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唤起恐惧的策略

唤起恐惧的策略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唤起恐惧的策略信息也可以通过引发消极的情绪起作用,当试图禁止人们的某些行为时,那种能唤起恐惧情绪的信息是有效的。在电视对鄂温克人态度和行为转变方面,唤起恐惧这种信息传播策略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鄂温克人在教育、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方面意识的提高与增强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

二、唤起恐惧的策略

信息也可以通过引发消极的情绪起作用,当试图禁止人们的某些行为时,那种能唤起恐惧情绪的信息是有效的。[21]所谓的“唤起恐惧”是指传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式。[22]电视中所传播的信息经常会通过唤起恐惧的方式暗示受众改变态度或者减少某些不良行为,而且电视这种具象化的传播媒介在唤起受众恐惧心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电视对鄂温克人态度和行为转变方面,唤起恐惧这种信息传播策略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鄂温克人在教育、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方面意识的提高与增强所起的作用最为明显。

(一)唤起恐惧与鄂温克人的教育意识

鄂温克人由于一直生活在山林河谷和茫茫草原,偏僻和闭塞的生存环境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又由于鄂温克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言传身教为主,教育的内容也基本上与畜牧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包括生活常识、生产技能、传统礼仪、伦理道德、民间知识和宗教信仰等。从年龄构成来看,绝大多数中年以上的鄂温克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语言的使用上也仅限于以本民族语言交流,其中有些人会说蒙语,掌握汉语的为数不多。近年来,鄂温克人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甚至送孩子到100多公里之外的南屯或者海拉尔就读,而且大多数孩子都是进汉语班学习。鄂温克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电视的影响,尤其是当他们从电视中看到外面的孩子无论是在视野还是能力等方面远远超过草地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具有诸多的优势的时候,一些鄂温克家长的恐惧和担忧感便油然而生。作为家长,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走出草原到外面过舒适的生活,如果现在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们不具备生存和竞争的实力,那么,草地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仍然是在草地。布仁家的三个孩子都在海拉尔读书,他说是电视为他敲醒重视教育的警钟:

我没事的时候喜欢看看电视,有一次从电视上看到一个节目,说的是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有些地方牛羊数量越来越少,家里用不了那么多劳动力,年轻人只好出去到城里打工。因为读书不多,什么也不懂,汉话也说不好,这些人到了城里根本找不到工作。其中一个因为读到高中,汉话说得好,到一家歌厅唱蒙古歌,总算有了工作,其他的人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供孩子上学,而且要去海拉尔的学校,这样孩子们才有希望上大学,将来在城里扎根,在大城市闯天下。

(二)唤起恐惧与鄂温克人的疾病预防意识

“恐惧心理的唤起可以大大增强人们对有关疾病和预防信息的兴趣。而且,同正面的信息相比,负面的信息使人们知觉到有关积极行为更强烈的规范性,而这种规范性能够增强说服力[23]。生活在广阔草原的鄂温克人,由于远离都市的拥挤和污染,较少受到各种流行病的侵袭,为此,鄂温克人的防病治病意识比较差,而且自我保健意识比较低。但是,鄂温克旗境内的鄂温克人却一直有两种疾病难以根除,一是肺结核,二是地方性“氟中毒”。尤其是肺结核这种疾病,近年来出现较高的发病率,“全旗只有9000多鄂温克族人口,而结核病患者中86%以上是鄂温克族……可以说,结核病已经成为危害鄂温克民族健康的第一‘杀手’”[24]。另外,鄂温克人长期饮用砖茶熬制的奶茶,由于砖茶含氟量很高,饮茶型氟中毒现象比较严重,对牙齿和骨骼的危害很大,导致氟斑牙和氟骨症。虽然置身于其中,在过去,鄂温克人对这两种疾病的预防意识仍然不高。近年来,随着电视对这两种疾病危害性的宣传,有些鄂温克人的疾病预防意识在逐渐增强,开始关注个人卫生和调整饮食习惯,甚至有的人会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检查。金娜便是其中一位,她说:

我以前不太注意什么传染病之类的事情,总是觉得没事儿。后来听别人说我们这里得肺结核病的人挺多,我还是没在意。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专家讲肺结核病有多厉害,还说牲口也得这种病,传染率很高,不容易根治。当时我就后怕,担心自己说不定已经得了,只是还没发现吧。几天以后,我就去南屯检查身体,这才放心了。从那以后,我和我们家人一年检查一次,预防着点没坏处。

麦丽丝从电视里了解到砖茶含氟量高,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利。从那以后,她在熬奶茶的时候,经常用红茶代替砖茶,而且越来越重视饮食结构的调整,只要去苏木,她总会买些蔬菜和水果回来,给家里人补充维生素。

(三)唤起恐惧与鄂温克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威胁的严重性和可能性的同时告诉他们一个解决的办法,那么唤起恐惧心理的信息才会更加有效。”[25]对于以从事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为主的鄂温克人来说,草原便是他们的命脉,牧草资源和水资源是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牧草的优劣和增减直接关系到鄂温克民族的兴盛与衰亡。因为只有在水草丰美的地方,才能养育出肥壮的牛羊,牧民们拥有了肥壮的牛羊,才能确保鄂温克民族的延续与进一步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草原建设薄弱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为此,内蒙古电视台蒙语卫视节目中经常号召牧民们加强对草原和草场的保护意识,如果继续从事传统的“靠天养畜”和“自然放牧”这种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将造成进一步的草原生态恶化。在宣传对草原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还给牧民们提供具体的保护措施,如《直通12》节目在宣传“建设养畜”中建议牧民改变传统的观念,放弃数量,重视饲养质量,引进高产奶牛、推广舍饲饲养和扶持人工饲草基地建设等。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鄂温克牧民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经营策略,有些家庭在逐渐降低饲养牲畜数量,开始引进高产奶牛,恢复对草场的保护。甚至有的牧民卖掉大部分牲畜,减轻牲畜对牧场的压力,致力于发展“旅游经济”。

【注释】

[1]鄂温克人的敖包是在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用石头堆积成一个小山包,在其中心立一根枝繁叶茂的柳树或桦树,系上五颜六色的绸缎或哈达。祭敖包时,要为敖包添石块,系彩绸带,宰杀牛羊作为祭品。鄂温克人认为祭敖包就是祭山神、水神,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84和110页。

[3]孛尔只斤·吉尔格勒著:《游牧文明史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122页。

[4]参见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页。

[5]【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23页。

[6]方晓红:《大众传播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7]方晓红:《大众传播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5页。

[8]【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展明辉、张金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9]【美】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展明辉、张金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11]方晓红:《大众传播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79页。

[12]③ 吴守贵著:《鄂温克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13]方晓红:《大众传播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38页。

[14]转引自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青年研究》1988年第11期。

[1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页。

[16]南野:《电视:影像的重述世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17]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9页。

[18]【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19]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20]R.A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黄敏儿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第190页。

[21]【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8版),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2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

[23]【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24]祁惠君:《内蒙古鄂温克族牧民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鄂温克研究》2005年第1期,第45页。

[25]【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8版),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