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减少粮食的损耗与浪费

如何减少粮食的损耗与浪费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合国粮农组织将食物损失按照客观与主观的标准,划分为食物损耗与浪费。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每年损失的粮食数量高达13亿吨,价值近1万亿美元;倘若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能够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约9亿饥饿人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粮食霉变损失3%,虫害损失5%。粮食浪费主要发生在消费环节。为减少粮食的损耗和浪费,有专家建议:要革新技术,加强管理。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食物损失按照客观与主观的标准,划分为食物损耗与浪费。其中损耗是指由于生产技术等客观因素导致的发生在生产、收获后及加工环节上的食物数量下降;而食物浪费是由于消费者的主观因素发生在食品链终端的食物数量下降。

据测算(何静,2014),我国粮食产后仅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总量及餐桌浪费就达到1224.3亿公斤(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亿公斤),占2012年粮食总产量的20.77%。其中:收获损失324.3亿公斤,占比26.5%;储藏损失200亿公斤,占比16.3%;运输损失59亿公斤,占比4.8%;加工损失65亿公斤,占比5.3%;餐桌浪费576公斤,占比47.0%。

粮食损耗主要发生在收获、储藏、运输和加工等几个重要环节。粮食在收获阶段,会因机械质量不佳及收割粗疏出现撒落,也会因烘干能力不足出现发芽霉烂;在储藏阶段,不同性质企业的粮库储藏损耗率差异很大,而农户方面因技术滞后、方法简单和仓储设施条件差损耗的粮食较多;在运输阶段,我国粮食流通“四散化”(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情况严重,且物流方式落后,多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等包装方式,存在多次包装、拆卸,在运输过程中易遭受雨水、撒漏、污染等影响,致使运输环节的粮食损耗明显;在加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中小型粮食加工厂因设备陈旧或加工不当,加工出的粮食出米率或出粉率不高。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每年损失的粮食数量高达13亿吨,价值近1万亿美元;倘若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能够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约9亿饥饿人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粮食霉变损失3%,虫害损失5%。在工业化国家,粮食浪费时常发生在零售和消费一端,欧洲和北美消费者每年浪费的食物达人均95—115公斤;在发展中国家,粮食损失多发生在生产和加工环节。

我国粮食加工业存在过度加工的问题,片面追求“精、细、白”,导致粮食加工环节损耗严重。据测算,我国每年加工环节损失的粮食在150亿斤以上。以大米为例,精制米加工不仅加大自身损耗量,减少营养素含量,同时也浪费水、电资源和人力成本。可以说,加工多一道程序,就多一层成本浪费。就大米本身来说,仅是糙米的话难以区分档次,而优质稻多次抛光后,米粒形状、色泽明显要好看,有利于打造大米品牌。我国大米按照加工精度分类,分别是特等、标一、标二、标三4个等级。由于消费习惯误区,成品粮过度追求亮、白、精,既损失了营养又降低了出品率,造成的损失很大。数据显示,目前粮食的加工普遍超过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以前大米加工去壳后简单清理就行了,但现在消费者要求“光鲜”,大多数大米都会进行抛光,甚至多次抛光。同样数量的稻谷,抛光次数越多,产出的大米成品就越少,既损失粮食营养素又明显降低出品率。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曾做过测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为例,我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80亿斤,相当于近千万亩稻田一年的产量、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如果不加遏止,任由精制米市场份额继续增加,大米损耗量最高将达400亿斤,相当于约1.3亿人一年的口粮、4000万亩良田一年的产量。

为此,农业部于2014年7月印发了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要紧紧抓住烘干、储藏等初加工环节,结合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积极开展粮食产地烘储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自然通风仓、烘干设备、烘储仓等初加工设施。支持农民建设小型粮食仓储设施,购置新型储粮装具。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粮食银行”,探索粮食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要防止过度加工造成的粮食、营养和能源的浪费,科学开展粮食精深加工,减少精米、精面等重外观、轻营养的产品开发,大力发展专用米、糙米、米糠食品、专用粉、全麦粉、小麦麸皮制品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及系列化、优质化、方便化主食食品,正确引导科学健康消费理念。积极鼓励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延长粮食加工产业链,拓宽粮食加工转化增值空间,提高资源综合效益。积极发展稻壳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开发,加强玉米皮、玉米黄粉、玉米胚芽、玉米芯和碎米、麸皮、次粉、胚芽、秸秆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粮食加工业发展。

粮食浪费主要发生在消费环节。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郑楚光曾做过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3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

为减少粮食的损耗和浪费,有专家建议:要革新技术,加强管理。比如,大力推广种子精量精播技术,提高收获机具的精度和性能,减少生产环节的损失;加快粮食加工业技术进步,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减少粮食损耗;完善运输装备和作业标准,减少粮食运输环节的损耗;加快推广农户科学储粮技术,鼓励粮食购销企业面向农民和用粮企业开展代购、代销、代储业务,减少粮食产后损耗;在全社会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自觉消除浪费粮食的现象。

也有专家建议,在生产环节,应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活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广精播技术,提高收获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在储粮环节,研发适宜的仓型,配套药剂和测温系统,帮助农民建设科学的储粮设施;在交通运输环节,提倡文明装卸和快捷运输,尽可能采用集装箱运输,减少运输环节的泄漏和受潮损失;在加工环节,对传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高效、低耗、出粮率高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在养殖环节,改变农民直接用粮食作饲料的习惯,而代之以配合饲料,节约饲料用粮;在酿酒环节,对烈性酒生产和消费进行适度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