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时代的电影完整版

学生时代的电影完整版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微家族”之诞生“微某某”的词语模式由来已久。[1]就这样,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树大根深的“微家族”诞生了,且子子孙孙繁衍不尽,成为“微时代”来临的鲜活标志。可谓“微家族”中最为枝繁叶茂的几个“房头”。“爱微族”以年轻人居多。“微博控”“微信控”堪称其中代表。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微家族”之诞生

“微某某”的词语模式由来已久。微生态学、微环境、微表情、微板块、微流程、微动感、微气象、微天气、微喷灌、微命令、微睡眠、微画雕、微钉镶、微画、微刻……以“微”字起首的传统名词为数不少。因此,“微”可算是一个“古姓”,但在以往未成气候。

直至2010年,“微某某”格式的词语开始集体出现。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该词语模式的热度从2010年一直持续到2012年,未有减退之势。一时间,以“微”字起首的新名词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侯敏说,一个热词背后就是一个热点事件,热词浓缩了时代,也记录了时代。[1]

就这样,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树大根深的“微家族”诞生了,且子子孙孙繁衍不尽,成为“微时代”来临的鲜活标志。微博、微信、微电影、微阅读、微经济、微公益……可谓“微家族”中最为枝繁叶茂的几个“房头”。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R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美国的推特(twitter)是最早和最著名的微博。

2009年8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2009年的中国微博注册用户只有800万,但微博开始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

2010年堪称中国微博的“勃兴元年”。国内微博迎来了春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超过7 500万注册用户,增速高达837 5%。

微博开始成为社交媒体中最为活跃、炙手可热的平台,也彻底改变了媒体信息传播模式。调查发现,80%以上的用户使用微博进行过信息搜索。微博中诞生的各种热词可以迅速走红网络,微博上的很多热议话题也能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微博效应”逐渐形成。

2010年也是微电影的“勃兴元年”。微电影,是“微型电影”的简称,又称“微影”,原是一种“电影短片”。目前多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播映,适合人们在短时休闲状态和移动状态下观赏。一般具有“三微”的特点,即微播映时长(可短至几十秒钟)、微摄制周期(可短至一天之内)、微投资规模(可少至千元以内)。

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牵头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金鹏奖于当年5月在深圳举办。与此同时,各路人马也开始在微电影领域发力:

5月,台湾导演钮承泽监制的系列微电影《清蜜星体验》在网络首播;

8月,优酷网与中国电影集团携手打造的系列微电影《11度青春》开始陆续上线播映;

10月,香港导演彭浩翔监制的系列微电影《4夜奇谭》的首部——由周迅主演的《指甲刀人魔》在新浪网首播;

12月,作为凯迪拉克定制的系列微电影的“头炮”,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登陆央视;

……

短短数年间,微电影从一种草根式作品成长为传媒界的“新宠儿”,受到大众和商家的青睐,年产数万部。

同样是在2010年,腾讯公司于该年10月开始筹划打造一种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在产品策划的邮件中确定了这款产品的名称——“微信”。

2011年1月21日,微信被正式推出,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仅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的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截至2011年4月底,腾讯微信就获得了四五百万注册用户。而截至2013年1月,其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成为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微阅读也在2010年更为流行。微阅读,是一种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盛行的新兴阅读方式,伴随着短消息、网文、博文及各种短文体的出现而兴起;网帖、微博、手机报、口袋书等都是其代表形式。

其中,“手机阅读”尤为活跃,成为通信行业的热点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更为其流行推波助澜。新浪微博在2010年10月27日推出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共收到网友来稿23万多条,其相关微博的讨论量也达166万条。

据Enfodesk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活跃用户数达2 33亿,环比增长7 03%,同比增长幅度达44 60%。而中国图书商报与读书吧发布的报告则指出,2010年,手机阅读市场的总收入达到6 1亿元,同比增长203%。

……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纷纷涌现的“微家族”成员以新媒体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练为传播特征,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数量更大、内容更具震撼力、形式更有吸引力。它们以多元的信息和多样的内容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划分成诸多细小的片段。这些片段异彩纷呈,又在网络化基础上组合成一种以“短、平、快”为特点的“微生活”。每个人的“微生活”拼合起来,便构建出整个“微时代”的样貌。

而在对待“微生活”的态度上,人们也形成了两个截然对立的群体——“爱微族”与“微遁族”。

“爱微族”以年轻人居多。对于他们来说,微博、微信、微电影、微阅读等“微家族”成员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深受钟爱。“微博控”“微信控”堪称其中代表。

控,取自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种事物的人。所谓“微博控”和“微信控”,则是指对微博、微信极度喜爱的人。

“破羊水了!我要生了!疼死我了!竟然在下班高峰期赶着出来,女儿啊,你真会挑时间!还马上要下暴雨了。”这是一位微博名为“吉云chloe”的准妈妈在即将临盆时发的微博,随即引发了151万网友的关注。这位网友们戏称的“淡定妈”就无疑是一位超级“微博控”。

“微博控”们往往夜以继日地上微博,一上就是十多个小时。有些网友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每天至少上1至3次,发10条以上;还经常毫无原因地反复打开微博,反复刷新页面。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其实已经患上了“微博强迫症”。更有甚者,上班上微博,下班也上微博,吃饭玩微博,上厕所也玩微博,从早到晚时刻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连休息时间也被微博挤掉。

而“微信控”们总把手机带在身边玩微信;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还总有“铃声响了”的幻觉。

其实,“微博控”“微信控”们渴望表达、渴望社交,却又漠视现实社交场合中的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反而对网络社会寄予厚望,仿佛一分钟不刷微博就会与时代脱节,一分钟不看微信就会与朋友生疏;甚至将微博、微信的“粉丝”数量视作自己社交能力的体现。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刷微博、发微信、看微电影……当人们逐渐被网络裹挟后,往往忘记了目标,迷失了方向。对此,专家建议,面对庞杂的“微”信息潮,年轻人应该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明确生活、家庭、事业所追求的目标,调适自我,使生活逐步走向常态化、有序化。

可以说,“微生活”为“爱微族”带来了无限欣喜,也带来了诸多焦虑。《人民日报》在“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系列报道中曾分析道——

“一方面,网络世界中泛滥的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段,使得资讯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的特点,让完整的表述、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每一个在‘微时代’网络世界中呈现的个体也是由无数个碎片拼凑起来的,不论是微博的140个字还是微信中的聊天及‘朋友圈’的状态描述,都经过了带有选择性和情绪化的加工,这使得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表达和认知只能在重重包装和多次塑造下进行。这种认知和社交上的片面化、模糊化在带来一定‘审美’效应的同时,也在认知和社交心理上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使得‘微博控’‘微信控’们在心理上长期处于‘居无定所’的漂泊状态、焦虑状态。”[2]

与“爱微族”不同,“微遁族”对“信息密集”和“被动社交”心怀恐惧而选择拒绝,对“微时代”产物充满抵触而选择逃遁。其中一些人拒绝微博,坚持传统表达方式;拒绝微信,固守传统社交渠道;也很少接触微电影、微阅读等。那么,当周围的人都拿着手机“生活在别处”或对网络名人和话题津津乐道时,他们就会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

因此,一部分人开始尝试使用微博、微信。以一些微信用户为例,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一些“群”,渴望并享受着由此带来的集体认同感。但他们又害怕被海量的无用信息所困,从来不看群中聊天内容,也不发表任何意见;更担心退群会造成自动边缘化。可谓“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南京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周凯认为,“微”现象的流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折射。在今日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民众压力陡增的社会中,“微时代”让每个个体都有自己有限的生存空间,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微而不恶”,也是每个个体需要面对的问题。[3]

如今,“微时代”的扩展已是大势所趋,其产物的普及和流行难以逆转。让人们回归传统的信息获取和社交方式,已然不可能。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微时代”、拥抱“微家族”。对此,人们不可盲目痴迷,也不可一味排斥。而智者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引导这些“微时代”产物步入正轨;使人们既能满足个体需求,又可获得身心上的自由感和安全感。

【注释】

[1]马海燕 说说“微时代”[J] 中国人大,2012(21)

[2]刘阳,赵婀娜 深聚焦·关注“微时代”的社会心态1:“微时代”的欣喜与焦虑[N] 人民日报,2013-08-01(17)

[3]马海燕 说说“微时代”[J] 中国人大,2012(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