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轻重论

货币轻重论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行己认为“钱本无重轻,而物为之重轻”。是说货币原本没有轻重,有了商品才有了轻重。因而其轻重的含义是指价格高低贵贱,购买力高低的不同。可见,他反对统治者背离轻重虚实理论,任意调整钱币的名义价值,改变它的购买力,使其轻重失衡。周行己主张要实现货币购买力与商品价格总额的平衡,实现物价的平稳,因而与《管子·轻重》篇的基本价格政策大相径庭。

二、货币轻重论

周行己认为“钱本无重轻,而物为之重轻”。是说货币原本没有轻重,有了商品才有了轻重。为什么货币原来没有轻重?在钱为虚,物为实,“钱以无用为用”的前提条件下,他认为有两种情况在起作用,其一是“始以小钱等之,物既定矣。而更以大钱,则大钱轻而物重矣”。当时的情况是:开始时用足值小钱(开元通宝)定价,以后流通中改为不足值的大钱(乾元重宝),就出现了大钱价轻,商品价重的情况。另一种情况则是“始以铜钱等之,物既定矣。而更以铁钱,则铁钱轻而物重矣”。开始时用铜钱定价,以后流通中又改用铁钱,则铁钱价轻,而商品价重。总起来看,这两种情况商品“价格”没有变化,只是原来充当作价标准的足值小钱、或价高的铜钱却先后变为不足值的大钱,或价贱的铁钱,根本不能等量齐观,此其一。其二是“铜钱以可运可积为贵,而铁钱不可运不可积为贱”。就是说铜钱可以执行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相反,铁钱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受到限制,甚至根本不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因而前者宝贵而后者低贱。故而他认为货币本没有什么轻重可言,不过是在比较中,在现行通货与原来两种不同通货的比较中出现相形见绌的比例关系的变化,才显示出轻与重的不同,“以其本无轻重,而相形乃为轻重”。当币材的品质、成色、轻重、大小、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较完全一样时,就根本谈不上轻重问题。在它们中间任意一项的变化都将改变过去的一致关系,轻重问题也就产生了,故相形乃为轻重。至于商品的轻重,因为它们千差万别,五花八门,用同一作价标准定价后,高低贵贱还是千差万别,仍是“相形乃为轻重”。因而其轻重的含义是指价格高低贵贱,购买力高低的不同。“相形”是在同一价格标准前提条件下实现的。可想而知,先有虚实,再有相形,经过相形,才有轻重。

周行己以轻重来表示商品价格高低贵贱,货币购买力强弱的不同差别并不新颖。《管子·轻重》篇所反复强调多方论证的,就是要用轻重政策来实现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业。他所讲的轻重是立足于“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立足于供求价值理论基础上,即以货币与商品供求数量的对应变化来显示轻重关系。且《管子·轻重》篇力主统治者利用轻重政策来实现有利于自身的再分配,因而他认为平准物价本无定数可言,平准物价就要求物价经常波动,不允许其固定不变。平准物价的定数也不允许物价不能调节,不能调节则价格将固定不变,价格固定则会整齐划一,就无法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27)。而周行己则不然,他正处在通货贬值、物价腾踊、财政匮乏、人心浮动的岁月。为着寻求摆脱财政困境,平抑物价,稳定金融,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他的理论自然要服从时局的要求,所以提出钱与物“相为等而轻重自均”的观点,认为货币与商品相互比较,轻重自能均衡。只有“钱以一为一”,即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铁钱与物复相为等”,即铁钱购买力与物价平稳,则“轻重自均”。可见,他反对统治者背离轻重虚实理论,任意调整钱币的名义价值,改变它的购买力,使其轻重失衡。周行己主张要实现货币购买力与商品价格总额的平衡,实现物价的平稳,因而与《管子·轻重》篇的基本价格政策大相径庭。以致人们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同,甚至相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