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白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诗仙”的美誉。其作品中对光明的向往与对黑暗的抨击构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李白正直、傲岸的性格。有《李太白集》。①本诗选自《四部丛刊》影印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十八。汉代官家著述和藏书之所称为东观,学者又称之为“老氏藏书室,道家蓬莱山”。“抽刀”二句,仍应起意为章法。

李白诗二首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代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奔放豪迈,想象奇特丰富,辞采瑰伟绚丽,风格飘逸自然。有“诗仙”的美誉。其作品中对光明的向往与对黑暗的抨击构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李白正直、傲岸的性格。有《李太白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 释】

①本诗选自《四部丛刊》影印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十八。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李白从汴州梁园(在今河南开封)到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州市),本诗是他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在诗歌中,诗人借“饯别”,抒写了自己对理想追求及其在现实的沉重压抑下心烦意乱、愁怀不解而想归隐江湖的意愿。其中虽然不无躲避现实的消极因素,但确实也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不屈服于现实和命运、又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痛苦。用腾挪跌宕的结构表现诗人急遽变化的情感活动,语言自然、豪迈,是这首抒情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点。谢朓楼:一名北楼,又称谢公楼。南齐谢朓为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的省称。叔云:李白的族叔李云。题名一作《陪侍御叔云登楼歌》。

②此:指上句所写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畅饮。

③蓬莱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汉代官家著述和藏书之所称为东观,学者又称之为“老氏藏书室,道家蓬莱山”。唐人则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的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

④中间句:意思是说自己的诗歌也像谢朓(小谢)的一样清新秀逸。中间:指从建安到唐之间的南齐时代。小谢:即谢朓,南朝齐梁间著名诗人,世称南朝宋谢灵运为大谢,而称谢朓为小谢。清发:清新秀逸。

⑤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高远的兴致。壮思:豪壮的情思。

⑥览:同“揽”,摘取。

⑦散发:古人束发戴冠,而散发就是不束发、不戴冠,有狂放不羁和隐逸不仕的意思。扁(piān)舟:小船。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注 释】

①洛城:即河南洛阳,在唐代极为繁华,被称为东都。在一个春天的晚上,远处传来了嘹亮的笛声,正是《折杨柳》曲,激起了离家远行的诗人的思乡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名句集录】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日出入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之三)

【评议集录】

起二句发兴无端。“长风”二句落入,如此落法,非寻常所知。“抽刀”二句,仍应起意为章法。“人生”二句,言所以愁。(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厌世多艰,兴思远引,韵清气秀,蓬蓬起东海,蓬蓬起西海。异质快才,自足横绝一世。(周敬、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遥情飚竖,逸兴云飞,杜甫所谓“飘然思不群”者,此矣。千载而下,犹见酒间岸异之状,真仙才也。(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笛中闻折柳之曲,因忆伤别之地,从而发思乡之情。然非黯然神伤,而是清朗可诵,正合太白之情性。(林东海选注《李白诗选》)

【问题思考】

1.为何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生动地体现了李白抒情诗的艺术个性?

2.在《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表达其浓郁的乡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