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持人访问类型与特点

主持人访问类型与特点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主持人访问类型与特点一、主持人访问的类型当前以主持人的访问为主构成完整节目的节目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主持人专访;二是主持人调查报道中的访问。

第一节 主持人访问类型与特点

一、主持人访问的类型

当前以主持人的访问为主构成完整节目的节目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主持人专访;二是主持人调查报道中的访问。前者在采访对象、时间、空间上更单纯一些,采访过程也相对完整,后者采访面宽,不仅需对调查内容的相关人尽量采访周全,而且时间、空间因调查需要常有较大的跨越。首先来看主持人专访。此外,主持人在新闻现场报道中也经常穿插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但因彼时的采访融在报道中,以现场报道的面目出现,我们遂将其归入主持人的现场报道,在上一章做了讲授,这里不再赘述。

1.主持人专访的界定

主持人专访是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一定的主题在特定场景进行谈话的一种节目形态。

专访,本属于采访中的一种方式。主持人专访,实际上是由记者专访演变发展而来的。当专访作为一种节目形态“栏目化,栏目主持人化”了,或专访者相对固定并充任该栏目主持人时,就转化为主持人专访或主持人专访节目了。

可能受国外相应节目翻译的影响,人们通常也给专访冠以更宽泛的概念“访谈”。在国外,主持人专访的栏目比较多,一般译为“访谈节目”如CNN的著名主持人拉里·金的《拉里·金现场访谈》、BBC的资深主持人蒂姆·萨巴斯蒂安的《新闻人物访谈》。日常人们所谓的访谈,既有对专访的泛指,也常包括专访和谈话两种节目形态在内的统称。

专访作为一种节目形态,它既可以成为一次杂志型、版块型主持人栏目的重要节目形式,也可以独立构成一次完整的节目。前者如央视《东方时空》中的《东方之子》,后者如央视的《面对面》。此外,专访这种节目形态也广泛运用于社教、体育、综艺等各类节目中。

2.主持人专访的类型

主持人的专访按内容分大约有3种类型:事实性专访、意见性专访、人物专访。这3种专访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实践中常有交叉和综合,如人物专访与意见性专访的结合,或人物专访与事实性专访的结合,或事实性专访与意见性专访的结合。从栏目看,有的是纯粹的人物专访栏目,如央视的《高端访问》《面对面》,有的则是以专访为主要节目形态,事实性专访、意见性专访、人物专访都做,如央视的《新闻会客厅》。

(1)事实性专访。

一般指就新闻事件向当事人、知情者、报道记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所做的专访,目的在详尽了解事实本身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认识事情的本质意义。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为受众所关注,在各媒体以消息形式做事实报道后,主持人节目常不失时机地约请有关人士做进一步的专访,给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欲。一方面,主持人作为受众的代言人,在专访中提的问题应是受众最想知道的、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另一方面,主持人作为媒体传播者,其专访还应同时起到以正视听,引导舆论的作用。时效性和说明性是事件性专访的特点。

2004年重庆市一位企业家黄伟出于对艾滋孤儿的关心,把四个艾滋孤儿从河南接到重庆,资助他们上学,可是重庆市江北区没有一所学校肯接收这几个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阻力在哪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央视《东方时空》在2月2日的“时空连线”里就此事做了题为“艾滋孤儿:何处是我家”的专访,主持人在演播室连线资助四位艾滋孤儿的黄伟、重庆市江北区的教委副主任何成银、中华慈善总会原副秘书长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团,围绕事情的原委,展开各方对话,弄清“好事难办”的症结,了解了重庆市政府干预后可能出现的转机,此外,杨团研究员和主持人的追问还把问题引向深入,鲜明地阐释了社会对艾滋孤儿应采取的正确做法,以公开的科学的态度和方式,“要大家了解艾滋病所带来的灾难,带来的危害,而且对这些遭受灾难和危害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

(2)意见性专访。

是就社会关注的某类现象、问题或最热门的时事、新出台的政策,邀请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人士做大跨度的、深入的采访。围绕宏观的背景、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外部各有关因素的影响、客观的社会效果和作用,以及前景的预测等等,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表明态度,展开多角度、多侧面、多层面的交流和不同观点的争鸣。这样的意见性专访有利于受众了解全局,开拓思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见性专访重在了解权威人士的看法,即使有受众提问,也是为了征询嘉宾的意见,不同于嘉宾与受众间平等的讨论,因此针对性和权威性是这类专访的区别性特征。

目前我国的意见性专访多为对政策的解释,以及对时局的深入分析和评论,帮助受众拓宽视野,获得较全面、较客观、较深刻的认识,央视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及后来的《新闻1+1》是意见性专访的典型代表。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前半程,运动员出现伤情931例,刘翔也因伤退出比赛,《新闻1+1》及时做了《运动员伤病背后:更高更快更强与健康能否兼得》的节目,连线国家田径队副总教练阚福林,并请运动医学专家姜春岩做特邀观察员,主持人董倩就人们的关心和疑虑提出如下一些问题,对伤病背后的人文关怀做深层次探讨——

很多运动员自己强忍着病痛去参赛,有些运动员坚持下来了,但是有些运动员不得不没有参加比赛就放弃,您怎么看待运动员表现出来的这种状况?

训练的过程是非常艰辛,也是非常苦涩的一个过程,对他们来讲奥林匹克的乐趣、体育的乐趣还有吗?

有没有可能做到在让运动员,尤其是冲击金牌,挑战人类极限的这些运动员,在保证可以冲击极限冲击到的情况下还不伤及自己的身体?

奥林匹克精神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参与奥林匹克,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达到人类更加健康的这样一个目标,但是我们刚才听您说有这么多的运动员,他们身上都有伤痛,这是不是有悖于奥林匹克的这种精神?

您觉得运动员不管他从事什么样的项目,对人类来讲有没有极限这个东西的存在?

对于竞技运动的职业运动员来说,自己身上有伤痛,但是我能不能继续比赛,我能不能继续在我这样的一个身体状况下还能打出好成绩,这是由运动员说了算?还是由教练员说了算?还是由队医说了算?

对于那些获得一金半银的运动员来说,我付出了,但是我得到了,但是对于那些毫无所获的运动员来说,我付出的不少,也许我身体付出的代价更大,但是我什么都没有,所以恐怕这就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所有运动员的保护,在健康,在身体方面的保护,这方面你们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计划,还有未来的一些目标?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2005年《凤凰全球连线》在艾滋病日第二天的节目里,主持人连线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防治艾滋病义工(台北)祁家威、无国界艾滋病项目医生谢梓华(香港)、预防艾滋病大使蒋雯丽(北京)、艾滋病患者箫俊成(台北),就防治艾滋病最有效的宣传方法、艾滋病患者是否受歧视、他们有无报复心理、防治艾滋病医药有无新进展、其他国家防治艾滋病的成功经验等问题做了专访。

做意见性专访的主持人必须善于在宏观上审时度势,把握全局,熟悉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心理的主要倾向及基层的实际情况,能洞察问题的主要矛盾,预见形势的发展趋势。它需要平时的学习积累,以及向有关人员讨教及对具体话题所下的调查研究的功夫。

(3)人物专访。

是指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的专访,包括党政要人、卓有成效的各行业知名人士,包括炙手可热的体育、演艺界明星,还有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劳动模范,以及国际政要,等等。人物专访重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其精神品格、人生感悟、取得成就的心路历程、人物的独特风貌都将给受众生动感人的启迪。优秀主持人到位的提问激发起访谈对象强烈的谈话愿望,加之专访时间较宽裕,容量较大,访谈对象可以敞开心扉做深入动情的谈话,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感人的细节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操、境界,常令听众心灵震颤,不期然地得到净化和升华。人文性和深入性是人物专访的区别性特征。

3.主持人在调查性报道中的访问

《广播电视辞典》对“电视新闻调查”所下的定义是:“就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现象进行专题性的深入调查、核实、分析、解释的深度报道。电视新闻调查的优势在于有选择地直接展现调查的过程,声画兼备地披露新闻事实的真相,以及当事人和有关人士提供的相关事实与看法,使得电视调查节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可视性。”[1]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调查报道,多采用主持人节目形式在固定的栏目当中播出,如央视《新闻调查》、央广《新闻纵横》就是典型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型主持人,自始至终贯穿整个调查过程,并作为栏目主持人直接面向受众进行报道。《新闻调查》为了更好地发挥主持人的作用,在总制片人下面实行主持人中心制(曾有以长江为首的“老虎队”、以杨春为首的“猛虎队”、以柴静为首的“小虎队”)。记者型主持人的调查访问是调查性报道主要而且重要的构成要件。

正因为调查的是被遮蔽的事实,接触的社会层面复杂,涉及的话题包罗万象,况且事件的重要关系人对主持人的访问并不一定都配合,有的不敢说出真相,有的装聋作哑,有的继续制造假象,有的拒绝采访,有的蛮不讲理,甚至进行恐吓……因此,调查性访问对一件事情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方向刨根问底,从质疑到追问,环环相扣,必须客观、理性、平衡、深入地展开,访问中不仅推重主持人的质疑精神,强调严谨思辨的逻辑推理,必要时还需要心理的较量,因此特别要求主持人对事物的全貌必须有整体的全局把握和平衡、客观的考量,才能够层层剥笋般接近并揭开被遮蔽或被尘封的事实真相。

2007年下半年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各个媒体都展开了相关的调查和报道。为了探询真相,《新闻调查》独辟蹊径,以华南虎是否存在的专家论证会为突破口,以程序证伪的方式揭开了虎照发布的程序矛盾以及照片存在的漏洞。他们先后对近20位相关方面的关键人物做了访问,分别是:

虎照当事人——周正龙、目击村民;

虎照发布方——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孙承骞,林业厅宣传中心主任关克,陕西省镇坪县县长吴平,陕西省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陕西省镇坪县林业局李骞,省林业厅专家论证会组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廷正;

置疑虎照人士——摄影家刘宽新、高磊,野外摄影师奚志农,年画虎生产商骆光临,北斗星图片社设计总监胡华;

科学及法律界专家学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教授谢焱,苏州华南虎繁育基地专家黄恭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青年法律学者郝劲松;

有关国家机构官员——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等。

柴静认真细致、冷静客观的提问,及逻辑严谨、丝丝入扣的追问,基本还原了虎照出笼的事件过程,发现了其中存在的矛盾。节目播出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成为连续几个月对虎照事件进行报道中最为全面、客观而又富于科学精神的报道。节目播出后第二天,国家林业局即要求陕西林业厅马上展开对华南虎照片真伪的鉴定工作。2008年6月,陕西省举行通报“华南虎照”事件新闻发布会,对假虎照的调查以及相关干部的处理决定做了通报。

二、主持人访问的特点

(1)双向交流的感染力。

首先,访问以语言交流为本质特征,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的产物,具有人际传播亲切感、双向沟通、直接反馈的优势。主持人与访谈对象之间的谈话是典型的人际传播,其中的信息并不局限于语言内容的概念信息、情感信息、功能信息,甚至还包含主持人及访谈对象的人格信息,电视访问的画面还能细腻而真实地反映对话双方的表情神态、不经意的细微动作,这种“原汁原味”的本真性是使得主持人专访格外得到受众青睐的重要原因。再者,主持人的职业角色具有比记者更贴近受众的色彩及个性化特点,专访中特别在意谈话的“人情味”和一定的“交流、讨论”,于是提问常从“个人”角度(个人视点、个人感受、个人见解)切入,以便有“促膝谈心”的亲切自然而又使对方迅速进入交流的话头;而且不把新闻采访“客观性”要求当作桎梏,避免主持人做“发问机器”式的“公事公办”的刻板谈话,尤其提倡主持人访问中的人文关怀色彩,因此那些生活中与朋友交谈时的叙述性、感慨性、聊天式、征询式等多种语气口吻都在访问中出现。

比如张越在访问中对被采访人有极大的兴趣、真诚的尊重、平等的沟通,因而不论是《半边天》还是《音乐人生》的采访对象,不论他们的人生阅历、知识背景有多大不同,当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与交汇进入到一档境界时,都会出现被问的一方向主持人提出问题,俨然成了朋友间的倾心交谈,而这正是主持人访问的一大亮点。下面是张越与“不想长大”的中国教育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兼制片人韩元元之间的谈话片断,类似情况在新闻记者采访中一般不会出现或极少出现——

张 越:现在的你工作状态,和十年前的工作状态和心态,有什么不一样吗?

韩元元:那时候是一切未知,觉得什么事都挺好玩的,现在我有些清醒的状态在里头了,比如我知道这个节目就差哪,但我做不到,干着急。

张 越:都知道无奈了。

韩元元:都知道无奈了。

张 越:就是在长大了。

韩元元:您别让我长大行吗?我就不想长大。

张 越:长大的人都很无奈。

韩元元:是吗?

张 越:觉得无奈全都能解决那才是小孩呢。

韩元元:那您觉得无奈吗?

张 越:当然无奈了。

韩元元:您知道什么是无奈吗?

张 越:你知道什么是好,但是你做不到。

韩元元:我以前认为,您可能没有什么无奈的事,我觉得只有可能我这样特倒霉的孩子才会有无奈的事呢。

张 越:你这么一说又像小孩了,只有小孩才会觉得所有的大人都特有力量。

(2)受众强烈的参与感。

真实记录、“原生态传播”的访谈,其真切的现场感能迅速调动受众的深层参与,即身不由己地由“局外人”的收听和观看,进而积极思考所谈论的问题或深入体味被采访人的内心。进一步看,当节目采用开放形式时,具备通讯条件的受众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或网络直接参与进来,向主持人或嘉宾提出问题,经导播选择后适当穿插到节目当中。

(3)主持人专访过程几乎等同于节目本身。

采访在其最基础的意义上本是新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主要是采集素材,调查研究,它的成果表现为各种新闻作品,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媒体的消息、通讯、评论等等。而广播电视的主持人专访这种节目形态,其采访过程不经过文字符号的转化加工,如果是专访同步直播,那么“过程”即“结果”(节目成品);即便是录制播出,为了有正常的谈话状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般都按直播状态进行,所以说访问过程也就是主持节目的过程,也就是节目本身。正因为如此,主持人在访问中的交谈不同于日常生活的随意闲谈,不能松散、无序,主持人要有清晰的编辑思想,能有效地控制访谈的主题、结构、节奏、气氛、时间。

调查性访问涉及的采访对象多,最后的节目是由多个专访及有关资料等节目元素拼接组合而成,但是,每一次访问也都必须一次性完成,因此更需要主持人对整体报道全局在胸,调查路径、相关人之于事件真相的逻辑意义、应达到的访问目的、提问策略等,从现象到实质、从细节到全貌均有清醒的把握。

(4)主持人访问的“百姓视点”。

主持人与访谈对象的谈话实际上全是说给受众听的,所以,首先必须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和心理,他们想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有什么困惑,有什么疑问,需认真细致地考虑访问内容与受众需求及生活的贴近性;其次,主持人访问传递的信息无论从广度、深度上肯定应大于受众原有的信息量,如何使受众对新信息产生兴趣,引起关注,如何方便受众对比较深奥或生疏的观念的理解,是主持人在访问中必须考虑和设法解决的。因此主持人在访问的目的性、有序性、可接受性、艺术性上都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主持人的提问可以有主观色彩,即代表群众,从受众的角度,以及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同样能够反映媒体的立场,反映公共利益,达到传播目的。2005年11月18日《东方时空》播出一期《共同关注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专题,在“时空连线”环节,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副司长王伟,主持人张泉灵提问的方式和风格与记者不同,经常拿自己或百姓的问题作为话头提问——

可能观众朋友觉得有些奇怪,如果是家禽得了禽流感的话,这事归农业部管,如果人得了禽流感,这事归卫生部管,为什么今天我们请来了国家林业局的一位嘉宾,因为现在的专家都认为候鸟是全球蔓延禽流感的主要的病毒携带者和传播者,也就是说让我们觉得恐惧的H5N1的病毒是乘着候鸟的翅膀来到了世界上,我首先得问一下王司长,现在能够确定比如说在亚洲,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发生的这些禽流感的疫情的确是候鸟惹的祸吗?

有一个问题观众特别关心,从我们目前的观测来看,到底候鸟身上携带H5N1的病毒比例有多少

还有一个问题,昨天的专家告诉我们说,候鸟如果身上带着H5N1的病毒,包括水禽,有可能污染水源,我们接下去再联想的话,事就多了,鱼没事吧

既然说野鸟,他们身上可能有H5N1的病毒,我们现在可以去动物园吗

养鸡户也有一个方式就是赶鸟这么做安全吗

城市里很多人有一个爱好就是养鸽子,现在这些鸽子该怎么办把他们关在家里不跟别的鸟接触

最后一个问题,好比说现在城市里有好多鸟,如果鸟粪掉在汽车上和衣服上能碰吗

主持人张泉灵的提问不光是让嘉宾介绍有关情况与知识,他特别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和内心担忧出发,问题十分具体、现实和细致,能够让百姓的疑虑直接有效地链接到嘉宾权威性的释疑解惑,这样为受众代言的提问,是主持人访问的一个鲜明特点,对优化传播效果的作用不言而喻。

(5)主持人访问的个性魅力。

主持人专访或同期录音录像,或直接播出,基本上是一个连贯完整的谈话过程,一旦开机,全凭主持人的能力和经验,那种“背台词”式的提问会使访谈对象对主持人的谈话资格产生怀疑,无法使谈话深入下去,同样,还会让明察秋毫的受众对主持人的采访能力发生疑问。而如果录制中间“叫停”,就会破坏谈话人的情绪,其访谈气氛和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仅仅仰仗天生丽质及现成“问题单子”“包装”的主持人,在专访中就可能生硬刻板,捉襟见肘,无法深入。更何况一个栏目的访谈对象次次不同,而主持人基本固定,播出时间固定、节目周期固定,久而久之,一个个节目看下来、听下来,主持人的思维的敏捷程度、提问的水平,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人格品性,以至衣着、发型上显露出来的审美情趣、风度气质,都能给受众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也必然会得到受众或褒或贬的直率评价。

传播学关于劝服与态度改变的研究成果有一条说:“信息来源的信誉是影响信息的重要因素。信息来源需要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高、重要等特征,这样由他发出的信息,其信誉就高,其效果就好。……有时个人特质与受众接近的人反而可信度高,这取决于所传播的内容。”[2]

主持人访问的信源信誉,一方面来自专访对象,一方面来自主持人。那些思想和知识实力雄厚并且对自己职业角色拿捏得恰到好处的主持人,在访问中,其个性魅力不仅能获得访谈对象的好感,有利于访谈的进行,而且也必然得到受众的好评,与节目相映生辉,成为提高节目收视率、收听率的关键因素。像王志在《面对面》中对政府官员的访问,睿智沉稳、从容大气,勇于善于质疑的风格成了他的标志;白岩松在《东方之子》《时空连线》及《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等特别节目中的访问,直率深刻、机智犀利;水均益对国际政界要人或知名人士的访问机敏轻松、富于朝气和活力;杨澜对社会名人的访问,融用功与眼光于“忘年交”般的谈笑风生当中;张越在《半边天》里,早期与男嘉宾的侃谈唇枪舌剑、聪慧幽默,后来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访问时又是那样随和平等、善解人意同时不失深刻细腻……个性鲜明、富有魅力的主持人给访问注入了活力,主持人的形象和风格历历在目,思维的独特、语言的机巧令人兴趣盎然。他们的个性魅力各个不同,又都以各自的特色表现出受众所赞赏和希冀的那种亲和力、可信度及一定的权威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