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在楼市与年不同之处

现在楼市与年不同之处

时间:2022-1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民的工资在这10多年来可能没有什么增长,但香港经济是有增长的,资金不一定在打工者手里,小部分人有大量的资金同样也可支持楼市。当时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少于50亿元,现在已超越5000亿元,并且以每年超越500亿元的速度增长,如这500亿元全部投入楼市,以新房平均500万元计,已可吸纳每年1万个一手房的供应。

很多人问我楼市现在有没有泡沫,我认为香港现在的房价用我们香港人的角度去看的确很贵,甚至比1997年还贵。在1997年,市区房如果叫1万元一平方米,我们已经觉得很贵,1997年的楼市高峰只是昙花一现,但现在1万元一平方米的市区房价已深入民心,不会叫市民吃惊。

国际货币基金会(IMF)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Are house prices rising too fast in Hong Kong SAR?”(IMF working paper 10/273),探讨香港楼市有没有泡沫。IMF是国际组织,很少以香港做报告题目,而且报告的两个作者(Ashvin Ahuja和Nathan Porter)都不是香港人,也不是华人,不存在作者选题偏好,这意味着香港房价高起已引起了国际的关注,成了国际议题。

这报告的结论是香港楼市没有偏离长期均衡,所以不存在泡沫。这结论与一般香港人所感受的不同,为了解他们如何得到这结论,我看了他们的文章。文章对均衡的定义是,在完全信息、信贷市场完全运作下,买房成本和租房成本在均衡时应该一样,市民对买房或租房应没有任何偏爱。这里说的买房成本,除了利息外,还有相关的税项,维修保养、楼宇的折旧、对楼宇升值的合理期望和风险溢价等。把这些因素都考虑了,以目前租金的数据,可以推算出楼市在均衡时的指针价格。报告的结论是,目前香港楼市的成交价还是低于这指针价格,所以不存在泡沫。

我认为这份报告在方法上大致没有什么问题,但某些假设及参数,可能不适合香港的情况。首先,合理升值期望和折旧的参数是假设性的,这些参数的变动对结论有多大影响呢?就算不大,第二个问题是,这项研究先假设租金是合理的,再推出合理的房价。租金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房价,它和房价是互动的。房价不合理地高,市民还可以选择不买。租金不合理地高,市民还有其他可行的选择吗?

第三点要提的是,由于这份研究只看买房和租房的相对成本,不看绝对价值,即使是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如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及2003年SARS期间,只要租房成本低于买房成本,报告也有可能得到楼市有泡沫的结论。第四点是,买房和租房,不像买卖盈富基金和期指般可完全替代。根据报告的结论,只要租房的市民走去买房,房价便很快达到均衡。但香港的房价高,市民何来买房的首期?外来的投资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本地买家。学术文章有其局限性,大家阅读时,不要只看文章的结论,也要留意当中的假设是否合理。

我个人认为楼市泡沫的“必需条件”是一般市民觉得房价很贵,收入远追不上,这条件现在已成立,但泡沫要爆破才可定义为泡沫,我认为香港楼市泡沫的“充分条件”是所有楼市参与者,包括国际及内地买家都觉得买香港房吃力,楼市泡沫才会爆破。我从以下几个客观角度去比较现在和1997年时的楼市:

● 现时息口低企,较1997年时有约7厘的息差。在1997年如果做2年按揭,以9厘息,息随本减计,利息成本已高于房价。那时买500万的楼的总成本是1000万,现在以2厘息计,假设利率不变的话,20年的利息成本少于房价之三成,买500万的房的总成本约650万。市民的工资在这10多年来可能没有什么增长,但香港经济是有增长的,资金不一定在打工者手里,小部分人有大量的资金同样也可支持楼市。

● 1997年时中港两地的经济交流不像现在频密。当时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少于50亿元,现在已超越5000亿元,并且以每年超越500亿元的速度增长,如这500亿元全部投入楼市,以新房平均500万元计,已可吸纳每年1万个一手房的供应。

● 1997年时金融风暴再加上八万五的政策,内外因素加在一起,泡沫才爆破。不错,八万五会令香港楼市下跌,但它不会令其他大城市新加坡等下跌,如果没有金融风暴,其他城市的房依然高涨的话,即使香港楼市因八万五政策而下跌三成,很快便会被其他地方的投资者吸纳而反弹。现在的楼市面对区内再爆发金融危机的机会不大,单靠政府政策,即使楼市大泻三成,也很可能会因房价较区内其他城市有折让而大幅反弹。

综合这些因素,我估计现在的房价与1997年时楼市爆破点还有一段距离。而最有机会令楼市爆破的因素是美国加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