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绪与情感概述

情绪与情感概述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情绪与情感看做同义词,但人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复杂而反复的。情绪与情感都是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应,是同一类而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情绪依赖于情感,情感又依赖于情绪。所以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却是人类独有的。情绪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人在情绪状态下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所以,情感是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重要成分之一。情绪具有外显性,而情感具有内隐性。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

在普通心理学中,情绪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而情感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绪和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的心理体验的概念。对于上述定义,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①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形式;②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形成不同的关系是态度产生的原因;③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使人产生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情绪与情感看做同义词,但人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复杂而反复的。在心理学中,情绪是与生理性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表现方式不同,但也是不可分割的,两者之间仍联系密切。情绪是人的情感基础,有时情绪可以反映或表达真实的情感,而情感有时是人的情绪的延伸和内化。情绪与情感都是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应,是同一类而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情绪依赖于情感,情感又依赖于情绪。因此,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情绪与情感的事物性质不同

从需要角度来看,情绪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通常是指人的生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得到满足会引起满意、喜欢、放松等体验,反之则会不满、厌恶、惊恐等。例如,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由于行程安排的原因,导致旅游者在饮食、就寝时间上的延误,旅游者就会出现消极、烦躁等情绪表现。情感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多与人的社会性需求相联系,是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需要,例如旅游者自身对求知、交往、人生追求等社会性的需求。也就是说,情绪的产生来源于生理或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情感的产生来自于人的社会需要。所以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却是人类独有的。

阅读材料

植物神经系统与情绪

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情绪和情感也是脑的机能。在情绪活动中所发生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是与神经系统的多种水平的机能相联系的。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有许多研究,下面主要介绍植物性神经系统与情绪。

人们早就发现,情绪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机能是支配有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生殖等内部器官的活动,调节内脏、平滑肌和腺体的功能。它与这些器官在解剖和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保证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植物性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之下进行活动,它起源于下丘脑,它的神经联系从下丘脑下行到脊髓,通过植物性神经节达到各内脏器官。

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共同控制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肾等)、外部腺体(唾腺、泪腺、汗腺等)以及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的活动。

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从下丘脑经中脑、延脑而到脊髓,在交感干神经节交换神经元之后,分别达到各内脏器官。它所带来的神经兴奋普遍影响很多器官,引起普遍的神经兴奋和广泛的效应,因此它的作用在于普遍的发放,如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液从内脏输送到四肢,这些反应以整体的形式为有机体的应急活动作准备。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从下丘脑经中脑、延脑到达脊髓,而后沿着单个神经元达到内脏器官,因此它只能引起特定的反射活动。副交感系统的机能作用与交感系统是相对立的,二者互相起颉颃作用。例如,通过交感系统引起瞳孔放大、心率增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而冠状动脉舒张,消化道蠕动减弱,括约肌收缩,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血糖浓度升高等;副交感系统则表现为瞳孔缩小、心率减慢、内脏血管舒张、胃肠蠕动增强、括约肌弛缓、刺激胰岛素分泌使血糖降低等。交感系统使身体准备应急,副交感系统使之恢复到正常,两种神经的作用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以保证内脏和整个机体的正常活动。

情绪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人在情绪状态下表现出许多生理反应。呼吸、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组织,内、外腺体以及代谢过程的活动,在情绪状态中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激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呼吸加速、加深,心搏加速、加强,外周血管舒张,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也增加;突然的惊惧,呼吸会出现暂时的中断,外周血管收缩,脸色变白,出冷汗,口干;焦虑、忧郁状态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

内分泌腺的变化不但与情绪状态有直接联系,而且上述多方面的生理变化也与内分泌腺的变化有关。例如,在激烈紧张的情绪状态中,肾上腺分泌的反应比较直接,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导致血糖、血压、消化系统、其他腺体一系列的变化反应。例如,处于愤怒状态时,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引起血糖、血压升高和肌肉紧张度提高,使机体处于应急状态。而处于焦虑状态时,出现的外周血管收缩、血糖下降、肌肉松弛、消化腺活动下降,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有关的。特别由于去甲肾上腺素是交感神经系统的传递物质,它对交感系统的神经元的激活起着直接的作用,从而说明内分泌系统的化学激活与上述有机体的许多方面的生理变化直接关联,内分泌系统成为了情绪反应的一个重要标志。

(资料来源:http://dxfxl.com,大连东西方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网站)

2.情绪与情感在稳定结构上存在不同

与生理需求相关的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一般是由于当时特定的条件所引起的,它常常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

例如,旅游者行程安排的合理性使旅游者得到相应的满足,旅游者会因为满足的程度而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与社会性需求相连的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具有持久性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是人对事物态度的反映,如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景点知识内容的满足,与其他旅游者、导游人员所建立的友谊等。所以,情感是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重要成分之一。

3.情绪与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

情绪具有外显性,而情感具有内隐性。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内在内容。因此情绪表现具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如看到梦寐以求的景观、买到合适的纪念品,高兴满足的情绪会溢于言表;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不守时而影响景点的参观,焦躁愤怒的情绪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等。而情感通常以内在感受的形式存在,是一种内心体验,如旅游团队中的领袖人物期望得到他人认可,单个旅游者期望融入旅游团队的情感需求等,这些情感往往深埋在心底,虽不轻易表露,但对其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4.情绪与情感的反应强度不同

从反应强度上,情绪表现得更为强烈,具有更多的冲动性。情感显得隐蔽,更难显示其强烈的性质。例如,旅游者对于行程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满会冲动地表露出来,而对于求得他人认同的情感却深藏在内心,他人是无法轻易窥视出来的。所以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冲动性大,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反应一般较微弱,较少有冲动性,外部表现也不明显。

5.情绪与情感发展的先后顺序不同

对于旅游者自身而言,情绪发展先于情感体验。旅游者对于整个行程安排所产生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具有无条件反射的性质,而情感是伴随着这些认识过程所产生的。例如,旅游者对于导游个人能力的认可、对旅游团队的认同感,包括旅游者之间的融洽交流等,都是在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愉快情绪体验之上逐步建立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情绪与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情绪中又蕴涵着情感;情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绪依赖于情感,情绪的各种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情绪与情感都是对客观事物或对自我的态度的反映。

阅读材料

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情绪必先有引起个体反应的刺激,刺激会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正是由于生理反应,个体才产生了情绪。情绪体验并非由于刺激,而是由于对刺激反应之后产生的生理变化所引起。生理变化所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就产生了情绪。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从生理学角度解释情绪经验的性质、组成原因,强调身体的,特别是内脏的反应是情绪经验的来源,重视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普拉契克的情绪进化说

美国当代的情绪心理学家普拉契克于20世纪60年代初就提出情绪进化论的观点。他认为情绪是一个多种因素的复杂概念,从发生的过程看,情绪是由特定的刺激所激起的,又是经过有机体的认知评价、主观感受和行为反应等因素所组成的如下序列:刺激物→认知评价→主观感受→外显行为→适当功能。

情绪不仅指主观感受,而且指整个反应序列,其主要功能是调节人的活动以适应环境。

普拉契克设想根据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这三种基本特性,用主观语言表示各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强调认知作用的情绪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相联系的情绪评定—兴奋说。她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

阅读材料

智商、情商、魂商

从20世纪早期开始,智商(IQ)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大家普遍认为,人具有理性的思考能力,从而可以解决众多逻辑性或决策性的问题。于是,心理学家设计出种种智商测试,以此量化人的理性思考能力,人按照测试数据被分为三六九等。社会普遍认为,一个人智商越高,其思考能力就越高,能力也就越强。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量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感情能力——情商(EQ)也同样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获得同情心和主观能动性,拥有同情共感(移情)及对情绪作出反应的能力。正如高曼指出,情商(EQ)是高效运用智商(IQ)的基本要求。如果用来感觉的脑区受损,人的思考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尽管如此,牛津大学教授丹娜·左哈尔和艾恩·马歇尔认为智商和情商都不足以解释复杂的人类智慧,他们发现了更为根本的第三种智慧——灵魂智慧,也就是魂商。人类智慧的全幅图景随着我们对于魂商的讨论而日趋完整。这里的魂商是指一种处理和解决意义与价值问题的能力。拥有这种能力,人们就可以把行为放入一个更为宽阔、丰富和富有意义的环境中去,同时可以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有意义。

魂商能够让我们:更有创造力,超越条条框框去玩一种“无限”的游戏;深刻体会到人生的爱、喜悦和从容,获得精神上的达境;大大提高人生效率,不断获得成功;对世界抱有积极的态度,不论遇到多大挫折,始终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精神上不断成长和转化,释放内在潜能;超越自我和他人之间的鸿沟,与他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将深藏于心的美好境界成为可能。

(资料来源:左哈尔,马歇尔:《魂商——获得人生爱、喜悦、从容的灵魂智慧》,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问题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让内心有一盏明灯”,魂商可以让我们看待世界更为理性、独立、广阔、深刻,那么魂商又让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旅游工作呢?

二、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人的情绪、情感是多种多样、纷杂繁复的,但可以把它们分为最简单、最基本的两类,即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它是指情绪和情感在性质、强度、激动性、紧张度上存在的对立状态。情绪的维度(dimension)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以及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two polarity),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1.从性质上看,情绪与情感有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极对立

一般来说,当旅游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肯定的情绪与情感,如满意、高兴等;而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则产生否定的情绪与情感,如不满、烦恼等。满意与不满、高兴与烦恼等就是情绪与情感的肯定与否定的两极状态,肯定的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可以帮助旅游者提高旅游的活动能力。否定的情绪、情感是消极的,会使旅游者的活动能力降低。但是,并不是说肯定和否定这两种情绪、情感是绝对对立与排斥的。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一种事物对人的意义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因此,处于两极的对立情绪可以在同一事件中同时或相继出现。两者在一定情景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旅游者经过千辛万苦登到山顶,才会体验到登高远眺的惬意。

2.从强度上看,情绪与情感有强与弱的两极对立

情绪与情感有强弱的对立,例如从微愠到狂怒,从有好感到酷爱等。在强弱之间又有不同的程度,例如,从微愠到狂怒的发展过程是:微愠—愤怒—大怒—暴怒—狂怒;从有好感到酷爱的发展过程是:好感—喜欢—爱慕—热爱—酷爱。情绪与情感的强度取决于引起它的事件对人的意义的大小,也与能否实现个人的既定目的有关。因此,有良好服务意识的旅游从业人员会从积极的情绪中正确地引导旅游者,弱化负面情绪的发展,对于我们的旅游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激动度上看,情绪与情感有激动与平静的两极对立

激动的情绪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力较强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恐惧等。激动是由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引起的,同时又出乎意料之外,并且超出了人的意志控制之外。与激动的情绪相对立的是平静的情绪,这是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是处于平静的情绪状态的。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中,是从平静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脱离出来,进入一个完全未知的环境中,激动的情绪在旅游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这就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在旅行的过程中时刻关注旅游者的情绪变化,尽量把激动的负面情绪弱化为平静的情绪。

4.从紧张度上看,情绪与情感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对立

紧张和轻松一般与人所处的情境、对个人需要的影响、面临的任务等因素有关。紧张的情绪往往发生在人活动的最关键时刻。例如,在旅游过程中,因为不可抗的原因,像山体滑坡、暴雪封山的自然天气原因导致道路被堵时,都会使旅游者处于高度的情绪紧张状态,而一旦道路疏通,旅游者安然无恙,紧张情绪便会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轻松的情绪体验。紧张的情绪有利于人们调动机体的能量,以适应环境或任务的要求,但是过度紧张的情绪会起抑制作用,造成心理活动的干扰和行为的失调。所以,我们在旅游过程中要善于化解旅游者的紧张情绪,增加轻松的情绪体验。

阅读材料

情绪维度的理论

关于情绪维度,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有人认为情绪有三个维度,有人认为情绪有四个维度,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情绪的性质和对情绪进行度量有一定的意义。下面介绍两种主要的理论。

1.三维理论

19世纪末,冯特(Wundt,1896)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维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他的这种看法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Schioberg,1954)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椭圆切面的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维度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20世纪60年代末,普拉契克(Pluichik,1970)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维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锥体截面划分为8种原始情绪,相邻的情绪是相似的,对角位置的情绪是对立的,锥体自下而上表明情绪由弱到强的变化。

2.四维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伊扎德(Izard,1977)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等四个维量。愉快度表示主观体验的享乐色调;紧张度表示情绪的生理激活水平,包括肌肉紧张和动作抑制等成分的激活水平;激动度或冲动度表示个体对情绪、情境出现的突然性,即个体缺乏预料和缺乏准备的程度;确信度表示个体胜任、承受感情的程度。在认知水平上,个体能报告出对情绪的理解程度,在行为水平上,能报告出自身动作对情境适宜的程度。情绪维度的确定对于情绪测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它才能对情绪体验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资料来源:http://teacher.vodone.com,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