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也不断壮大并趋于成熟。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就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革命报刊系统。在其他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力量在抗战初期出版了一批抗日报刊,其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也有抗日民主政权主办的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系统的报纸。

一、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同年11月25日,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的《红色中华》报在瓦窑堡复刊,“红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7个月后随党中央一起迁至保安县城。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于1937年1月由保安县城迁至延安。之后,延安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首府、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同时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中心。193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为团结抗日计,决定将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1937 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改组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当时,以中共中央名义出版的机关报只有一份《解放》周刊,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由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也不断壮大并趋于成熟。中国共产党党报系统的重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就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革命报刊系统。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在反动势力的薄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和人民自己的苏维埃工农政权。在革命根据地里,党致力于以人民政权的名义办报。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其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创办起一大批以团结、抗战、民主为宗旨的报刊,大部分以统一战线的名义面世。1939年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重点办好党的机关报,建立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日报刊系统。

在延安,中共中央决定,自1939年2月7日起,《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同时兼为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边区政府机关报,并改五日刊为三日刊,由李初梨担任主编。在此前后,中共中央又先后创办起《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共产党人》、《中国工人》、《中国文化》、《边区群众报》等一批重要报刊,建设起一个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中央级的抗日报刊系统。《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于1939年1月15日,月刊,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中国青年》创刊于1939年4月16日,半月刊,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中国妇女》创刊于1939年6月1日,月刊,由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延安“中国妇女社”编辑出版。《共产党人》创刊于1939年10月20日,是中共中央出版的一份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刊物,由洛甫(即张闻天)主编,李维汉负责出版工作。《中国工人》创刊于1940年2月7日,由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中国文化》创刊于1940年2月15日,是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边区群众报》创刊于1940年3月25日,初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的一份以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为主要对象的4开4版周报,后逐步改组为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上述重要报刊的出版,中共中央领袖毛泽东无不予以高度重视,为之撰写发刊词、题词或重要论文,如《中国青年》上先后发表的《五四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文化》上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论文。至此,一个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为中心的中央级的报刊系统在延安形成。

1941年后,抗日战争在经济上进入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日、伪、顽的夹击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物资奇缺,经济上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在此情势下,一个以中共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在规模上不得不较前有所收缩,《中国青年》、《中国妇女》、《中国工人》等刊物先后停刊。但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建设则进一步加强。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4]合并为大型日报《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最初日出对开半张,自9月16日出版的第124号起扩为日出对开一大张。《解放日报》的创办,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此极为重视。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了创办《解放日报》的通知,对《解放日报》的工作作了部署和安排,还为《解放日报》题写报头和撰写发刊词。创刊后,毛泽东经常指导该报的工作,并为它撰写和修改重要的社论、评论、新闻和文章。创刊后不久,苏、德战争爆发,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苏、德战争的情况,同时发表了不少评论,对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但也造成了过多刊载国际新闻、脱离根据地群众和工作实际的不良倾向。《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后由廖承志继任;第一任总编辑为杨松(吴绍镒),1942年因病去世后由陆定一、余光生继任。为了集中人力、物力办好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解放》周刊及《共产党人》杂志也先后停刊。

在其他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力量在抗战初期出版了一批抗日报刊,其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也有抗日民主政权主办的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系统的报纸。1939年前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开始建设一个以当地党委机关报为中心的抗日报刊系统,在条件困难的地区则着力建设一份当地党委的机关报。

在晋察冀根据地,《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阜平县创刊,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主办,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版最早的一份报纸,1938年8月16日后被改组为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期号续前,并改为铅印隔日刊。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版为日刊《晋察冀日报》,并成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由邓拓任社长兼总编辑。在太行根据地,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于1939 年1月1日在山西省沁县创刊,1943年10月1日改版为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太行版,何云等担任过社长兼总编辑。在晋绥根据地,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于1940年9月18日在山西省兴县创刊,1942年8月后改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在山东根据地,《大众日报》于1939年1月1日山东沂水县创刊,初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1945年冬改组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在华中根据地,《抗敌报》于1938年5月1日创刊于皖南,为新四军军部机关报,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被迫停刊。《拂晓报》于1938年9月30日创刊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是新四军第四师的机关报,1943年元旦起与《人民报》合并,报名仍旧,成为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另出《拂晓报》部队版在军中发行。《江淮日报》于1940年12月2日在苏北盐城创刊,初创时为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次年5月改组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刘少奇兼任社长,王阑西任总编辑,出至1941年7月22日停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