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带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热带海洋与大气的作用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热能作用下,大气和海洋之间总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界面不断循环往复发生作用。其中,风与洋流的变化可以对海洋及其周围陆地产生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以鱼为食的各种海鸟,也会因缺少食物大批死亡或逃亡。它不仅对秘鲁沿岸带来灾害,甚至会引起全球性天气变化,给不同地区带来异常、恶劣的环境。因此,“拉尼娜”也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海水的运动主要受海洋表面风的牵制。
热带海洋与大气的作用_南海知识丛书(全

在热能作用下,大气和海洋之间总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界面不断循环往复发生作用。这种海——气之间热能的交换影响着地球上许多物质的变化。其中,风与洋流的变化可以对海洋及其周围陆地产生极大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厄尔尼诺”(EI Niňo)现象,还有“拉尼娜”(La nina)、“拉马德雷”或“太平洋十年涛动”(ODP)现象。

(1)海气作用的“圣婴”——“厄尔尼诺”

位于南纬4°-14°的秘鲁是世界上产鱼大国之一,其鱼粉产量居世界首位。这是由于秘鲁沿海有一支旺盛的上升流,也就是说,在那一带海区里,除水平流动的表面洋流外,还有不断从海底深层涌向海面的上升流,它把海底丰富的磷酸盐和其他营养盐分带到海洋上层,滋养着世界上著名的秘鲁渔场。如果这支上升流减弱或是消失,临近赤道区的暖流就会入侵,引起秘鲁沿岸海域水温升高,这种现象大约每隔2-7年就会在圣诞节前后发生,当地居民把这种暖流的周期性南侵并引起海面水温异常升高、鱼群大量死亡或迁逃的现象,称为“圣婴”事件(西班牙语EI Niňo即“圣婴”之意),译音为“厄尔尼诺”,也称“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示意图

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普遍的看法是: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翻,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翻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厄尔尼诺”现象在一般年份,向南入侵的范围只能到达南纬几度,待到来年3月,海面水温又恢复常态,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鱼类和鸟类没有多大影响。但暖水入侵强盛时,可抵达南纬十几度,这时秘鲁沿岸水温就会迅速增高,表层温水阻止了南美西部海岸上升流的发生,使该区域洋面失去由下层海水带来的养分。生活在这一海域里适应冷水环境的浮游生物和各种鱼类,就会因环境的突变而大量死亡或游向别处寻找食物,严重毁坏了那段时间的捕鱼计划。与此同时,以鱼为食的各种海鸟,也会因缺少食物大批死亡或逃亡

“厄尔尼诺”对陆地也有严重影响。它不仅对秘鲁沿岸带来灾害,甚至会引起全球性天气变化,给不同地区带来异常、恶劣的环境。每当“厄尔尼诺”现象严重时,常发现全球一些地区暴雨成灾、洪水泛滥,而另外一些地区则是久旱无雨,农业歉收。如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给美国东北地区带来了一个异常温暖的冬天;同时,倾盆大雨、洪水、加利福尼亚的泥石流和佛罗里达州的旋风也都与它有关。我国华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以及东北地区的“冷夏”等灾害性天气与“厄尔尼诺”现象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2)海气作用的“圣女”——“拉尼娜”

“拉尼娜”(La nina)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女”的意思。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故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在“拉尼娜”现象发生过程中,赤道太平洋中、东部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1998-2000年的“拉尼娜”,水温连续6个月比平时低0.5℃),云量减少,气压偏高,而在赤道太平洋西部海域却正好相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所以科学家们也称其为“一对孪生兄妹”。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会发生“拉尼娜”,同样“拉尼娜”之后也会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变弱。特别是从1991年到1998年曾连续发生了四次“厄尔尼诺”,但没有发生“拉尼娜”。

“厄尔尼诺”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面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面海温变冷、信风增强相关联。因此,“拉尼娜”也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信风是指低层大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盛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海水的运动主要受海洋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温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而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温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因此,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比西太平洋的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洋表层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气流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期间大气环流圈的位置并不发生移动,只是因为赤道太平洋西部更暖,东部更冷,因而环流圈强度比正常年更强而已。在赤道太平洋周边的直接影响区域,“拉尼娜”年中仅仅是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更强、雨量更多些;而东太平洋则下沉气流更强、雨量更少些。由于这些地区原来雨量已经很多或很少,因此雨量再分别增加一些和减少一些,一般不会引起重大灾害。而在间接影响区域中,因为大气环流圈位置不发生移动,就不会像“厄尔尼诺”现象期间那样使全球大气环流紊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尼娜”期间所造成的世界大气环流变化和气象灾害也要比“厄尔尼诺”小得多。

当然不排斥“拉尼娜”年中确有可能因“拉尼娜”影响所出现的气象灾害。如1998-2000年的“拉尼娜”比以往出现的“拉尼娜”来得凶,持续时间比以往的延长了一年,且与之前出现的1997-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一样异常强烈。世界不少地方出现严寒、冬暖、风雪、干旱和暴雨等灾害,以美国为例,一方面是阿拉斯加地区遭受严寒的袭击,1999年1月和2月初的气温下降到-23℃;另一方面是美国其余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部地区出现罕见的暖冬气候。西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北加州受到风暴、大雨和山雪的袭击,结果1999年是西部许多州总降雨量自20世纪以来最多的年份之一,而西南地区却又遭受干旱。

从世界范围来看,1998-2000年的“拉尼娜”现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而在东部非洲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则引起干旱;在南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酿成洪灾;在南美洲南部地区造成异常的潮湿天气;在中国,夏季风增强,北方降水增多,台风发生次数也增多。

热带海洋的变冷,使大气从海洋获得的热量比正常时少,大气环流的格局也将因此偏离正常状态而出现气候异常。但是,“拉尼娜”造成的气候异常并不正好与“厄尔尼诺”造成的气候异常相反,而是有它们自己的规律。

对东亚来讲,“厄尔尼诺”期间一般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纬度偏北;而“拉尼娜”期间,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要弱些,位置也偏南些。但1998-2000年的“拉尼娜”,在1997-1998年“厄尔尼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前(对大气影响的时滞性),其影响便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

“厄尔尼诺”年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一般偏少,而“拉尼娜”时期台风偏多。当然这只是对以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一般特征分析后的估计,何况影响东亚和中国气候的因子很多,不单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需对多种因子作综合分析后形成预报。

(3)海气作用的“圣母”——“拉马德雷”

“拉马德雷”现象至今仍鲜为人知,它是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1996年发现的,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ODP)。科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ODP同南太平洋赤道洋流“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被喻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母亲”,“拉马德雷”一词在西班牙语中也正是“母亲”的意思。

“拉马德雷”是一种低温高压的高空气压流,通常处于大气层较高的位置,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平均每20年至30年下降一次,持续时间20多年,即“暖位相”和“冷位相”每种现象各持续20-30年。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1924年,而1925-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出现于1947-1976年,1977-1990年代后期为“暖位相”。从2000年开始,“拉马德雷”开始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阶段。

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正好相反。

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厄尔尼诺”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1998-2000年的“拉尼娜”正是在“拉马德雷”的支持下大显威风,大幅度降低由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提升的太平洋赤道地区的洋面温度。这使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加剧,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如2000年,“拉尼娜”与“拉马德雷”在拉美相遇,给这个地区带来大量雨水,成为50多年来降雨量最多的年份,并且还形成了一系列热带风暴,其中有些还转变成飓风

目前,世界各国气象、海洋学家正密切关注“拉马德雷”现象,正在加紧研究其形成原因并密切跟踪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