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_改革涌春潮_教育

优化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_改革涌春潮_教育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学校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得到了蓬勃发展和长足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其功不可没。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高等学校包括教学内容在内进行了种种改革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距离形势发展的要求仍相距甚远。

优化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_改革涌春潮_教育

优化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也就是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实现的。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是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在新世纪里,面对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形势,如何依据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地把握住高等学校教学内容优化的障碍以及怎样采取措施优化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要解决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优化的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教学内容改革、优化的障碍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改革、优化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计划经济某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导致思想观念的陈旧,对于要不要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缺乏思想准备和应有的认识。这是教学内容改革、优化的最大障碍。(www.guayunfan.com)

我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光彩夺目的一个宝库。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这个宝库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传统文化一样,既有先进的值得弘扬的精华,同时又有陈腐落后的应该扬弃的糟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学校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得到了蓬勃发展和长足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其功不可没。但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所实行的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统一分配(亦即包分配),其积极成果不容否定,其消极后果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以“统”和“包”为特征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同传统教育思想中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尽管在程度、内容及表现形式上有种种的不同,然而就其思想来源上说,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高等学校包括教学内容在内进行了种种改革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距离形势发展的要求仍相距甚远。不然,世界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我国高等学校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应,有些方面简直成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今天的情况虽然有了变化,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呼声的一浪高过一浪,在高教领域正实施并继续实施一系列改革,然而应当看到传统教育思想中陈腐落后的思想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某些思维定势,确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因此,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第二,缺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这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又一障碍。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其学术性、思想性、科学性极强,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尤其是其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要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加以改革、优化,其难度之大、工程之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行的教师工作量制度主要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完成多少门课、多少课时的教学,就算完成了工作量。这种堂上一瓢水、堂下十桶水的工作量究竟如何计算,不是很值得研究吗?另外,在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成为某些地方一种顽疾的情况下,教师在职称晋升时“一‘斤’教材抵不上一‘两’论文”,试问怎能解决在教学中“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在高等学校,特别是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学校,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科研并重,并且形成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有些课程内容的改革和优化,涉及本专业其他课程内容,甚至涉及不同学科专业,或者是一些“多课集一课”的课程内容的改革和优化,需要几位或更多同一专业甚至不同专业的教师的那种“大兵团”作战,如果没有组织领导,没有相应的配套的政策措施,那是难于奏效的。至于激励机制也建立了一些,如评定优秀教学成果奖等,确也起到了一定的激励的作用。然而如果同科技奖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奖励的力度又小,显得十分微弱。人所皆知的事是,现代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其中人才培养是首要的任务,而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却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修订更新速度太慢,这是教学内容改革、优化的另一障碍。教材是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和“物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复出抓科学、教育工作不久,就提出了“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要建设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教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从解放初期的主要翻译借用前苏联教材到后来探索自己编选,虽然历经曲折,但仍然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教材编选工作,实施了教材编选的“七五”、“八五”、“九五”几个大的编选计划,目前正在制订“十五”教材编选计划。如果连同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统编教材,共计编写出了21000多种教材,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材,能大体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来看,已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新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如何使教材的种类明显增加,教材的质量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繁重的任务。很显然,教学内容优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教材建设工作相对滞后,修订、更新速度太慢是密切相关的。找出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是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要使教学内容优化,必须解决教材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和修订、更新速度太慢的问题。

如何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当然首要的是需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打破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许多思维定势;从全面素质教育的高度优选和科学地构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需要充实更新教材,改革教学方法;需要加强领导,调动教师、学生两个积极性等。但是,我们感到同样重要的还在于要辩证地处理好教学内容改革、优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现代内容与经典内容的关系。教育的继承性、周期性,决定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任何一个学科专业如无这“三基”,则反映该学科专业尚不成熟,相反,则反映该学科专业已比较成熟,具备了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它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既要求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传授经典性和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内容,同时又要求不断摒弃陈旧过时的内容,不断更新为现代教学内容,以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二是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既是同一学科专业,必然存在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同时又要求多样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或者多样化,将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这是由社会对人才规格多样化的要求所决定的。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及办学模式过于整齐划一,几乎是千篇一律。但是,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必须予以打破,实际上也已逐步在被打破。这是因为人才规格的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地方化、区域化趋势加强的必然结果。

这种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带来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同时也只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校乃至同一类型的不同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并办出特色。在保证办学要求大体一致的前提下,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人的个性和学校特色的发挥,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我们所设计的课程教学方案和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可能而且应当是多样化的。

三是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复合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前苏联办学经验,改院系制、学分制为专业制、学时制培养人才,大体沿袭达二三十年之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逐步恢复学院制和在一些学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到20世纪末,这一情况相当普遍。因此,人才的培养便朝复合化的方向大踏步前进。这是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所出现的新的情况。正是由于产业复合化、产品复合化趋势的加强,构成了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加剧。上海市有关部门曾通过对若干大型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说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明显增加。这种情况反映到高等学校的教学领域,也随之出现了机电一体化、图书情报一体化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情况。

人才复合化趋势的加强还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国家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用人;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由统包统分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再进而向今天的大体自主择业方向迈进。因此,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变动频率明显加大,不再像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在一个单位连续工作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这就要求学生强化就业及适应社会工作的机动转移能力。增强学生这种能力,实行学分制以及与之配套的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第二学士学位制等,造成专业教学内容的扩大与延伸,为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一个以上专业知识,学会一个以上本领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是处理好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改革的关系。如前所述,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改革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教学内容改革要体现并落实到教材改革上,而教材改革则是教学内容改革的物化。因此,我们在抓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教材改革和建设。教材改革要与教学内容改革同步。高等学校的教材作为人类知识和教学内容的载体,作为包括人才、器材、教材在内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某些新情况、新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困难。近年来,所谓“编教材难、印教材难、发行教材难”的“三难问题”,随着国家取消教材的财政补贴显得日益严重,急切需要采取提高教材质量和设立教材出版基金等措施加以解决。教材的发行要由“单纯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经营型”的方向转化,以保证教材的编、印、发行和选用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一项必要条件,也是巩固教学内容、优化成果的最集中的体现。

以教材改革促进教学内容的优化,在当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教学内容要优化,首先是教材内容要优化,教材内容要保持其先进性,那么教材的编写周期、修订周期就要相应缩短。现在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陈旧落后,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的陈旧落后,甚至有些“讲得发黄”的教材仍在使用,且并非少数。要有鼓励编选新教材修订旧教材的激励机制与措施。将全国性的教材评奖,由过去合并到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项中,现在重新又单列出来,得到高教界的普遍拥护和广大教师的交口称赞。对于引进外国教材的工作,尤其是自然科学门类,如计算机、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教材,要遵循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拿来主义”,采取超常规措施,迅速组织力量翻译或使用原版于教学之中,使这些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能走“快车道”,快步进入世界科技前沿。

五是处理好加强领导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关系。教学内容的优化是一项思想性、学术性、科学性极强的工作。如果说教学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和“攻坚战”,那么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攻坚战”,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高等学校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认真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从而把这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推向前进。然而,正如列宁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正是由于教学内容改革的优化,其学术性、思想性、科学性极高,因此,如果没有广大教师教学改革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这场教改的“攻坚战”是打不下来的,甚至连究竟要改革哪些,怎么改都难摸准。如果说过去学校的许多改革非教学人员也可以打打“外围战”的话,那么教学内容改革优化则非教师莫属了。一定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改和优化教学内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人才培养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

(原载《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