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假新闻为何屡禁不绝

假新闻为何屡禁不绝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年来,假新闻如此多发,既有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与工作态度的原因,也有管理上存在漏洞或监督把关不力的原因。倡导新闻媒体全力打造“信用媒体”,比如建立新闻报道环节的核对审阅机制和采编人员信用评级制度,对假新闻制造者及相关连带人员实行“下课制”或刚性的惩罚制度,是杜绝防范假新闻的有力措施。

假新闻为何屡禁不绝

首先,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媒体出于追求轰动效应的动机,以抢新闻吸引读者“眼球”,但往往忽略了或有意回避了真实性这个最基本的新闻原则。

其次,一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自我宣传或达到其他目的,制造并炒作了一些所谓的新闻。比如“老乞丐要娶大学生”“某某知名企业要上市”等虚假新闻,但新闻媒体为了在受众中引起轰动,不辨真伪虚实,甘被诱导。最终,当事人自我炒作、传媒制造“卖点”的目的都达到了,可谓“双赢”。

再次,在新闻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个别年轻记者为了完成发稿任务或者出于名利,不惜编造假新闻,或者真假相间地写了一些“新闻”。

另外,网络传播技术让假新闻呈爆炸式扩散之势。有些假新闻本来出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媒体,但是一旦上网,很快就会形成超强的传染力,各家媒体你转我摘,以假传假,有时说真都不行,实在可怕。这也是当前迫切需要对假新闻现象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的原因之一。

谎言再美丽终究是谎言。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迁,新闻事业如何深化改革,新闻传媒如何竞争激烈,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因此,时下亟待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我们的传媒真正在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制约中,成为诚信的表率。

多年来,假新闻如此多发,既有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与工作态度的原因,也有管理上存在漏洞或监督把关不力的原因。

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采编工作态度,以及科学的、一流的职业化采编流程,对于假新闻应当有着较强的预防能力。编辑记者少一些心气浮躁,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自爱自尊、多一些道德诚信,将职业自律永记心间,不造假,不传谣,假新闻就会少一些。在假新闻的高发区,诸如体育新闻娱乐新闻,以及假新闻的易发节点,如每年愚人节前后,新闻媒体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与把关。

倡导新闻媒体全力打造“信用媒体”,比如建立新闻报道环节的核对审阅机制和采编人员信用评级制度,对假新闻制造者及相关连带人员实行“下课制”或刚性的惩罚制度,是杜绝防范假新闻的有力措施。

在西方传媒业,采编人员只要被查证编造假新闻,毫无例外地就会被迫辞职,或者被“炒鱿鱼”,不仅假新闻的作者如此,连相关责任人也难逃干系。比如2003年《纽约时报》发生记者造假丑闻,在全世界都引起轰动,《纽约时报》为此又是道歉,自揭丑闻,总编辑也辞了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