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对记者队伍的无能为力

面对记者队伍的无能为力

时间:2023-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编辑人员:面对记者队伍的无能为力(一)表现:宝贵的新闻资源遭浪费在基本编辑单元定位准确、执行到位的情况下,栏目、版面所刊发的新闻稿还会出现另外一种常见病,即稿件乏力,缺乏媒体所必需的信息容量、质量、深度与感染力。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作为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此举将有利于高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编辑人员:面对记者队伍的无能为力

(一)表现:宝贵的新闻资源遭浪费

在基本编辑单元定位准确、执行到位的情况下,栏目、版面所刊发的新闻稿还会出现另外一种常见病,即稿件乏力,缺乏媒体所必需的信息容量、质量、深度与感染力。这样的稿件让人惋惜,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谓被糟蹋了。丰捷的《高校教师分级:待遇与级别挂钩》[39]一文值得探讨。

正在高校中陆续实施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将使高校教师原有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职务细分为13个岗位等级。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作为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此举将有利于高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首次进行教师岗位等级评定。这位负责人特别强调,新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仍继续保留正副教授职务。

1.将对教师怎样分级

据介绍,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精神,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其中,岗位工资是工资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标准划分为13个等级。与此相适应,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与收入分配改革相配套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并对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作出了部署。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包括一至四级岗位;副高级职务包括五至七级岗位;中级职务包括八至十级岗位;初级职务包括十一至十三级岗位。

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用岗位等级,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仍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对应专业技术一至四级岗位,副教授对应专业技术五至七级岗位,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八至十级岗位,助教对应专业技术十一至十三级岗位,共13个岗位等级。即便职称一样,也将根据不同级别享受不同待遇。

根据教育部和人事部联合发布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除专业技术岗位外,还包括管理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同时,新规定建议各校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侧重,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类岗位。

2.级别如何评定

资历、头衔和工龄在此次评级中占了最大的比重。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此外,2000年以后评上的教授,一般只能申请四级教授(院士、长江学者等除外)。

此外,根据规定,高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必须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置管理。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岗位总量的55%,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岗位总量的20%。新办法还规定了各岗位内部不同级别严格的比例限制,比如,高、中、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全国总体控制目标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

3.旨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教育部表示,高校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既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据悉,目前部分高校正按照相关文件规定精神,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做好实施工作。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已基本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并报教育部;地方及行业所属院校则将陆续启动这项工作。

这篇报道优点是突出的。其一,国家在高等院校教师和行政人员的人事管理上出台新政策,既是教育管理工作上的新变化,又直接关系到工作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岗位上的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选题事关国计民生,是比较重大的。其二,信息出处权威。记者报道的信源来自教育部,不仅出处的级别高,而且因信息的直接发布者而极大地强化了信息的可靠性。其三,选题完全合乎《光明日报》在我国新闻传媒业中的特殊地位,合乎报纸的编辑方针与“观察”栏目的编辑工作定位。不过,这一篇报道如果刊发于《光明日报》的其他栏目而不是“观察”栏目是不会形成一定瑕疵的:“观察”是一档以刊布深度报道为主的栏目,《高校教师分级:待遇与级别挂钩》一文所报道的信息却基本处于何人、何地、何事、何时的较浅层面,新闻事实较为简单,背景材料也不够丰富,并未根据新闻信息的特点改以何因为中心进行深入报道,未交代新闻事实的特殊意义。其结果,对于利益密切相关的教师,报道未能为他们解疑去惑;对于非利益相关的广大读者,未能让他们弄明白这篇报道真正的新闻价值之所在。由于报道未能充分开掘选题所包蕴的新闻资源,对目标受众眼球的吸引就不能不大打折扣。当然,一个栏目在成长初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所难免,大家应该有一定的耐心,给栏目以必要的成长时间。

(二)主要改进对策

从基本编辑单元的执行力看,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和记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相当复杂,事关多元。栏目、版面等基本编辑单元的新闻报道往往承担一定的分工,信息传播的领域和信息传播的深度各有不同,故编辑部和相关编辑人员应立足媒体办刊实际加以运作、调配和改进。其改进对策大致有三项。

1.密切编辑与记者、通讯员间的互动

编辑部的记者工作应该强化编辑工作的主动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既往的那些坐等记者、通讯员等主动上门的局面早已改观。如此局面下的编辑部工作,必须强化编辑工作的主动性。而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主要有二:一是加强编辑部对于信息传播的组织工作,了解记者各自的短长,强化新闻报道策划的科学性,增进编辑部对记者新闻报道工作的理解、协调、支持、指挥;二是密切采编互动,增进、细化编辑部对记者新闻报道工作的帮助,及时沟通媒体编辑工作信息,既上情下达,又交流受众反馈,帮助记者、通讯员等新闻稿的相关作者了解、掌握媒体当前信息传播的范围、重点、热点、标准,帮助记者、通讯员及时获取政策变动、突发性事件等新闻线索。

2.加强对记者、通讯员的必要指导

编辑部对记者、通讯员进行确有必要的指导,并非好为人师,而是编辑工作的需要。再高明的记者、通讯员也有自己的盲区,而不同的栏目、版面又有自己的主业、强攻点和用稿要求。对此,记者、通讯员未必人人清楚、时时清醒、处处明白,因此编辑有责任做记者、通讯员的益友甚至良师,或提醒记者,或指挥其采写活动,或指导其稿件写作。而理想的编辑人员不仅视野开阔,全局在胸,牢记媒体的编辑工作任务,编辑业务熟练,而且采写能力突出,写作水平高人一筹。在这方面,《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可圈可点。“冰点”栏目开篇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就离不开编辑部强有力的指导。栏目主持人李大同介绍:面对选题,记者王伟群尽管经历了报社的民主业务会议,仍然不得报道要领,“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我以往忽略的一个大问题:由于记者极少有写整版报道的机会,他们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不懂得一篇近万字的报道和‘本报讯’、小通讯之间的巨大差别……我说:‘……你这篇稿子的毛病,在于你写一个方面的事情的时候,把你采访的几个人都写进去了,而他们的经历没有本质的差别……表现每一个方面的时候,应该大体只用一个人的经历,这就足够了。’”来自编辑对记者的如此写作指导既关键,事涉报道大局,又具体而微,颇为实在、实用。

3.广辟作者渠道,加强记者、通讯员队伍建设

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是编辑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保障。编辑工作是大众传媒工作的基础和上游,而内容又决定着新闻媒体编辑工作的质量。在媒体内容的生产上,采编之间构成一种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特殊矛盾。在这样的矛盾之中,一般情况下编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作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一方面,新闻媒体录用怎样的记者,吸纳何方的通讯员,采用什么样的稿件,主要由编辑部决定。而记者、通讯员等作者的成长、成熟是离不开媒体编辑部这个大环境的。编辑部的传媒文化看似无形,却是记者、通讯员生长的良田沃土。另一方面,媒体编辑部使用什么样的作者,采纳怎样的内稿、外稿,又必须遵循新闻工作规律,恪守政策规范,坚持职业道德。新闻业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首,新闻工作是一个需要花钱,甚至花大钱的行业。新闻产品,离不开必要的投入;高端新闻、优质新闻的生产,应放长线,看长远,离不开大手笔、大投入。那种既想取得高效益,又舍不得投入的思想无益于新闻产品的制造。从新闻媒体的短长谋划和远大布局考虑,新闻媒体编辑部不能放松对作者队伍的培养。同时,要形成一个尊重知识产权,崇尚创造力,愿意并能够在使用他人精神创造成果时合理、合法付费的社会环境。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合理的新闻、文化制度安排,媒体编辑部是难有作为的。

在作者培养上,媒体编辑部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方面,加强媒体内部的作者队伍建设,大力培育优秀的记者、评论员,进行多和专家相结合的作者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媒体外的作者队伍建设。我党“开门办报”的传统有其合理性,故媒体编辑部应重视、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强化能为本媒体所用的专家队伍建设,密切与受众间的互动,千方百计地吸引受众参与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总之,在作者队伍的培育上,应该坚持媒体内作者与媒体外作者并重与双方协同一心的战略。

【注释】

[1]指报纸眉线上方所印刷的文字、图案,一般包括报名、版次、出版日期、版面名称、版面标示等。

[2]指版心四周的边线。目前,报纸一般只在版面的上方或下方将边线明示出来。报线的宽度与版心相等,其中,版面上方的报线被称为“天线”,又叫“眉线”,版面下方的报线被称为“地线”。地线之下通常刊登社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定价、广告许可证、开印时间、印完时间等。

[3]钟立群:《新闻编辑学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291页。

[4]雷柯,牛梦笛:《对访谈类节目低俗化虚假化说不》,《光明日报》2011年10月8日第2版。

[5]苏荣才:《对话美国报业总裁》,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6]郑兴东,等:《报纸编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7-289页。

[7]宋世琦:《报纸编辑十二题》,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136-138页。

[8]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9]袁友兴:《报业风云:南方都市报崛起之路》,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10]见《甘肃日报》2010年11月9日。

[11]蔡雯:《现代新闻编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12]郑兴东,等:《报纸编辑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页。

[13]王晨:《面对传媒之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14]朱虹,等:《中国电视名牌栏目》,红旗出版社2010年版,第193页。

[15]见《齐鲁晚报》2010年5月22日。

[16]童利忠,等:《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17]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78页。

[18]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288页。

[19]董晴:《七大法则打造特色栏目品牌》,《新闻战线》,2007年第3期,第47页。

[20]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252页,393页,163页。

[21]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252页,393页,163页。

[22]李大同:《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252页,393页,163页。

[23]朱虹,等:《中国电视名牌栏目》,红旗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24]卓宏勇,曹亚宁:《省级卫视:有特色就能“吃香喝辣”》,《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10月18日第8版。

[25]高鑫,等:《电视专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6]张雷:《注意力经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27]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28]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页。

[29]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8页。

[30]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9页。

[31]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32]唐世鼎:《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33]项仲平:《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

[34]冷智宏,等:《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定位、形态与包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35]童宁:《电视传播形态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36]路德庆:《写作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2版,第327页。

[37]朱虹,等:《中国电视名牌栏目》,红旗出版社2010年版,第282页。

[38]周加李:《公共外交中的沟通技巧:让西方人听得懂我们的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14日第16版。

[39]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3月7日“观察”版,略有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