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时人士对重银轻钱的看法

当时人士对重银轻钱的看法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包世臣没有看到重银轻钱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10]王庆云、冯桂芬的议论,都是发表在距今一百年以前,当时世界各国,除英国外,大多数国家是金银并用,而铜则降为辅币,世界货币大势已不在铜而在金与银。

3.当时人士对重银轻钱的看法

嘉、道年间,由于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将鸦片大量输入,因而纹银大量流出,以致银钱比价变为银贵钱贱的现象。此处且把这一时期清朝朝野人士对于银钱关系的各种看法举出几个例子:

道光十七年(1837),包世臣《再答王亮生书》说:“唐以前,银止为器,其时银产尚少也。近世以钱为国宝,而银以便总统之用,至夺黄金之权。是地不爱宝,非人力所能轻重之也。惟一切以银起数,而钱反听命于银,未免太阿倒持耳。……今法,假银罪止遣,私铸则至殊死,是固重钱而轻银已。民间称富室曰有钱;下至博徒,无论大小摊场,皆曰赌钱,从未闻以银为说者,是钱之当为币也明甚。然国家地丁课程俸饷捐赎无不以银起数。民间买卖书券十八九亦以银起数。钱则视银为高下。故银之用广,富家多藏银,银日少。”[5]包世臣没有看到重银轻钱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

道光十八年(1838),贵州巡抚贺长龄奏:“二百年来,生齿日益繁,费用日益广……钱质繁重,难以致远。……银则轻便易赍,所值又多,各处行用,大概相同。数千里外,皆可会兑。……盖货币流行,迭为衰旺。时移事异,理有固然。由宋溯前,以钱权物,而国不患贫。由宋迄今,以银权钱,而久乃积重。既成积重之势,宜思通变之方。时至事起而化裁出焉。……后世食用之物无一不增于前,风会日开,虽圣人不能强之复古,因时制宜,亦惟便民而已矣。”[6]贺长龄这种看法,可谓通达事理,在一百多年前,实在难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吴嘉宾《钱法议》:“总之,官便用银,不便用钱;民便用钱,不便用银。银价日贵,官上领皆银,下发皆钱,尤以为便。凡规费给银有定数者,较之往年常得一倍。故银钱并行之说,阻扰者必多。不思民间向来用钱有定数者,今日受钱照旧,即亏折一半矣。然则立法者当便官乎?便民乎?”[7]吴嘉宾此议,可与雍正六年杨天纵的奏折互相印证,但并没有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曾任陕西巡抚的王庆云说:“迩来钱不加多,而公私耗银之途日广,于是银之贵贱不系钱之多寡,而钱之贵贱转系银之多寡。圆法子母之权移于银币,此积重之势也。”[8]

冯桂芬《用钱不废银议》也说:“今天下以银为币之势已成,改银为钱,实不可行。”[9]冯桂芬在《筹国用议》中也有同样的主张。“古不以银为币。……顾氏炎武著论,用钱费〔废〕银,意在复古。余往时见银价日贵,农田出谷而国课征银,准折消耗,民不聊生,未尝不以顾氏之论为善。乃自五口通商,而天下之局大变。从此以银为币之势已定,虽五帝三王复起,不能改也已。盖今以合地球九万里为一大天下,中国仅十有五分之一耳。其十有四用银,而其一不用银,犹之十有七省用银而一省不用银,行乎不行乎?”[10]

王庆云、冯桂芬的议论,都是发表在距今一百年以前,当时世界各国,除英国外,大多数国家是金银并用,而铜则降为辅币,世界货币大势已不在铜而在金与银。王、冯和贺长龄一样,虽然没有看到金币的得势,但已看到了铜币的失势,其见解不可不说是高人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