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屈原故里四川考

屈原故里四川考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屈原故里四川考_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论丛屈原故里四川考德阳广播电视大学 钟 恒 从屈原姓氏、作品以及有关传说和后人的纪念等分析,屈原是第二代蜀王后裔,屈原故里在四川,具体位置应该是今川西一带。据此,屈原始祖无疑在四川。与第二代蜀王伯雍相关,笔者赞同其都城在四川新津宝墩的说法。屈原“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表态,表明了去往祖先居地四川的想法。

屈原故里四川考

德阳广播电视大学 钟 恒

【摘 要】 从屈原姓氏、作品以及有关传说和后人的纪念等分析,屈原是第二代蜀王后裔,屈原故里在四川,具体位置应该是今川西一带。屈原投江的主观动机是仿效先人,幻想置之死地而后求生,以图在故乡得到重用、施展抱负、实现理想。

【关键词】 屈原;故里;四川

本文所涉“故里”,取古义,乃始祖居地的意思。关于屈原始祖居地祖籍地,除湖北秭归外,还有湖南汉寿、河南南阳、湖南张家界(大庸)乃至青海省等说法。

有关屈原的史料也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最早、最权威的应该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作为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生平事迹,屈原祖籍祖居之类根本未予提及。先于司马迁《史记》的贾谊的《吊屈原赋》同样没有涉及屈原祖籍祖居。

屈原的祖籍祖居地线索比较可靠的文字依据只有屈原自己《离骚》开头的“自我介绍”。研究《离骚》原文并结合其他线索,笔者认为屈原祖籍地更可能是四川,现分析如下:

一、高阳之苗裔

屈原《离骚》开篇即谓“帝高阳之苗裔兮”,明言自己为高阳的“子孙后代”。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关于帝颛顼高阳所在,《史记·五帝本纪》交代,“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岷山古称高山,高山之南是谓高阳,岷山是四川西部山脉;若水是雅砻江最古老的称谓,雅砻江是四川省西部的河流。另外,有论者考证颛顼是“蜀”字的古羌语读音。据此,屈原始祖无疑在四川。

二、皇考曰伯庸

古称太祖为皇考,闻一多等认为《离骚》“皇考”同样不是父亲、先父之类意思,应该是太祖。翻检《说文解字》,“皇”的解释为“大也。从自。自,始也”,也是对闻一多等论点的旁证。同时,屈原的父亲为籍籍无名之辈,以“皇”的名义再三夸耀,什么“朕皇考曰伯庸”,什么“皇览揆余初度兮”,似乎也说不过去,所以,“皇考”理应指太祖。

那么,帝高阳颛顼以下,屈原的太祖是谁呢?我们发现,第二代蜀王因史官口耳相传,呈现的名谓有柏濩、柏灌以及伯雍等不同。《艺文类聚》载:“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皇考曰伯庸”之“伯庸”正好与第二代蜀王通假同名。“雍”与“庸”通假,“雍”与“庸”词义亦近,“中庸”、“雍和”到“雍正”,在“和谐”、“和洽”等释义上“雍”、“庸”词义相近的例证历史悠远。

笔者认为,屈原所称“皇考”、“伯庸”就是古蜀国第二代蜀王。与第二代蜀王伯雍相关,笔者赞同其都城在四川新津宝墩的说法。

新津位于狭义的成都平原西南,屈原所在时代固然没有“平原”更没有“成都平原”的提法,但巧合的是,屈原的真名真字却真真实实是“平”、“原”。

三、屈姓

姓氏来源可以佐证祖籍祖居,遗憾的是,屈氏渊源历来争讼不已。司马迁在《史记》里很奇怪地强调:“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背后蕴含了什么玄机,令人迷惑。不过,联系“德才兼备”的屈原的“下场”,司马迁可能在暗示屈原受排挤受打压与屈原不是正宗楚王族有关。

把非“熊”(楚王姓)之“屈”与第二代古蜀王联系,或许屈姓来源甚至屈原身世的疑团就迎刃而解了。

屈,《说文解字》:“无尾也。从尾出声。”段注:“凡短尾曰屈。”

五代古蜀王的名谓或图腾都涉及动物。一般认为,濩谐音鹤,灌谐音鹳,第二代古蜀王伯雍的名谓图腾与鹳鹤有关。鹳鹤恰好是短尾,给人印象甚至无尾。可以认为,屈姓来源于屈氏太祖伯庸的名谓图腾。

有意思的是,“雍”曾用为拟声词,为“鸟和鸣声”。至今,水城新津仍旧柏林莽莽,鹳鹤齐飞,与柏濩、柏灌以及伯雍的名谓图腾相符。

四、灵

《离骚》王逸注:“灵,神也。”《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从“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到“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灵均、灵修、灵氛之外,阅览《离骚》,我们理所当然想到鳖灵。

原始时代,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珍稀动物,常常成为先民崇拜对象,成为“灵”,成为“神”,荆地当时的“灵”就是鳖。

同时,鳖灵是古蜀国第五代蜀王,按《蜀王本纪》描述,鳖灵来自荆地。

与之呼应的是,至今,汨罗最主要的动物资源是鳖;成都的古别称则有“龟城”。

五、灵均

如果《离骚》开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属实,那么,“灵均”与“正则”后来完全被“平”与“原”替代是很奇怪的事。

如果“皇考”是屈原太祖的话,隔若干代直接给屈原命名,可信度也不高,不现实。

当然,有人认为“灵均”、“正则”是屈原的小名小字,这个说法也很勉强,既然是“皇考”“名余曰”会是小名小字?

如此,笔者认为,“灵均”与“正则”是屈原故意“穿越”,假托先祖名义,无中生有想当然,自名自字、自我演绎的结果。以皇考“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既显示自己名字来历不凡,同时也是明志、自励。

这样的穿越因前文提及的“雍”、“庸”的释义,理念上正好对应。

撇开屈原其他作品,即便只从《离骚》分析,从“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指九天以为正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到“耿吾既得此中正”,“灵均”与“正则”的内涵外延俯拾皆是。

“灵均”为名,“正则”为字,神的血统、背景、气质有了(需要说明,这样的灵的“附体”,既有伯庸,也涉鳖灵),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表明了。

六、彭咸

《离骚》以及屈原的其他作品多次提到彭咸。

有人推断,彭咸乃帝颛顼高阳的后世子孙,为楚人的祖伯。

关于彭咸,不论是彭祖本人还是彭祖第三十四代裔孙的说法,其所在一般都认为是四川彭山。巧合的是,彭山是与新津相邻的两座城市,古属犍为郡。

“冯昆仑以澄雾兮,隐岷山以清江”(《悲回风》),显见彭咸和岷山、清江、昆仑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这恰好证明,即使不具体到彭山新津,从大的范围而言,彭咸彭祖至少是四川的。

屈原“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表态,表明了去往祖先居地四川的想法。

七、投江

奸佞当道,怀才不遇,固然失落与愤懑,但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宏愿,屈原不至于出尔反尔,通过自杀弃世,一死了之。

关键在“求索”的方式。屈原依赖“人主”无望,依靠人民的意识还没有。无奈之下,从《离骚》看,屈原选择的非凡的“求索”方式不外“通灵”的“上天入地”。当然,现实中的凡人肯定不能“飞天”,唯有“入地”、“入水”。

古蜀地域一直有长寿不死的传说,从不死民、不死国到不死山,不一而足。绝望而弃世,通过“入地” “入水”死而复生,“神化不死”,遇明主得重用,是有先例的。“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前已推论,鳖灵也是屈原的祖王。

鳖灵之外,绝望而投水的还有彭咸。屈原赴水,“从彭咸之所居”,即投寻彭咸之所在。精神上向往祖先所在之理想国,行动上穷途末路,无可奈何,直接仿效祖先,屈原希望“投水”后奇迹般重生,重生后得到重用以施展抱负。

“求”有目标,“索”有榜样,针对屈原绝笔《怀沙》,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分析:“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欲往而就死焉耳。”关键是,《怀沙》之“沙”何在?《离骚》有“忽吾行此流沙兮”,《招魂》有“流沙千里”,可以肯定《怀沙》之“沙”就是“流沙”。那么,“流沙”又在哪里?《史记·五帝本纪》谈到“降居若水”的帝高阳颛顼的势力范围时,称“帝颛顼高阳者……西至于流沙”;《山海经·海内经》载:“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此处“黑水”所指,今涉大渡河金沙江、岷江和雅砻江之争,但无异议的是,它们都在四川西部。所以,流沙的位置应该在现川西一带。

顺便说一下,颛顼也是死而复生的,《山海经》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于此,可以说,对屈原投水的动机,从“自殆其身”到“贬絜狂狷景行之士”的误解与指责,倒是印证屈原“世混浊而莫余知兮”的喟叹。

八、纪念

历史上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以四川为突出。远在西汉,川人扬雄狷狂祭奠屈原,“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其沿岷江吊唁屈原开启了后来文化人沿江纪念屈原的先河。

我们注意到,新津举办龙舟会闻名遐迩,其渊源可上溯到唐代。从出现时间来看,新津龙舟会历史在全国为最早之一。

有这样一则与纪念屈原相关的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托梦给女媭(一般认为是屈原的姐姐),有神鱼托他回归故里复生。所以,长江沿岸的老百姓自发将糯米团等食物投入江中,目的是让鱼虾得食,不损伤屈原的躯体,避免屈原躯体因“路漫漫其修远”而葬送鱼口,——当然,“修远”的目的地绝非距汨罗并不遥远的秭归,而是“寓怀其地,欲往而就死”的川西。

一般错误的认识,以为“秭归”之名意“子归”,源于人们纪念屈原,盼望屈原归来(也有盼望屈原姐姐女嬃归来的说法),即便如此,巧合的是,“秭归”、“子归”谐“子规”,竟然又与第四代蜀王杜宇关联。

九、秭归

郦道元以前的我国历代重要史学典籍均无屈原故里秭归一说,将秭归考证为屈原故里,最早见《水经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后人质疑,或引经据典,或实地考察后,断定《水经注》的记载有错,断定屈原是秭归人纯属妄谈。

楚子熊绎封嫡嗣熊挚为“夔子”,居“夔子国”,即今秭归以西到四川奉节一带,为楚的附庸国,后因夔子不祀奉楚的先祖,楚成王熊恽把夔子国灭掉了。“楚人灭夔,以夔子归”,后有“秭归”之名,此为“秭归”名称正源。楚成王早于屈原三百年,所以,“秭归”之名由来与屈原无实质关联。

屈原的祖居地不是秭归,秭归至多是他的“第二故乡”。祖辈从四川到秭归;从秭归,屈原走出三峡,去到楚郢都。

作为佐证,据考古发现,秭归乐平里发掘了数目众多的巴蜀人墓。

四川目前屈氏后人有10万左右,这个数据在全国排列靠前,双流、岳池等地屈原后裔尤为集中,——当然,不少是湖广填四川迁来的。

综上所述,太多的第一手历史文本线索涉及屈原与四川的关系,提示屈原故里在四川。或许是巧合,但太多的巧合提供了一些可能,一类思路,一点思考,让我们不能不正视,不能不探究。毕竟,探究清楚屈原故里,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屈原生平,对理解屈原的思想、创作和作为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M]. 长沙:岳麓书社,1988

[2] 林家骊译注. 楚辞[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王文才,王炎. 蜀志类钞[M]. 成都:巴蜀书社,2010

[4] 袁珂. 山海经校译[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 郦道元. 水经注[M]. 陈桥驿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