为轻度通货紧缩,负值超过一年仍未转正,此种情况称为中度通货紧缩,中度通货紧缩继续发展,持续时间达二年以上的或物价降幅达到两位数的,称为严重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的效应

(1)对经济的影响。

对消费者来说,虽然通货紧缩意味着购买增强,但更愿意增加储蓄、削减消费开支。因为通货紧缩使消费者的价格下降预期强烈,失业率增加的预感也很强,为了等待将来更低的价格出现和为了未来生活的保障,消费者会更愿意增加储蓄。对生产者来说,物价的持续下跌会提高实际利率水平,致使投资成本昂贵,投资项目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因此会减少投资支出。同时,社会消费总量的下降,使企业出现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情况,因此企业不愿意扩大生产。

(2)对银行业的影响。

首先,物价的持续下跌,使贷款者的收益随之下降,造成了贷款者的还款困难,使银行面临坏账的风险。其次,对于抵押贷款来说,抵押资产价格的缩水,使得银行要求客户尽快还款,使本来面临困难的贷款客户雪上加霜,从而加速了其破产过程,最终也导致银行遭受了损失。最后,银行经营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银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为了保护自己资金的安全,他们一方面将钱放在手边,另一方面会把钱从银行提出,而这又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拓展阅读

经济报告显示:日本经济陷入“通货紧缩”

日本政府2009年11月20日公布了11月月度经济报告。日本媒体认为,该报告事实上宣布了日本经济已经陷入物价持续下滑的“通货紧缩”。日本《产经新闻》说,这是政府自2006年6月以来,时隔三年五个月后再次作出通货紧缩的判断。但另一方面,日本银行(央行)在同日召开的金融政策决定会议上,不仅上调了经济预期,而且否认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政府与日本银行在经济认识和通货紧缩对策上显现出分歧。

资料来源:新华网。

3.通货紧缩的原因

(1)紧缩性货币政策。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为了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实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用过度,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减少,使物价急剧下降,厂商缩减生产规模,失业增加,经济衰退。

(2)生产能力过剩。

在前期经济繁荣时期,社会需求旺盛,使得厂商纷纷扩大规模生产,增加投资比例,最终出现了生产的商品供过于求的局面。如果这种供过于求的局面不能得到及时调整而持续存在,物价的下跌也会持续下去,出现通货紧缩。

(3)投资和消费预期发生变化。

当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失去信心,认为经营效益难以保证时,会自觉地减少投资;当消费者预期物价会下跌,会减少现在的消费行为,这些都会导致消费和投资出现大幅度下降,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就会导致物价的持续下跌,产生通货紧缩。

(4)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

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放松管制使生产成本下降,造成了生产能力的过剩。此时,物价下跌不可避免。如果产能过剩的情况得不到解决,则物价下跌和通货紧缩不可避免。

(5)金融体系的低效率。

如果金融机构不能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那么就可能造成贷款质量不高,不良贷款比例会增加。如果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或片面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作为承担风险的补偿,就会形成信贷萎缩,进而导致通货紧缩。

4.通货紧缩的治理

通货紧缩可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通货紧缩会造成经济萎缩、失业人口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下降的结果,而这些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政府对通货紧缩特别重视。常见的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增加有效需求。

针对需求不足的局面,政府通常会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通过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实际利率,促进银行增加有效贷款投放量,恢复企业投资信心。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的消费支出,如政府投资大型项目的建设等,一方面扩大了社会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此外,政府还通过减税、增加转移性支出等方式提高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提高个人的消费需求。

(2)促进出口。

将国内过剩的供给转移到国外去,这是被许多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了的一条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手段。一国政府一般采取本币贬值,增加出口信贷等优惠,在国际贸易中尽可能争取有利于出口的条件。

(3)增加有效供给。

这主要是解决供给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供给相对过剩的问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造成了供给的相对过剩。对那些重复生产、简单复制、没有亮点的生产线要加以淘汰,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都是提高经济质量、改善经济结构的有效手段。

课外阅读

美国经济大萧条与治理

美国经济大危机以1929年10月纽约股市的崩盘为标志。股市在1929年9月1日是最高点,市值总计是896亿,到1932年7月1日跌到156亿,跌了740亿美元,跌幅达82.5%。随着纽约股市的惨跌,美国爆发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形成整个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财富损失最重、影响程度最深的经济大萧条。

1929年10月29日,这就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黑色星期二。人们匆忙抛售证券,股票抛售恐慌已成定局且一发不可收拾,沮丧的股票经纪人泪水涟涟,股市就此崩溃。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竟高达100亿美元!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大危机还给实体经济造成灾难。1929~1933年四年间,美国经济彻底瓦解了。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40%,失业率达到24.9%。国民经济的每个部门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失,至少有13万家企业倒闭,汽车工业下降了95%,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量从1929年的550万辆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万辆。1932年7月,钢铁工业仅以12%的生产能力运转。到1933年,工业总产量和国民收入暴跌了将近一半,商品批发价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贸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占全国劳工总数四分之一的人口失业。高达一半的美国家庭主要劳动力失业或收入锐减,成千上万工人工作无着,三分之一的人口缺衣少食。

1932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在治国理论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非常强调政府监管。除了金融领域的几个立法以外,在铁路、空运、卡车运输等方面也加强了政府监管。总的理念是加强政府管理,限制过度竞争。

新政的基本思想与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相一致。新政的基本政策精神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其基本政策手段逐渐演变为运用所得税制、预算拨款、政府债券和银行信贷等财政金融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某些重要环节给以促进,对不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企业活动进行管辖。

实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主要是应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进行调节,以医治资本主义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办法之一是通过赤字预算和发行债券向资本家借钱,把劳动者已经创造出来、但为资本家所有、且又为他们所不愿意使用的那部分闲置资本运用起来,进入生产或消费。这样,资本家可以获得由政府保证的债券利息,得到政府订单的企业,可以扩大生产,就业的增加又可以扩大消费,社会再生产就可能在扩大的规模上持续进行。办法之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

在新政的帮助下,美国经济逐渐恢复,并最终在二战后,成为全球经济的霸主。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课后训练

关键术语

货币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 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 存款货币创造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学以致用

1.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货币均衡的标志是什么?

4.什么是通货膨胀?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5.什么是通货紧缩?如何治理通货紧缩?

案例分析

温家宝:抑制通货膨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日至6日在江苏、上海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时指出,今年以来,克服了国际经济形势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

温家宝指出,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保持经济在较长时间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二要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努力把物价涨幅控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

三要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安全。

四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点做好困难群众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五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资料来源:新浪网。

讨论题:

1.国家为何下大力气抑制通货膨胀?

2.是否所有通货膨胀都需抑制?

3.通货膨胀应该如何治理?

4.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