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铸同仁堂金字招牌

铸同仁堂金字招牌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中药,北京人立即会想起“同仁堂”三个字。记者日前对同仁堂进行了专访。但同仁堂人始终坚持以义取利、以义为先。但同仁堂表示,决不乘人之危,还专门派出一个车队将药品送到疫情最重的地区。解放初期,同仁堂还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31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名列全国中药企业50强之首。

案例分析 德诚信:铸同仁堂金字招牌

说起中药,北京人立即会想起“同仁堂”三个字。同仁堂已存在了330多年,与它同生的老字号成百上千,而至今能像同仁堂这样青春常在的却是凤毛麟角,难道它有什么秘诀?记者日前对同仁堂进行了专访。

同仁堂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田大方在接受采访时说,同仁堂之所以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同仁堂人的秘诀就是一直坚守的“德、诚、信”理念,以为百姓制好药为本分,追求诚实、守信的药德。能一以贯之地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思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涵。

清康熙八年(1669年),同仁堂药室招牌挂出,闯荡了54年后,在清雍正元年,同仁堂以独家供奉皇家用药成为当时中药行的典范。“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几百年来代代相传的堂训,也是同仁堂“德、诚、信”的具体体现。对待质量,同仁堂人过去如此,现在更是不逊分毫。中国佛教学会前会长赵朴初生前为同仁堂题词:“同修仁德,济世养生。”

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同仁堂从创建开始就贯彻了这种仁爱思想。创始人乐显扬说:“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同仁堂的堂训是: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人都奉这样的堂训为圭臬,并取得成功。其原因绝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仁爱和睦、诚信尚义的道德观,只有植根于这种文化的经营者才能使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诚信首先表现在同仁堂的原材料购买和药品制造上。成书于康熙年间的《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的序言中明确规定:“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从过去的手工作坊,到现在的大规模生产,质量一直是同仁堂生存的命脉。

在今天同仁堂车间里,堆成小山似的各种药材都是经过一根根、一颗颗精心挑拣。

在同仁堂的前处理车间,一味叫“远志”的草药引起了记者兴趣,它是一种以根入药起安神之效的草本植物,但其芯却属烦热,与安神功用正好相反。国家规定中并没有对“远志”去芯的要求,而且“远志”的根粗如竹筷,芯却细似牙签,剔除起来费时费力。但为了保证最佳疗效,同仁堂人将“远志”闷湿碾裂后,将芯一一剔除干净。后来,北京市还据此修改了地方标准。

近几年,医药市场曾出现混乱,有段时间同仁堂甚至丢掉了部分市场。但同仁堂人始终坚持以义取利、以义为先。他们谨记:“拳拳仁心代代传,报国为民振堂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南方流行甲肝,特效药板蓝根冲剂抢手一时。有人提出,按原价出厂不划算,应适当提高药价。但同仁堂表示,决不乘人之危,还专门派出一个车队将药品送到疫情最重的地区。为保证让患者吃上放心药,同仁堂建立了自己的六大药材种植基地,并拥有自己的养鹿厂和乌鸡厂。

诚信表现在同仁堂的经营中就是“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同仁堂的负责人说,古人讲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同仁堂来说,这个“道”就是“义”,把顾客的需要和满意放在首位。经营者无疑都想取得最大利润,但没有“大义”就不可能有“大利”。只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必然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如今同仁堂仍然坚持本小利微,甚至赔钱的代客加工、邮寄、代客煎药为人送药等工作,不仅取得了社会效益,而且增加了客源,带动了其他药品的销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解放初期,同仁堂还是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31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名列全国中药企业50强之首。目前,同仁堂不仅在本市开设了35家药店,还拥有11家外埠店、10家海外店,预计5年后,他们将在全国和海外共开办600家分店,同仁堂将成为民族医药产业的骄傲。

跨世纪同仁堂人的目标是:承同仁堂诚信传统,扬中华医药美名。

(资料来源:王建兵:《北京晨报》,2001年12月12日。)

讨论问题:

1.北京“同仁堂”发展历史与目前状况如何?

2.北京“同仁堂”成功奥秘及其对我们有何借鉴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