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谷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谷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谷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今天,可能已经没有人不知道谷歌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创办谷歌的是两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全新的思路和高瞻远瞩的全球视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冲击了广告、电信、出版等领域,而且还显示出改变世界的趋势。收购雅虎与抑制谷歌的策略有关,两家竞争激烈,需要增强自身实力。与丈夫离异后,安娜和女儿一同生活。

谷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今天,可能已经没有人不知道谷歌(Google)了。据悉,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这一搜索引擎将推出谷歌医务(Google Santé)服务,网民自设个人医疗档案,登录即可获取相关信息。千万不要轻视这个消息,因为它是谷歌“举世共享”战略的又一步骤。创建仅10年,谷歌的搜索引擎被证明查询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其广告服务高效,网上交易兴旺,令同业各家羡慕不已。目前全球网民达到13亿,人们使用谷歌的比例越来越高。因为谷歌,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人承认自己已经无法离开它,某出版社编辑安娜甚至说“它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自古英雄出少年”,创办谷歌的是两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全新的思路和高瞻远瞩的全球视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冲击了广告、电信、出版等领域,而且还显示出改变世界的趋势。最不愿意听到这类消息的无疑是已成谷歌“死对头”的微软集团了。比尔·盖茨曾对谷歌不屑一顾,但是微软这个昔日辉煌的老前辈,今天已被谷歌闹得寝食不安,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

出类拔萃创奇迹

谷歌的出现,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搭了一座桥。它与先前构建的网络的不同之处,是以“让所有人无限获得世上的一切信息”这一思想为指导,并在切实地实践。而产生这一念头,创建谷歌的竟是美国两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是1973年3月出生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现为谷歌的产品CEO;1973年8月出生的美籍俄罗斯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现为谷歌技术部总监。

佩奇从小受其是信息学教授父亲的影响,6岁便玩起了电脑。他是美国密西根安娜堡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拥有出色的领导才能。布林出生在莫斯科一个犹太人家庭,6岁时随全家移民美国,父亲是大学数学教授,母亲在美国航天部工作。布林在数学和计算机上的天赋,童年时已有显现。布林毕业于马里兰大学,获得国家科学基金会奖学金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入斯坦福大学不久,布林就对搜索引擎产生了兴趣。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他与当时同在斯坦福大学学习的佩奇的相遇。据当年一位导师回忆,1996年两人动用了全校几十台电脑,把互联网上的全部数据成功下载,证明了后来作为谷歌专利的系统PageR-ank的可行性。1998年,两人共同创建并开始管理谷歌搜索引擎。两位创始人于2001年聘用埃里克·施密特为谷歌首席执行官,佩奇辞去了总裁职务,现在专管产品,布林是技术总监。谷歌就在这“三驾马车”的推动下,兴旺发展。创办人个人的资产自然也直线上升。按照福布斯2007年的排名,佩奇和布林大概各有128亿美元的财产,居于美国富豪第5位,世界排名第27位。他们发家的速度比微软集团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还要快。而2004年上市的公司股票,价格已翻了70倍。

错过的历史性会见

2002年1月,比尔·盖茨正在瑞士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一名合作者见他来到报告会场,将两个年轻人推到他面前,说:“比尔,你一定得见见这两个小子!”面对垄断互联网高科技软件世界的这位巨人,两个年轻人显然有些局促。然而,比尔·盖茨此时根本不把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放在眼里,既没有想结识他们,更没有想高价收购两人4年前创办的新企业。

今天比尔·盖茨是否后悔与谷歌的这两个联合创始人“失之交臂”,人们已无法得知。但佩奇和布林此后成功展翅奋飞,使微软很快不得不关注它,进而越来越感到它的威胁。尽管事后微软曾表达过收购的意图,但谷歌从未对此动过心。

微软“大战”谷歌

今天,微软已将小字辈谷歌视为死敌,不仅指责对方贪婪无度、野心勃勃,要把全球信息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而且处处防范,时时打击它。而作为年青一代拓荒者的谷歌则认准了一个目标:“让所有人能获得世界上的一切信息”,颇有传教士似的使命感。它的理想是“一机在手,万事可行”,目标在于让网民今后不再需要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个软件,不必购买规格越来越高的电脑,只要一个简单的可登录互联网的电脑装置,接通谷歌后,眼前便是“康庄大道”,查阅资料、游戏娱乐、交友通信、创作学习,所需一切信息均能获得。至于办公室的一切组织工作,如信件处理、文件归类、约会安排、材料打印等,谷歌系统可以提供全部成套服务。网民最担心的资料存储问题也已早有安排,今后不会再出现电脑内储饱和的情况,包括所有个人的材料和信息全部都由“谷歌储存场”———巨大的数据中心保存。对于一切建立在Windows窗口软件开发模式基础上的微软公司来说,佩奇和布林的构想和正在大力推进的上述实践,无疑是宣布了它的死刑。因此,微软竭尽全力打击谷歌,阻止其设想在互联网上实现。微软还拨出数百亿美元,对本公司搜索引擎的性能进行改进。

谷歌创办人并不是社会慈善家,他们只是有公民意识的成功经营者。谷歌没有受美国金融危机多少影响,这与它的网上广告业开发成功有关系。而在这一领域中,微软大大落后于谷歌,近来已决心急起直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不久前它一反常态,投入了收购雅虎(Yahoo)的努力之中。收购雅虎与抑制谷歌的策略有关,两家竞争激烈,需要增强自身实力。但因雅虎要价过高,收购最终被迫放弃,传说微软对此耿耿于怀。

网上暖意浓浓

安娜是某出版社编辑,年过40,说起互联网竟颇有感慨。与丈夫离异后,安娜和女儿一同生活。几年前,安娜过起了真正的独身生活。尽管她生性喜静,但身边没有亲人,所以感到越来越孤独。一天她闲来无事突发奇想,上网建了博客,自得其乐。同事玛丽告诉她,网上有广阔的世界,除了写博客,聊天室也十分有趣,不认识的人凑在一起,像参加假面具舞会,如果常去,还会“认识”一些常客。(还有微软花了2亿多美元入股的Facebook社交网站,都是现代网民活动的天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交往的方式,用户可以轻松接触到数百名网络朋友。)至于能否说是“真正的朋友”,那得个人判断。安娜起初很谨慎,生怕交友不慎惹出麻烦。所以,她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匿名登录网络。3年后的今天,她这样描写自己道:“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我都可以进入这个神奇世界。拉开像素帘,来到我的网上数字小屋里。我有4个信箱、3个博客。等到Skype和MSN即刻开通,我就可以同全世界的朋友交谈了,只要他们这时候也在网上。”安娜通过98个交往点,接触到13200个人。她说:“如果让我选择国籍,我会选‘互联网’籍,我走出了自己的小世界,得到了真正的快乐。”安娜的经验是,必须仔细选出适合个人的网站。她曾去MySpace社交网点,那是个拥有2亿会员的“国家”,法国版叫Skyblog。但安娜说,“那里满篇错字吓坏了我。”安娜也不喜欢Freehugs的气氛。她曾尝试“化身王国”Second Life后,但最终离开了。安娜说:“因为那里商店林立,不适合我的口味。”最后她从已筛选过的20多个交往点里,选出了自己的“圈子”。吸引这个成年女性的是,她在无拘无束中体会到探索的愉快,并且她有作出决定的自由,包括进入圈子和离开那里的自由。有些人则喜欢笼罩在这类接触中的神秘感觉。安娜感到,网民应学会享受高科技给予人们的这种快乐,但不能成为它的奴隶,尤其不能上瘾。媒体接连报道青少年玩游戏成瘾,或是夫妻一方进入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影响家庭的例子,都必须引以为戒。因为,虽然在网络上交友可以获得乐趣,但这毕竟是虚拟交流,人类不能脱离实际,将网络世界作为逃避现实的方式,最终可能不是一条好的出路。

(张林初 编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