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起点的创业

高起点的创业

时间:2022-1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基于我们在第一章里说过的理由,他们有钱可以成为富人,但并不见得都是“中产”,因为“中产”不仅是财产与收入的概念,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综合素质。进入中产阶层,是他们创业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王佩琪毕业时,已经是两家学前学后托管及补习中心的老板,正为第三家分校的筹备工作而奔波。新一代创业者则显得“透明”许多。

中国人对于个人创业的认识,最早是从个体户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对个体经营政策有所松动,于是那些回城找不到工作的青年在街上卖起了大碗茶,那些在农村填不饱肚子的农民进城当上了泥瓦工,他们有的摆起了理发摊,有的开起了早餐店……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几年之后,他们居然大都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炒瓜子的年广久,是给人洗衣服的热比娅。

以后在“双轨制”的过渡政策里,又催生了一批倒卖紧俏物资的“倒爷”,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过热中,又涌现了一批房地产大鳄与股票大亨。这些人确确实实赚了钱,发了财,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中国目前的富人阶层。

但是,基于我们在第一章里说过的理由,他们有钱可以成为富人,但并不见得都是“中产”,因为“中产”不仅是财产与收入的概念,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综合素质。

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一章里讨论的创业,是不同于白手起家的个体户的创业;我们讨论的创业者,也是不同于钻政策空子的“倒爷”。这些新创业者,起点很高,能力很强。他们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去创业,也不是依靠关系背景去赚钱,他们只是为了快速实现自己的“中产”梦想而抛弃眼前的荣华富贵,勇敢地投身于个人创业之中。为了区别于以前的个体户创业,我们称其为创业精英。

34岁的于畅,北大国际经济专业毕业,1995年进入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两年后成为壳牌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最早担任总经理的为数不多的内地人之一。2000年底,为了追随在美国留学的太太,于畅从壳牌辞职,赴美申请就读商学院。2001年进入美国哈佛商学院攻读MBA,2003年,于畅从哈佛MBA毕业后,放弃在国外工作的机会回到北京。一开始,他一边在壳牌任职,一边筹备自己的公司。不久,他在北京与人合作创办了一家汽车服务公司,并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他认为,像他们这样的高端创业,“没有空子可钻,完全凭着个人的智慧和努力去获取成功”。

在上海繁华淮海路一栋大楼里,有一家虽然创办仅两年多但在全国颇有名气的图书公司。它的创办者是一名45岁的男人,曾经是国内一家知名商学院的培训部主管。2002年底,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薪水超过一些跨国公司总监时,他却毅然做出自己个人创业的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惊异。但他以自己的成功经历,证明了他当初决定的英明与正确。

27岁的熊克,大学毕业后供职于深圳华为公司,后到华为上海分公司,进入了外地人到上海必然要花50元钱去参观的中国第一高楼金茂大厦办公。但是,熊克认为丰厚的薪水和优越的办公条件也不能满足他追求财富、实现个人价值的“野心”,于是他辞职和朋友开办了一家IT公司,从此畅游于IT行业,进行顽强的打拼,现在终于小有成就,与娇妻爱子过上了富足的“中产”生活。

事实上,像这样主动脱离大机构大公司而个人自主创业的高职高薪人员已是越来越多了。这些人有许多的共同点。首先是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多具有优越的工作经历或者海归背景,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个人经济基础与工作经验,属于大众仰视的“精英”人物或者媒体称呼的“新锐”人物。他们在大机构或大型跨国公司的从业历程对他们的创业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工作中获取的行业信息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成为他们创业无形的推动力,而在国外受教育和工作的经验,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公司文化、治理机构以及商业规则。经过多年的事业打拼,在物质条件获得充分满足之后,他们期望通过创业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进入中产阶层,是他们创业的首要目标。

其次,这些创业者大都拥有雄厚的创业资本,这显然不同于早期白手起家的个体户。曾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名列中国首富的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在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曾说:“为了办企业,我们四兄弟卖掉家电、自行车,凑了1000元钱……我们花了一年时间,把1000元变成了3000元……到了第7年,1000元钱已经变成了1000万元。”这是典型的上一代的创业故事,故事总是有白手起家、困境求变、被迫下海等不堪回首的开端。相比之下,今天的创业精英们资本就雄厚多了,投入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并非难事。这使得他们的创业故事有一个华彩的开篇。

第三,善于捕捉独特商机,展开非同一般的事业。不同于早期个体户要么是开饭店旅社赚钱,要么是卖服装鞋袜致富,也不同于上一代创业者很多是靠地产发家,靠炒股发财,新一代创业者用独特的眼光来发现新的赢利空间和生意,并通过走资本运作和规范运营之路而获取利润。

如前文提到的那一位开办图书公司的创业者来说,图书销售并不是一个新行业,竞争也已经很激烈,但是他提出的商业模式却是“卖书不打折,而且还要加收相当于图书价格10%的会员服务费”。原来,他发现,大部分经理人都通过读经管类书籍进行自我提升,但经理人都很忙,没有时间买书,就算有,也没有精力一本一本去找他需要的书。帮经理人选书就是他的企业定位

23岁的女生王佩琪大学毕业时,周围的同学都忙着等人聘,她却忙着聘请人。这是因为王佩琪毕业时,已经是两家学前学后托管及补习中心的老板,正为第三家分校的筹备工作而奔波。

王佩琪在读大学时就发现,一般托管中心做得不够专业,课程根本不丰富,而自己在大学二年级时,刚好觅到一个好地点,机不可失,就决定自己出来创业,开办学前学后托管及补习中心。当时,王佩琪只有20岁,还在大学念书。她向父亲借了五六千元,开办了第一家托管中心,结果办得非常成功,王佩琪乘胜追击,在11个月后,花1个月时间筹备,开设了第二家托管中心。

求学时就当老板,王佩琪旗下的近30名老师,不是拥有硕士文凭,就是拥有十多二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但都非常折服这个小老板——因为她会做生意!

过去,我们读到因创业而成功的故事时,往往对那“第一桶金”充满了好奇和遐想,而出于各种原因,许多成功者对于最初的财富积累和膨胀也常常讳莫如深。新一代创业者则显得“透明”许多。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成熟,投机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在完善的公司体系中成长起来,或者在国外商业社会里受过熏陶的新一代创业者们,从创业开始就比较注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施规范运营。相对于“拉关系”、 “找门路”,他们更愿意也更善于在一个法制完备的社会展开公平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