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股市万个为什么之四一五

中国股市万个为什么之四一五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工集团是徐州市最大的地方国营企业,也是中国机械工程装备业中的标志性企业,轧路机和挖掘机的市场份额均在50%以上,经营规模高达170亿元人民币。显而易见,徐工的选择是一个地方政府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徐工科技要公告母公司改制经过市政府省政府同意的重大原因。如果说否决中国公司是因为政治因素,那么否决迪拜又是什么因素呢?

徐工改制有没有多赢选择?(上)中国股市10万个为什么之四一五

向文波是一个典型的湖南人,敢想敢干敢说话,骨子里有股天下之人舍我其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味道。

因此,尽管由于博客风波搞得他昏头涨脑,精疲力竭,但是依然慷慨激昂,斗志旺盛,一会儿指认徐工集团在撒谎,一会儿又质问为什么凯雷集团在做缩头乌龟。

因此,尽管很多媒体有思想的同行在质疑向文波的搅局动机,并且怀疑三一集团并购徐工的实力,但是水皮依然相信,向文波的举动是他真实性情的表露。

向文波说,不让我说话,我会憋死的。换句话讲,向文波为了不把自己憋死,就要找地方说话,找媒体不尽兴,只好上博客,所以这个连打字都不会的人,在博客上居然能热到仅次于徐静蕾的地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博客的影响巨大,二是向文波的话引起网友的共鸣,牵住了舆论的牛鼻子。

向文波说的话很多,归纳起来就两句,一句是徐工不能让凯雷这样的国外基金控股85%,另外一句是徐工仅作价20亿元人民币是贱卖。

徐工集团是徐州市最大的地方国营企业,也是中国机械工程装备业中的标志性企业,轧路机和挖掘机的市场份额均在50%以上,经营规模高达170亿元人民币。徐工的规模虽然很大,但是效益却每况愈下,改制成为地方政府的心腹大患。

问题在于,徐工集团为什么选择了凯雷这么一个财务型的战略投资者,徐工的这种选择符合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中央政府该不该出面干预,至于是否贱卖则在其次。

那么,徐工为什么要选择凯雷呢?

水皮得到的解释和向文波的理解是有出入的,因为据称徐工集团的亏空数额就在十多个亿,凯雷投入的2.25亿美金并购款中的绝大部分将被用做改制的成本。而徐工的改制并不仅仅始自现在,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德隆和周正毅都曾深度染指徐工集团,但是没有得到徐州方面的认可,德隆和周正毅垮台之后,徐工集团更是对包括三一集团在内的国内民营企业充满了本能的敌意,这是其一;徐工集团是徐州的地方国营企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曾经计划拍卖徐工的债权并且已经收到了卡特彼勒在内的国际机械工程巨头的报价,最终由地方政府出面以7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回购,目的就是避免被跨国公司收购后消灭,这是其二;MBO国营大中企业收购叫停,断了内部改制的可能,这是其三。

历史上,徐工集团和国际巨头卡特彼勒曾经合资合作,最后40%的股权却被稀释到象征性的零头。徐工集团在“引狼入室”上是吃过亏,上过当的,因此,在外资中间选择了凯雷这样的财务型投资者。在徐工看来,让外资控制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一个解燃眉之急的办法,一个比等死要好的办法。

显而易见,徐工的选择是一个地方政府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徐工科技要公告母公司改制经过市政府省政府同意的重大原因。

但是,市政府和省政府同意是不是等于中央政府也会同意呢?国资委和商务部在目前这种舆论环境下还会批复徐工集团的改制吗?谁又会在六部委联合调查外资并购状态的结论上来之前拍这个板呢?

向文波是一个当事人,也是一个业内人士,抛开民族主义倾向不说,他要求政府保护本土机械工业无可厚非,中央政府也有责任从战略的角度对产业发展做出规划,而这恰恰是目前政治结构之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区别所在。向文波的肆无忌惮,实际上捅开了这层窗户纸,时机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国家的产业安全事实上现在正在成为中央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因为太多的教训告诉我们,所谓全球化,所谓经济没国界,完全是一个冬天里的童话,即使没有意识形态的干扰,国与国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抑制与反抑制,合作与竞争,始终是围绕国家利益而展开的。中海油出价再高收购不了一个优尼科,海尔一个家电企业也并购不了一个美国公司,甚至阿联酋的迪拜港要并购西雅图的港口也遭到美国人的否决。如果说否决中国公司是因为政治因素,那么否决迪拜又是什么因素呢?

徐州市考虑的是徐工集团的工人要吃饭,要活儿干,中央政府要考虑的则是这个行业中其他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战略产业,不能让外资控股,一般的制造业产业是不是也要考虑到产业内其他企业的反应呢?而据水皮所知,徐工集团的并购可能会产生方向性的指引,厦工和柳工目前也均有外资正在虎视眈眈,而卡特彼勒更是有一个全行业的整合方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光看徐工集团和向文波打口水仗是不够的,商务部和发改委应该引入行业听证的机制,对此展开公开的调查,真理是不怕辩论的,只会越辩越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听证的基础上,商务部做出的裁决恐怕会更符合实际的情况,也更适合国情,自身的压力才会减少。

听证,是解决目前徐工改制僵局的第一步。

2006年6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